精神家园的800字作文_艺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艺术作品皆源于心源于情,在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应始终充满着创作主体的生命情感,源于心的艺术作品也让创作主体和欣赏者体验到了人的本真的存在,使心灵在艺术中得以自由。在日益功利化、物质化的现实世界中,或许只有艺术才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永恒精神家园。
【关键词】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情感;自由
【中途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莽原、都城、邦国、尘寰/选择无多因为身不由己/去路非此即彼……所以/我们当驻足家/只是家在何方?”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在《旅行的问题》中对人类的存在危机发出了诗意的追问。文明与异化永远是并行不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越简单的生活越幸福。在日益功利化、物质化的现实世界中,或许只有艺术才是人类诗意的栖居的永恒精神家园。“现在,尽管宗教很难逃脱教条的束缚,但是,有一种宗教能够比其他宗教更容易、更轻松得抛开这些束缚。这种宗教便是艺术,因为艺术是一种宗教。艺术是对人类所能体验的最神圣的心理状态的表达,也是达到这种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现代人之所以要转向艺术,不仅是为了完美地表达透明的情感,也是为了获得借以生活的灵感。”[1]
一、艺术作品皆源于创作主体之心之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的水墨画画家张?提出的绘画理论。即首先要忠实于描绘对象,同时又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绘画创作过程。张?的这八个字,不但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千古名言,而且也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真经。当代美学大师叶朗先生认为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是对审美意象创造活动的一种高度概括,说这和老子“玄鉴”、庄子“心斋”、“坐玄”以及宗炳“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是一样的境界。“万物进入灵府,经过陶铸,化为胸中的意象”。 [2]
这种过程,“是在审美观照的基础上,‘意’与‘象’相契合而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过程”。 [3]在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应始终充满着创作主体的生命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艺术创造主体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生命情感。灌注着艺术创造主体生命情感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在于,其情感张力历史绵延的共相审美传达。
诚如汤显祖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题词》)汤氏所言此情不仅仅是指杜丽娘之情,也是创作主体自己情感的阐释。正因为在杜丽娘身上投注了自己情感思想追求,可以说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在杜丽娘的身上汤显祖的生命得到了真正自由解放。汤显祖少有奇才,天资聪颖,十四岁为秀才,二十一岁中举,诗文具精,名扬天下。然而因不受权相张居正招致累次落第,直至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的汤显祖也因满身正气不同流俗而不受重视,加之少年即师从罗汝芳的经历形成的汤显祖的思想自由孤高不群,使得汤显祖的一生郁郁、个性难以伸张。《牡丹亭》的创作正是最合适的释放介质。官场的不得意,政见的被轻视,思想的孤独、压抑,传统礼教的束缚,所有这一切都在这一场梦中消解释放。摒弃一切俗世的羁绊,生命得以充分的自由。“【江儿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第十二出 寻梦)又何尝不是汤显祖孤独寂寞的心灵告白?“【集贤宾】〔旦〕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8](第二十出 闹殇)又何尝不是汤显祖怀才不遇、生命不得伸张的深切嗟叹?思想的自由,生命意识的觉醒,所有这一切都借杜丽娘这一介质得以彰显。
“如果你想要我哭泣,首先你必须哭泣。”(贺拉斯) “艺术创造中的审美需要,是主体生命情感对对象的形式结构秩序的超越性欲求。这种欲求是为了获得一种情感表现形式。”[4]只有充满了生命情感的艺术作品才能引人共鸣,翕动艺术欣赏者柔软驿动的心灵。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艺术即是能让我们抵达存在的这样一种语言,存在者的存在通过艺术品向我们敞开。在《雨霖零》中,如苏格兰风笛般的凄美幽怨缠绵又使人不得不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浪子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的自嘲扼腕叹息。
“君有绝艺终身宝,方寸巧心通万造。”(唐施肩吾论画诗《观吴偃画松》)充分阐明了画家的灵巧之心与创造万物的力量是相通的。画家们下笔之前已经成竹在胸,他们拿起墨笔,急笔速描,随意泼染,只须将心中的“粉本”挥洒出来即可,这种挥洒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内心的一种喷薄欲发的情感宣泄。在《墨葡萄图》中,如黑夜一样的墨色使后人不得不为“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旷世奇才徐渭的怀才不遇感怀唏嘘。
二、心灵在艺术中自由
这些源于心源于情的艺术作品不但是艺术创作主体摆脱了世俗功名以及各种技法常格牵绊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激情四射的表演,是无拘无束地自由抒发从“灵府”奔放出来的情感的自由表演。这些作品既渗透着艺术创作主体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也让欣赏者体验到了人的本真的存在,它以无遮蔽的方式直接通过画面、文字向我们敞开生命的情感,直抵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引起我们隔世的共鸣,让我们进入到一个存在个体对人生对宇宙的终极实在独特的情感体验绵延之中。
艺术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心灵的安慰,“人的世界观不管受什么样的意识支配,使自己的生活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便使人性得到更充分和更自由的实现,一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性追求和一种主导性理想……正如比斯莱所说,艺术使我们感到世界更像我们的家园。”[5] 从盛、中唐之交山水画的大量创作中可见一斑。那个时代,朝政动荡,战乱频繁,官场腐败,文人士大夫深感个人命运的浮沉无常,在热衷仕途、及时行乐的同时,他们又选择了以山水画的创作来躲避现实的压力。因为博大无私、美丽朴素、神秘瑰丽的大自然无所不包,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在其中得到自由。因此,山水画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慰藉品,成为他们自由释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如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皇甫冉的“一官知所傲,本意在云泉。濡翰生新兴,群峰忽眼前。”(《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即是很好的文人情怀写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看似有意义的生命是如此渺小无意义,而实际无意义的人生是否又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觅中如西天的落日偶尔华美绚烂?人生如朝露,去日苦多。非只当代,历代中国文人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恐怕都是因为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更能令人“心凝形释”充分得到自由吧。
特立独行、成就斐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已故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的画作更证明了这一点。她从小小儿麻痹,一场车祸中尽管她死里逃生,却使它永远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力,且此后无法再摆脱后遗症的纠缠。一生为病痛折磨,与丈夫及导师里维拉激情四溢、分分合合、爱怨缠绵的情感纠葛在她的画作中不拘一格地自然地展现。“我画我自己的现实。我知道的唯一一件事是,我画画是因为我需要这样做,我画所有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东西,不加任何考虑。”(弗里达)油画《受伤的小鹿》中,“她把自己画成一只受伤的小动物,中箭流血,以隐喻她作为男人世界中的牺牲者的悲剧。树上的破裂和切口增强了受伤的主题,同时,背景中折断的树枝暗示着她破碎的青春。”[6]在艺术的世界里变形的身体得以完美,心灵得以自由。
三、结语
“艺术是一种没有传教士的宗教,新的精神也不应该托付到传教士的手中。新的精神掌握在艺术家的手中,这一点很好。”[7]在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人类是孤独和迷惘的,幸好还有艺术让我们安置躁动的心灵,幸好还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在执着地守护着艺术这片净土,慢慢修复着濒于瓦解的家园意识,让我们在永恒的精神家园中得以栖息、自由。
参考文献
[1][7][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5.156.
[2][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50、252.
[4] 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7.
[5] [美]拉尔夫•史密斯. 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50-51.
[6]李建群.拉美•英伦•女性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8-99.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8-14)
相关热词搜索:精神家园 人类 艺术 艺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文学是人类的艺术家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