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理财产品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全球金融海啸下,银行系QDII产品也不能幸免,目前,大多数银行QDII产品亏损,发行明显减速。目前银行系QDII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这主要是源于眼下赎回大都面临本金严重损失的情况。
  
  “亏了,亏惨了!”家住太原的某电脑公司职员小李碰见笔者,说起他买的QDII基金产品,不停地摇头。
  “去年10月份,同事都说,A股已经涨得太高了,还是海外市场比较安全,于是我把8万元存款全部买成了一款QDII基金。”小李说:“当初以为收益很高,再赚上5万元就可以买辆中档车了。现在我的8万元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只够买一辆‘QQ’,焦心哪!”
  像小李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去年,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基金净值的快速上涨、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诱惑以及银行和基金对理财产品不遗余力地推销,居民购买QDII产品的欲望得到了极大激发,曾经出现过凌晨3:00开始排队购买一只投资海外的股市基金、申购额千亿元、超出发行额数十倍的壮观场面。
  但市场最终为其没有理性的疯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性资本市场动荡,大部分QDII产品亏损,投资收益明显低于预期。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扩散,更多的QDII产品亏损案件将浮出水面。
  
  全军覆没的惨痛
  
  11月份,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QDII产品净值继续震荡下跌。虽然QDII基金净值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但银行系QDII产品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首次跌入0.2元区间。基金系QDII产品也是跌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根据最新一次数据统计,截至11月上旬,南方全球QDII基金净值0.515元,华夏全球QDII基金净值0.496元;嘉实海外QDII基金净值0.407元;上投摩根QDII基金净值只有0.379元!
  在全球金融海啸下,银行系QDII产品也不能幸免,目前,大多数银行QDII产品亏损,发行明显减速。亏损让中资银行发行QDII的积极性大打折扣。11月份有11款QNI产品亏损首次超过70%,净值跌入“2角”区间。银行的QDII理财出现了“三高”:高产品数、高亏损率、高亏损幅度。
  目前中外资银行中总共252只QDII理财产品仅有3只保持正收益。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境况更为堪忧。截至10月底,外资银行206款QDII产品已全数亏损,其中亏损超过40%的有95款,几乎占产品总数的一半。亏损在40%~50%之间的有37款、50%~60%的有56款、60%~70%的有2款。
  从多家中外资银行获悉的信息来看,目前银行系QDII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这主要是源于眼下赎回大都面临本金严重损失的情况。一位投资者告诉笔者,他希望赎回某银行发行的QDII时,银行告知他的本金只能回收不到30%,这令他无法想象更无法接受。因此,大多数投资者不愿意“割肉”,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如此大的亏损面和较深的跌幅甚至导致今年三季度以来银行基本上没有QDII新品发行。
  
  QDII产品的亏损主因
  
  对于QOII的大面积亏损,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是生不逢时还是操作失误?那么,QDII由火爆发售到大面积亏损的原因是什么?主要问题出在哪?
  火爆,是形容QDII产品发行时的局面,因为当时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的未来收益期望过高。投资者在不完全了解QOII产品的情况下,盲目地认为QDOII产品与境内A股基金一样,会给他们带来炫目的财气。因此,QDII首发受到热烈追捧。几个月时间,QDII产品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从天堂跌入地狱。原因很简单,QDII产品运行到现在,不仅没有满足投资者资产增值的目的,还大幅亏损。
  回首2007年9月,股票型QDII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投资者眼前的时候,正是A股市场向6000点大踏步前进、境外市场(H股市场)也是“涨”声一片的时候,投资者处于疯狂之中,非理性行为也就容易滋生。首批4只基金系QDII成立时,香港恒生指数处于25000点以上的高位。首先是高位建仓,其次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股市动荡,是QDII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
  然而,QDII巨亏的原因并不能都归在“天时”。产品制度设计不合理、节奏把握不佳、资产配置不科学、止损位设置太低、条款设定不合理等也是导致此类产品亏损的原因。
  其实,2007年春天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作,去年7月底,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就已在国际投资界形成共识,境内基金公司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这种专业性的判断并没有妨碍相关基金公司募集了近1200亿元资金,并把投资决策权拱手让给境外投资顾问,在高位快速建仓,把700余万户持有人推入火炕!
  在QDII基金出海前,国际对冲基金在疯狂推高港股,要把“港股直通车”和ODII基金高位套牢,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紧急叫停了“港股直通车”,但QDII基金却眼睁睁地满载着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希冀冲向悬崖!QDII产品的意义本来在于分散客户投资的风险,不过现在对QDII能否分散投资风险,已经受到投资者的质疑。
  QDII基金缺乏投研决策能力。目前,中国主要采取的是台湾地区QDII基金模式,并且基金经理也主要来自台湾。但实际上,台湾地区QDII基金管理比较落后,基金经理缺乏必要的投研决策能力。国内QDII基金经理主要依据境外投资顾问提供的模拟基金投资组合,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投资,但对于境外投资顾问所提供模拟投资组合的及时性、公正性缺乏考核手段。也就是说,QDII基金的管理人向境外投资顾问购买投资咨询服务,但具体服务的质量却完全掌握在外方手中。
  产品缺乏风险设计、监控和控制机制。银行对QDII产品未能按照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也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缺乏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
  产品销售前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银行在QDII产品推出前没有进行客户风险偏好评估,或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没能做到准确了解客户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也没有准确评估客户是否适合购买推介的产品并将有关评估意见告知客户。
  产品存在夸大宣传,风险揭示不足。为吸引更多客户,银行销售人员在销售QDII产品时夸大产品预期收益率,有的银行在宣传时甚至把预期收益率提高到了36%,而且并没有对QDII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明确,只是简单地要求客户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
  没有及时建立信息披露机制。银行未能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和方式向客户告知相关情况,特别是在产品存续期内,未能很好地向 客户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如不少银行系QDII产品在封闭期内不披露产品净值信息,而且封闭期也比较长,有的长达3个月。
  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存在漏洞。主要表现为部分银行没有对本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没有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听取客户投诉,也没有对客户投诉意见进行处理。
  
  寻找对策落点
  
  对于QDII给广大持有人造成的损失,应该引起市场参与各方的反思与检讨。否则,同样的错误还有可能继续发生。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很弱,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的风险,他们更没有任何了解。海外市场是一个暗礁丛生的地方,由此其需要的是更深入的风险管理和监控。境外理财产品的高风险不容忽视,而且是普通百姓首先应该关注的。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手中的QDII产品究竟怎样处理,成为了目前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短期来看,海外市场难以摆脱下跌的命运,毕竟美国经济衰退的阴影还在。香港市场必然会受到牵连。香港市场是中国QDII产品主要的投资市场,因此,短期内对QDII的投资价值并不看好。长期来看,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在全球QDII市场,还是存在很多投资机会。投资者需要把自己的投资周期放长,不要对这个产品有任何获得“暴利”的幻想。国外成熟市场的波动性相对要小,收益水平相比境内过去两年可能要低不少。
  目前,次贷危机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尽管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海外市场正逐渐企稳。我们有理由相信,QDII净值的进一步回升应该可期。QDII属于中长线投资品种,一般都需要投资2~3年,目前的亏损也只是账面浮亏,只要不赎回就不算事实亏损。而且,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大幅震荡之中,相对而言,此时的QDII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介入的时机。作为投资者,不妨在谨慎的前提下适当介入。对于已经出现亏损的投资者,则不妨耐心持有,等待净值回升直至真正实现赚钱的那一天。
  加强QDII业务的有效监管。在不到一年时间里,QDII基金的净值损失百分之四五十,基金公司与境外投资顾问未能表现出任何价值,甚至不及一个散户自己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持有人只能发发牢骚,而基金公司与境外投资顾问则在大把大把地计提管理费,在成熟市场,基金公司能获得这样的宽容吗?因此,各监管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探索建立工作磋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联合监管平台,形成监管工作合力,提高对QDII业务监管的有效性,促进QDII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要对境外投资顾问做出明确规定。对申请成为境外投资顾问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监管部门要制订出明确的技术要求,以避免中国市场沦为外方的销售点。同时,对具有QDII资格的银行应当聘请国际一流基金经理管理QDII资产,或直接到海外收购一些投研实力强的小型资产管理公司,以培养自己的投研团队。
  基金公司和银行要提高QDII产品透明度和风险提示。因为中国的投资者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很多情况之下,投资行为并不理性。因此,要做好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今后新的QDII面世时,告诫投资者投资风险应该是第一位的。基金公司不能为了做大规模,或是为了无限膨胀的利益欲望,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针对银行QDII产品中存在的营销不当、信息不透明以及银行宣传中过于强化“预期收益率”卖点,较少向投资者揭示风险等问题,银行要提高QDII产品信息的披露频率,加强风险提示,避免销售人员“报喜不报忧”造成对投资者的误导。要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在保持QDII业务交易平台稳定性和通道畅通性的前提下,对客户进行严格审核,剔除没有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的客户。
  同时,对客户进行持续性培训,使之充分了解QDII产品和市场。
  投资者和银行在重挫后也要提高自省和自律。对于投资者,对自己不了解的产品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盲目投资,以免资产受损。无论是QDH产品投资的“负收益”还是被清盘,都不能改变中国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银行和投资者应当在经历重挫后提高自律和自省,只要银行能够提供符合规定的QDII产品,而且投资者又能合理控制风险不盲目投资,此举将有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银行在发行QDII产品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条款和止损位,避免更大的损失。在产品设计上,力求降低产品风险。银行QDII产品要减少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和股票型基金的产品数量,增加投资结构性票据的产品。

相关热词搜索:全军覆没 理财产品 QDII QDII理财产品全军覆没 qdii基金买卖规则 qdii基金是什么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