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生经济学篇一:经济学与人生
经济学与人生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原则效应,表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则,然而,这些规则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中也同样没有错。我们人生中的计划抉择,在一般看来,有时候很难,但从经济学上来思考,却立刻变得很简单,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发展,寻找最优利于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的人生中的抉择恰好也是为了自己最好的活着,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经济学中的许多道理完全可以用来经营我们的人生。
Abstract: the economics is a cours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of the discipline, many of these principles e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ules, however, these rules used in our daily life and life planning also not wrong. The life of our plan choice, in the general opinion, sometimes it's hard to, but came up from the economic thinking, and immediately became very simple, the truth is simple. 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looking for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to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our life is just for your own choice of the best alive, the purpose is the same. So, many of the economics is can be used to the running of our complete life.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经济学有三大原则:成本收益原则、边际均衡原则和风险收益原则,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件事做或不做、做多少合适、什么时候推出。如何把你人生的资源(金钱、更重要的事时间、精力)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合理的分配呢?记住第一要优先选择效用大的,第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每一元钱或每一分钟用于每件事产生的效用要相等——达到均衡。这里切实关系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果在某件事上消耗的资源太少,边际效用很高,请不要吝啬;如果在某件事上消耗的资源太多,边际效用太低,(甚至边际效用为负),此为过犹不及。
经济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在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解答起来确实如此简单,更是可以改变你的人生。经济学的博弈论中非常受人们的追捧,其间自然是因为博弈论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得不让人们佩服。
囚徒的困境的故事里,说有两个小偷,同时被警察抓了,但证据不足,就把他们两个关在两个隔离的房间里面被“严刑”逼供,他们两个都可以选择说谎或者坦白,承认或者不承认。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个人都不承认,两人均无罪释放;如果有人都承认,两人判2年;如果一个人承认,一个人不承认,承认的人是污点证人,减刑,判1年,不承认的人妨碍司法公正罪加一等,判10年。这样两个人在无法沟通,或者沟通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决策,称为博弈。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囚徒”会如何选择(博弈)呢?如果你是囚徒,你可以认真想一想,你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对方的决策随机,而你承认的话,你的最好情况是判一年,最坏情况是判3年;如果里不承认的话,最好情况是无罪释放,最坏情况是判10年。你会怎么选择,如果博弈只是一次,你可能会选择不承认,赌一把,可能很幸运,你无罪释放了。但是如果博弈是多次的,你被判10年监禁,你严重明白10年和2年的区别,10年出狱后再让你再决策一次,你会怎么选择?记住,你承认的话最不好就是2年,好的话1年就完事了。不管你信不信,我会选择承认,坦白从宽。
博弈多次,互相有输赢以后,大家都会这样想,所以均衡点在坦白从宽那里,大家都判3年。这里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原则就是:最坏情况最好。我们可以演绎一下“囚徒困境”,变成做“生意人困境”:你可
以坑蒙拐骗,你也可以诚实经营,坑蒙拐骗者,最好情况一夜暴富,最坏情况哐当入狱;诚实经营者,最好情况赚点小钱,最坏情况,倒闭。你怎么选择,给你一次机会,你怎么选,如果游戏不停地玩,你怎么选。注意,每选择一次都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在乎对方这么选,这是我们的假设前提。不管你怎么选,我会选择最坏情况最好的那一个点,诚实守信。骗一个人容易,骗一群人也容易,骗一个人一辈子也很容易,骗一群人一辈子??这个,基本上,很难。无数次的博弈后,你是一个商家,你会怎么选择?我会选择耐心一点做一个百年老店,长期来说,让我的品牌产生溢价,让别人知道选择我,最坏情况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花多点钱而已,至少我不骗人,不伤害人。不了再倒闭一次,又不是没倒闭过。回到我们个人,我们感到无法做人生的选择的时候,我们想一下这个原则,最坏情况最好。也可以句话说,我能不能接受最坏的情况,当然逻辑上这个变换不是绝对等价的,但我觉得可以这样去考虑。
经济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觉得它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这个理论是说,边际效用递减。其实把什么东西带到边际上都会有非常有趣的结论。边际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意思,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在显示生活中很好理解,就是那个吃饼的故事:话说一个人吃第一个饼就饱了觉得很好吃,吃第二个同样的饼觉得还行,第三个觉得一般,第四个就饱了。哲学家提了一个很哲学的问题,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吃第四个饼?——这个问题,真是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啊!但经济学家的解释更加细致一些。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就是说,这个人每多吃一个包,那个多吃的包,效用比前一个包减少。
两个饿得快要倒毙在地的人,爬到一块玉米地的边上,这些玉米正好给他们恢复体力和重新获得生命的机会。其中的一人追求最优,他的想法是,既然要填肚子,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最大的玉米,找到它就能延续生命。于是他在玉米地里不停地爬行、寻觅。最大的玉米还没有找到,他就饿死在这寻找的途中。第二个人追求满意,他想:只要能填肚子,一个比较大的玉米就行。于是,在他的手所能触及的范围内,摘下来一只最大的玉米。吃下去之后,体力便恢复了一点;于是他在能力所允许活动的范围内继续寻找,再找到一个最大的玉米吃下去,??他的生命终于得救,体力也完全恢复。最后,这块地里最大的玉米被不断寻找满意的他得到了。这个原则非常简单:最优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满意。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讲,所谓最优,就是最好的资源、最好的组合和利用,获得最好的效益,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所谓满意,就是满意的资源、通过满意的组合和利用、获得满意的效果,而这才是合理的,也是能实现的。
很多人,都在穷尽一生的力量,寻找自己生命中存在着的那个最大的玉米,但当暮年来到的时候,才发现心中向往的那棵玉米自己不仅没有得到,而且早已被别人摘下。太多的时候,我们不懂得“满意”的价值,虽然常常说“知足者常乐”,但还是被“最优”打倒在地,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拥有全部最优的资源,包括你的技能、知识、素质、见识、体力、能力、智慧、金钱、关系、为人等等,为此,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满意”才是进行人生规划的最重要原则。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指出,人的行为并不单单受一种偏好支配,而是受一个偏好集的支配。这个偏好集里面,可以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名、利、义、情、信仰、金钱、车子、职位……在不同人的偏好集里面,有许多元素是共同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偏好是相同的。有的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偏好,他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
事实上,严格地说,即使是一个缺乏偏好的人,只要他活着,就说明他至少还偏好“活着”本身。不少的人感叹活着“真累”或者“没意思”,厌倦了红尘,但他又一直赖在这“可恨”的人间,甚至比别人活得更久,就说明,这个人对死的厌倦超过对生的厌倦,所以宁可没意思地赖活着也不愿去死,相对而言,他仍然偏好于活着。当然,也有人在生死之间选择死,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不自由,毋宁死”而选择自尽,巴金老人也曾有一句名言:与其凄清冷漠的生,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一个人,如果连“活着”这点偏好也没了,可能他就不会再留恋这个纷纭的尘世。
对于人为什么要结婚,在经济学上,1+1>2 。一是指 1 + 1 之后多出一个小孩,达到了婚姻的生育
目的。二是指协同效应,原意是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如果重组得当,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两个人结婚之后,也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比如以前是两个人各自承担住房成本,结婚后住房成本可以减半。另外,结婚还可以减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时发生的高额费用,比如鲜花、衣物等等。如笑话所说,鱼儿上钩之后,自然就不用再喂鱼饵了。当然,即使结婚后还会发生鱼饵费用,也属于内部关联交易了。经济学充分解答了对于人为什么要结婚的原因。诸如其他的某些事,当我们在一般是思维方式下找不到答案时,去运用经济学的思想可以立马就能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人生苦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责任需要承担,因而我们需要思考选择。经济学本身是一门为资源的配置利用作最优解的学问,人生中的抉择不也是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去寻找最有利的方式吗?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
参考文献:
《博弈论与经济学》/(法) 克里斯汀·蒙特, 丹尼尔·塞拉著张琦译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做人的经济学:用经济学的道理揭示做人成功与失败的根源》/景仲生著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20几岁, 一定要知道的56个经济常识》/(韩) 金永镐著许恩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人生经济学: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证严上人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人生经济学篇二:经济学与人生法则
东南大学本科生课外研学讲座后续研学材料之读书报告 姓名:王涛 学号:09010233
题目:经济学——人生中的GPS
自有史以来,无乱古今中外,求长生者不计其数。在中国,秦始皇求仙药可谓是妇孺皆知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心向往长生不老,于是尝尽各种方法以达长生。自公元前219年他听说有仙人住于仙山,可向其求长生药以后,便多次派遣徐福前往仙山求药。但求药之说终究只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为迎合秦始皇编造出来的,所以秦始皇致死也没有见到他梦寐以求的长生药。
而如今,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不可能得以永生的,但却可以 长寿。所以长寿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可真正得以长寿者却为数不多。然而就在人们为在世间多存活几年而无可奈何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很长寿。我想,也许只有数据才能强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据2011年的数据,自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建立以来,到2011年为止,一共有69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有23人已经去世,余下的经济学家皆在世。在去世了的经济学家中,岁数在70到79之间的有6人,80到89之间的有11人,90到99岁之间的有6人,都可以算得上是高寿。尚存于世的经济学家也都年事已高,值得一说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生于1910年,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也还存活人世,目前已有103岁了。再有就是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生于1911年,在1988年获得诺奖,如今已有102岁高龄。除此之外,还有挪威的经济学家特里夫〃哈维默,生于1911年,198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也有102岁。再看看中国的经济学家,薛暮桥(1904—2005)101岁、陈岱孙(1900—1997)97岁、马寅初(1882—1981)99岁…在世的,宋涛92岁、张培刚91
岁、于光远91岁、谭崇台86岁、高鸿业85岁…在我印象中,英年早逝的大概只有法国的拉丰和杨小凯教授了。 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学家这样一个群体中,长寿者比比皆是,他们比一般人都要活得更久。这不禁会让人怀疑,是不是他们拥有超人的体质,或是过人的智慧。
其实不然,经济学家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将经济学上的法则和规律运用到了生活之中,使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处于最优的状态,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想,正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擅长“算计”,才明白在生活中投入多少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与其说他们寿命长,倒不如说是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花费适当的成本获得长久的生命。
在经济学中,有三大法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那就是成本效益原则、边际均衡原则和风险—收益原则。聪明的投资者将这三个法则作为投资的秘诀,叱咤金融界,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惜的是,他们的投资着眼点远没有经济学家那么高,他们只是学会了怎样运用经济学的原则去获得物质上的财富,却不明白这其实是对生命最大的馈赠,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对其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并且对其的应用也恰到好处,长久的生命不正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吗?但是这三个法则究竟是怎样给“经济人”带来长寿呢?
首先说成本效益原则,它是经济学概念的源头。他提出,唯有当行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值与不值”。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但是,使用时间、才干以及物品(包括人造的和自然的)等资源来完成一件事情的同时,会减少他们能完成其他事情的供给。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得付出代价,同时也可以得到收获,唯有去做花费成本少而得到利益多的事才是明智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我们是否应该去做一件事。
如果说成本效益原则是个做与不做问题,那么边际均衡原则便
告诉我们做多做少。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在边际处进行的,那就意味着他们总是在现有状况下进行增加或减少,而不是做出“有或没有”的抉择。?边际原则实则是对成本加以限制,从而避免对资源的浪费也可达到同样的利益。边际均衡原则的概念揭示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关乎合理的决定有关系。如果我们想从我们拥有的资源中得出最大产出,我们必须只在边际收益大于或者等于边际成本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边际原则的含义被充分考虑时,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更加繁荣。④
当明白做多做少以后,我们必须清楚该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适合的,也就是风险—收益原则所要阐述的道理。在很多方面,随着收益的增加,其伴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那么何时停止投入并将所有的收益收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风险—收益原则表明,当继续投入成本伴随的风险高于获得收益的概率时,就应该做出退出。这样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也使得已获得的收益得到保障。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可以得到长寿,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投入多少可以获得理想的收益,并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生命中没有“徒劳”,就像一次次的投资,每次都是正确的选择,并投入一定的成本,在合适的时候满载而归。长年累月,聚集的财富自然是个庞大的数目。
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智者,在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充满着贪婪的时代,我们往往被生活所左右着。我们需要房子、车子、存款、权利……似乎我们的欲望不存在界限,每一天都是为了自己的所求而奔波忙碌,现在的人,活得很累!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乐,智者寿。智者之所以可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将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快乐、幸福,甚至财富,都是他们用智慧换取而来的。经济学家们不都是所谓的智者吗?
古往今来,一个个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它更是对生命礼赞。理解经济学是一种智慧,应用经济学则是一个更
高的境界。埃德蒙〃伯克有一句名言:“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由此可见,经济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将是不可取代的。
何懿文在《经济学爱上狐狸》一书中讲述了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我记得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狐狸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但是它没办法爬上来,这时候有一只山羊路过,山羊就问它为什么呆在井里,狡猾的狐狸就骗山羊说是因为井里的水清凉无比,甘甜可口,山羊竟相信狐狸说的话跳到井里喝水。但是山羊喝完水后却发现上不去了,狐狸再一次使用计谋让山羊趴在井壁上,它从山羊的后背跳到了井外,但是它却没有履行“承诺”将山羊救出去。有人嘲笑山羊的愚昧,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都像山羊一样吗?被眼前的利益麻痹而把危险臵之脑后。其实,人类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自以为很理性,但实际上及其容易意气用事,我们自以为最正确的选择常常只是一种自我欺骗。⑤
另外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狐狸提议狐狸家族所有成员割掉尾巴,“理由”是尾巴难看又笨重,几乎没有用处。可这只狐狸提出这样的建议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在一次偷鸡行动中被捕兽器夹断了尾巴,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它需要所有的狐狸都割掉尾巴,它知道只要有狐狸同意,它的阴谋就有可能成功。但是每一只狐狸都是狡猾的,最终它自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物品的真正价值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在乎的是这件物品在他人眼中的价值。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股票的价格超过了其真正的价值时依然会买进,制片方明明知道自己的产品空洞无聊却还对影片大势吹嘘,甚至投入大量资金,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吸引了别人的眼球,让股票或影片在别人眼里有更大的价值就是盈利。生活中,任何看似合理的买卖,都是出于卖方的小算盘,而不是真正为你着想。⑦
当然,何懿文还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很多时候,我们会像书中讲述的故事里那些山羊,或是狼一样,感觉被别人骗了,被生活骗了,但是追其根本,
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并没有看到隐藏在利益关系的本质。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便得到了凸显。懂得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就知道本科毕业后是应该找工作还是继续读研,房子什么时候买最为恰当,每天做多少运动可让人保持健康,股票什么时候抛出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经济学就像是一个GPS,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更好、更优的状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快节奏,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望充斥着人与社会的均衡状态。我们也理应站在经济学的高度去看待生命中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我们的付出和收获,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身进行调整,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让经济学家得以长寿,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长寿去理解经济学,我想这将是对经济学的一种亵渎。经济学不仅仅只是在交易中给人以指引,更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给人以启示。既然我们现在活得那么累,那我们就应该学习经济学,学会用理想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原则让我们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经济学,这个人生中的GPS,是对生命莫大的馈赠,也是对人生的赞歌。经济学,给人类带来福音,给生命带来财富和价值。
注:???④出自《经济学常识》 詹姆斯D·格沃特尼、理查德L·斯特鲁普、德怀特R·李 著
⑤⑥⑦出自《经济学爱上狐狸》 何懿文 著
参考文献: 《经济学常识》 詹姆斯D·格沃特尼、理查德L·斯特鲁普、德怀特R·李 著
《经济学爱上狐狸》 何懿文 著
《经济学大师的诺贝尔奖之路》 张鑫 著
人生经济学篇三:经济学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选择的力量)
2、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不得不追求经济增长)
3、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搜寻信息)
4、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称信息不对称的代价)
5、生意,可以掌控努力与投资,却无法掌控结果。人生得意时找出路,失意时才有退路,宝马都有备胎,您的人生呢?(投资组合规避风险)
6、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民—是因为选择错误。(人力资本的报酬由环境决定)
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组织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8、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外生性人力信息的价值)
9、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真正才能的形成)
10、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古典增长理论)
11、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了解目标函数的优势——理性程度更高)
12、人生三阶段: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终生性收入的解释变量)
13、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知识增长的源泉之一)
14、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把握趋势,把握未来。(长期增长)
15、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同12)
16、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学习与传承)
17、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领袖级数学家)
自从中国变成文明的国家,这两千年多年来中国人就活得很压抑。这是因为,在王朝更迭过程中,新统治者通过自由竞争(这是真的自由竞争)形成了新的强权。而这些强权都是建立在使所有有力量的既得利益者都稳定的权益安排之上的。这个说起来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就说清军入关,灭了李闯的大顺和朱明王朝,一方面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圈给八旗一方面、一方面大封汉族的地主武装(三顺王尚、耿、孔和吴三桂和地方的亲满武装)、另一方面对农民占有的流亡地主的土地又给予承认。这样做就是使所有有力量的集团(刚入关的八旗、汉奸武装、自耕农)都得到一个能接受的利益安排,这样就逐步实现“安天下”。后来发现圈地使得所有汉族人都感到不安,并且满洲军事贵族(以鳌拜为代表)也逐渐失去其战斗力,而这时汉族地主对政权基础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新兴的满洲贵族也逐渐向汉族地主过度,所以康熙的时候就取消了圈地。
好的统治者总是不遗余力的将所有人的利益都安排好,好使他们安定下来!用一句博弈论的术语那就是实现“Nash均衡”。
但是这个政权并不为所有成员实现利益,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理性人,君主只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去调整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君主的本质仍然是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就要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从秦始皇开始,君主们就最大限度的利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享受那个时代品质最高的生活。因此层层的高压就是一个上策。所谓上策就是无论其他人采取什么对策,这都是最佳的。所谓高压统治并不是指恐怖统治,相反中国除极少数时期外政治斗争都不是很残酷。干掉几个关键人物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例如辛酉政变,慈禧老猫对“八大臣”杀了三(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人生经济学)个,罢了五个就了事。其余的同党基本上没有判死刑。为什么?因为中国搞得是高压政治,我压你,你只要屈服就能生存下去。你要不屈服我就折磨你,再不行就杀了你。就像当年武则天说的: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铁锤接着锤;还不服,
则用匕首杀了它。主要还是要你写一个“服”字!这是目的。一旦你屈服了你就成了她的财产、资源、奴才,搞不好还成为人才。比如狄仁杰不就是这样吗?
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驯服的国家、驯服的民族。当然,“高压政策是上策”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但是从ESS理论的角度其实已经得到验证了的。保证计量通得过!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必然受压抑的民族,所以就必然产生一套抗压、舒缓这种压力的理论,来让人们从中解脱出来!这就是道德经。道德经不是没有道理,反而是很有道理,他培养超脱于这个时代的人。其实这些时代都一样,至少在道德经看来都一样。就像道德经中名篇《曲则全》中“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在这个必然压抑的社会里,你就必须知道不如意、不顺心、被压迫是不可避免的,要解释它认识他,你就牛逼了,但最终你也是做心灵的主人而已。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学 人生 人生经济学论文 人生经济学证严法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