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执政 从革命到执政:中共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要成功地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改善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今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执政61年。中共从90年前一个只有10几个党员的小党,发展到如今拥有7000多万党员、管理着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世界第一大党,是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筚路蓝缕开拓和创新、奉献和牺牲的结果。
  其间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惨痛。但不管怎样,中共在90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它是一个应变能力非常强、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政党。执政和革命的区别
  我们可以把中共90年的历史分成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两个时期是指1949年建立全国政权之前的革命时期,时间为28年,和之后的执政时期,迄今已61年。在革命时期,中共是以革命党的面貌出现的,用社会动员和暴力革命的手段与方式,把推翻旧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权力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而在执政时期,中共已成为一个执政党,执政的目标是维护现有体制和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所以,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其所存在的价值、面临的任务和目的、与政权的关系,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基础,都是不同的,后者与前者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执政后的中共,随着自身地位地变化,所扮演的“角色”也要与之相适应地转变。
  三个阶段指的是在执政时期,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标志,可以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即前30年革命建设阶段和后30年改革建设阶段,再加上前28年的革命,组成三个阶段。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中共在执政后的前30年里,“角色转变”并未发生,还是用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思想、思路,用革命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指导和管理社会,从事生产建设,甚至还延续革命时期的目标和任务。
  中共真正从革命向执政、从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型,发生于改革开放后。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矛盾的转换,社会结构的重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经济的自由化等,要求中共的治国理念、意识形态以及制度、体制、机制和管理手段、执政方式等都必须跟着改变。过去那套熟知的革命的意识形态、思想路线、任务目标、政策体系,都已被扬弃,而代之以一套新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务目标也不再是建立一个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而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治理手段和方式也不是过去的管制和计划,而是用市场即利益交换的方式去发展,管理社会,协调关系。
  总之,在这一转变中,中共的指导思想、组织结构、阶级基础等都有了很大变化,本质上中共已向现代政党接轨,并初步树立起现代政党的形象。
  
  人民的新期待
  
  但在肯定中共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个转型是比较缓慢的。从中共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自身的转型有一种历史的自觉,但具体到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则已经内化成一种惯性。如果执政党的思想、体制、架构、手段还有一些停留在革命党建设时期,那么,显然是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改革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使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程度不等的提高,随市场化而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自由度的相对扩大,也使得人们增强了认同感,另外,中共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这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具有磁铁般吸引力。
  然而,靠经济发展换取人们的支持,这实际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经济绩效要取得合法性效果,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经济持续发展,其成果能够为大多数人公平分享。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分配规则,很难做到全体公平分享。这样,经济越是发展,收入差距可能就越大,社会不公反而更严重。
  从我们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正如邓小平曾经警告的,党自身还存在包括“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它们不符合政治文明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政党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成果广大民众所得有限,还要用这有限的收入去市场上购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致使民众心理产生严重的相对抵触感。
  
  完成党的现代转型
  
  事实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向全党发出警告,批评了党内所存在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党组织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奢靡享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等问题。
  关键是,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并采取何种方式去解决它们。在笔者看来,尽管上述现象只存在于一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中,是所谓的“支流”,但绝不能小看其对整个党员队伍,对社会产生的腐蚀作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和现象,根源在于党的运转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权益提升的现实,也就是党自身的现代转型不够。所以,要克服上述弊端,固然需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道德、理想和使命教育,但更为根本的是要改善党的思想理论、权力基础。组织构架和执政方式,完成党的现代转型。因此,从中共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那一刻起,历史就向党提出了一个现代化的要求。
  党的现代化包括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权力结构和运行的现代化,阶级基础的现代化,以及执政手段的现代化等。如前所述,中共自改革以来,在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尽管还在发展和丰富,但大体说来,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在阶级基础方面,包括资本所有者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精英,现在都可以无障碍地成为党的一员。当下的问题主要出在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以及执政手段上,虽然这些方面比过去有一定改善,但还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
  现代政党的一个根本标志或者特点是民主和开放。民主主要是就党内选举和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而言;开放则主要是指党的权力结构要向全体党员和向社会成员开放,以及执政方式要公开透明。
  
  转型的重点与路径
  
  首先需要明了党内民主的含义。一般而言,一个政党的民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党员权利、组织结构和运作形态都是民主的。前者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以及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中者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态,也是党员权利得以实现的载体;后者是党内民主实现的程序保证。三者缺一都不能实现党内民主。
  结合中共目前党内民主发展的现状,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去推动中共的转型:
  一是以县政改革为重点,建立起竞争性选举制度。选举权是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党内民主建设要有根本性、实质性突破,必须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建立竞争性选举制度。
  从当前来说,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党务政务的公开,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可以把重点放在县政这一层次。县级政权在我国的政权结构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步,作用非常重要,但由于它多为具体的行政事务,改革出现失误,相对容易控制;另外,县政直接针对民众,而当前很多群体事件和社会矛盾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县,因此,人们对它变革的期望也很大。
  二是研究党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形式、时间要求。目前中共地方党委普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朝公开迈出的重要一步,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完善。
  三是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单有知情权而无言论权,这样的知情权就抽去了实质内涵,所以应该落实宪法和党章赋予公民和党员的言论权利,允许党员和民众可对执政党的具体政策提出批评。各级党政官员不得滥用公权力和所谓名誉权、隐私权等限制和打压这种自由批评之权利。当然,为避免言论自由过大损及执政党的权威,目前可对言论自由的层级进行限定,主要是与党员权利和公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政策及政府行为,可以给予社会充分的言论空间和言论自由。
  四是确立起法治的权威。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法治的欠缺,领导干部的个人权威大于法律的权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不仅要求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还需要利用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并确保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最后,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中共还必须建立起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随着经济成分多元化,中共现在将更多的经济精英纳入自己的麾下。但党的“扩容”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排除一些人怀着其他目的混入党的队伍,要防止这种“入党动机不端正”的情况,以及党员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对党的侵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清理、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
  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共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因此,党所面临的挑战也世所罕见。要成功地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改善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尽管改革开启的政治转型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与繁盛局面,为进一步转型创造成功的基础,但同时也造成权力结构的固化,以及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抗拒转型的安逸与过渡心态。在当前党的转型过程中,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执政 转型 中共 从革命到执政:中共的现代转型 从革命到执政 从革命到执政的纵向考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