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_青岛?青岛!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青岛,又一个上海?      青岛与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海滨城市,都是100多年前开埠的、带有殖民地色彩的海上贸易港口,都形成了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至今,在上海和青岛,都随处可见有着鲜明西方风格的建筑;两座城市的街道,也大多以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命名,给人以“海纳百川”的宽广感。
  然而,近几年里,两市的房价一路高涨,房地产热经久不息,普通百姓望楼兴叹。在2006年的下半年,两个城市的市委书记――陈良宇和杜世成,均因严重违犯党纪先后被免职,并被立案检查。
  
  房价像风筝一样飞
  
  今年1月中旬,记者搭乘出租车在青岛市采访时,谈到市委书记杜世成被免职一事,女出租车司机立刻唾沫乱飞地骂杜世成是贪官,被免职是“活该”。
  女司机说,她一家3口住50多平方米,是20年前单位分的房子。10年前,她在单位开车,月工资1200多元,现在开出租,一个月挣3000多元,在青岛也算是高收入了。但她不吃不喝,3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到1平方米的房子。
  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不高,在山东省仅排第四位。在楼价跳到顶峰的2005年,青岛市人均月收入只有1084元,房价超过3000元/平方米就很难承受。
  女司机指着香港中路南侧的一栋商品楼说:“这里的楼价,2002年还是2000多元一平方米,现在涨到1.5万元。”
  青岛的百姓普遍收入水平差,跟高房价形成鲜明对比。杜世成惹起民愤,主要就在这里。
  杜世成曾任多年烟台市长、市委书记,没把烟台房地产炒起来,为什么来青岛短短几年,就把青岛房地产炒出了天价?受访者普遍认为,除了杜书记的长官意志支配之外,还因时势使然。
  杜世成有一个引起网民愤慨的“高房价不能倒”理论,原话是这样讲的:“……不能人为地把房价打下去,它只要不是虚拟的和泡沫,不能人为拿下来。如果人为打压,那么已经买房子的人就意味着贬值,(因此)要非常谨慎保持目前房价的稳定,保证房子不贬值。” (2005年3月12日,杜世成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发言)
  一名青岛市民就此质问:“那些高价房都是谁买的?普通青岛市民有谁买得起?”他认为,高房价造成了青岛市的阶层对立。
  当地一名房地产界人士说,青岛的房价降不下来,不是因为考虑到降价对已购房子的人不公平,它的真正和深层原因,是政府想多收土地出让金。
  青岛市政府东迁前,香港中路的地价是5000元/亩,市政府搬来后,初期地价2万元/亩,现在竟然拍到了1000多万元/亩。
  目前,青岛一类地区的地价为4800元/平方米以上,楼盘工程造价按800~1500元算,开发商只有卖到6000元/平方米以上才够本。
  国土资源部规定2004年8月31日为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限的最后期限,此后一律要实行公开竞价出让,但直到2006年,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在青岛依然占据主流。政府公开的资料显示,青岛市内四区去年1至7月划拨转让土地19处,其中8处为经济适用房用地;有偿转让土地56处,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有48处,只有8处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
  女出租车司机说,她曾载过一名市政府干部,这名干部说:政府不卖地是不可能的,那么多人等着用地;你不卖地,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了。
  2006年12月14日,即杜世成被免职之前10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被开发商‘腐败攻关’击倒”――青岛市原崂山区委书记王雁狱中自白》,这篇将近4000字的自白,中心意思只有一句话:“表面上看,土地开发程序极为复杂,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行,但实际上都是各个环节的一把手说了算。”
  时至今日,如果你乘车从海尔路口沿滨海大道东行,过石老人,一直到沙子口镇,可看到路边的别墅和多层建筑鳞次栉比,密不透风。从外表看,这些楼盘都是近5年内兴建的。滨海大道以北的楼盘依小山坡而建,层层上升,有些楼房的阳台足有一间房大,业主坐在如此阔绰的阳台上,本可沐着阳光,舒服地看海,可惜海滨大道以南,也密密麻麻地建起了楼宇,成功地将路北业主看海的愿望变成了“看房”。
  2005年,作为震惊全国的青岛房地产腐败大案的主角之一,王雁与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张志光、崂山区国土资源局原局长于志军一同被逮捕判刑。导致他们落马的前因,是2002年,审计署对鞍山、济南、深圳三个城市的国土资金进行试点审计,审计报告披露的违规资金高达70亿元,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次年5月,令狐安副审计长下令,再选一些经济活跃城市进行审计,其中包括青岛,但并不是专门针对青岛而来的。
  然而,对青岛的审计却钓出了“大鱼”。审计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区低价协议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收支混乱、村委会自行卖地等问题特别突出。当地的镇、村干部打着村庄改造的名义,大肆侵占耕地来建楼房。一名知情者说,王雁任崂山区委书记时,房屋拆迁是宣传车、铲车、警车、消防车一起出动的。
  在这次审计中,审计组不仅揪出了崂山区王雁这条“大鱼”,还发现青岛市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利用集体土地、划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等问题均很严重。全市一共查出“3大类,29个小类、133个具体问题”,其中崂山、城阳、李沧三个郊区及平度、胶州等县级市问题尤为严重,青岛市政府亦“违规协议出让土地26宗,面积512亩,出让金合同总额6亿多元”。
  
  “大白菜时代”
  
  从2001年开始,青岛市市南、市北、四方几个区的楼盘,每年起码都要涨1000元/平方米,每个楼盘销售都很火爆。
  2003年,“海泊人家”开盘,起价4300元/平方米,“海泊人家”地理位置不算很好,楼盘在市北区,过一条马路就到四方区了。因此,青岛的房地产专业人士都觉得这个起价很高了,但没想到的是,几百套房子,竟有上千人冒雨抢购。
  “海泊人家”开启了青岛人买房的“大白菜时代”。此后,青岛的楼盘不分好歹,刚一出地面,开商发就说卖完了,“抢房像抢大白菜”。每个楼盘附近围着一圈中介,有的楼盘整体交给了中介,等你买到时,已经是二手房了。
  2003~2004年,青岛房价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高,开发商每周都要调高一次房价。开盘价3800元/平方米的楼房,你不要,一周后就涨到了4200,又过一周涨到了4800。有的地皮,开发商把地一圈,树个牌子,就开始卖楼了。到了2005年,与“海泊人家”相距不到1公里的另一楼盘,起价就卖到了6000元/平方米。
  2001年,海信桥南的“天泰阳光地带”开盘,起价2800元/平方米,还赠送阁楼,闻讯而来的购房者你争我抢。到了2005年,还是这个小区,一手房没有了,二手房的价钱卖到7000元/平方米。
  如今,青岛市北区的房子均价6000元/平方米以上,市南区均价8000元以上,海边的房子,均价在1万元以上。崂山区沿海最好的位置大都建起了别墅。青岛市最贵的楼盘就在崂山,4万元/平方米,全部精装修,一只浴缸好几万元,据说屋顶能打开,主人可以躺在床上看星星。
  1990年代末,随着青岛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青岛的几大名企,如海尔、海信、青啤、颐中烟草等大企业都进入楼市。大企业大炒房,他们拿到的土地便宜,很多是政府划拨的,成本低,利润高,推动房价呼呼往上涨。著名的海信集团,以前市政府压着它收购了很多小厂,青岛房地产开发热时,老厂的地皮都值钱了,都盖起了楼盘,海信地产一跃成为“全国地产名企50强”,在青岛本地房地产行业实力排名第一。
  有了实力,即使老厂地皮都开发完了,再拿地也很容易。2003年,海信地产以年开发量60万平方米的规模居青岛市房地产开发行业第一位,2004年开发量更达创纪录的80万平方米,目前海信正在开发的“燕儿岛国际公寓”,紧邻2008年奥帆赛比赛场地,是青岛市最好的开发位置之一。
  就连军队也跟社会上的公司联合,搞起房地产开发来。
  1999~2003年,青岛一夜暴富的人很多,有些官员手里积蓄了多套房子。可以说,当时青岛有房的人,10%的人手里都有三四套房子,有十几套的也不稀罕,有的中介手里竟然有四五十套房子。有些拆迁户,原来只有一套旧房,拆迁后也换到手四五套新房。
  海内外的房地产大鳄们,原来并未看好青岛,以为这是小地方,兴不起风浪,到2004年,一看青岛房价竟然飙升到全国前五名,和记黄埔、浙江绿城、宝龙集团、万科地产、上实集团等也都过来了。
  在这轮炒房热中,大企业是“大炒”;有能耐从开发商手里拿到房源的官员、关系户是“二炒”,漫山遍野的中介只能算是“小炒”,赚个辛苦钱。
  这几年里,青岛二手房市场同样火爆。街上每10来米就有四五家中介店面。有人说,以前青岛是“三步一个洗头房,五步一个练歌房”,现在是“一步一抬头,看见中介房”。2004年以来,该市二手房交易量与一手房基本持平,房价竟也与一手房差不多。
  青岛市民最需要的是小户型楼盘,因为大户型太贵了,买不起。但青岛小户型的楼盘不多,因为开发商觉得赚钱少,不愿开发。
  
  “经营城市”是与民争利
  
  杜世成到任后提出的口号“经营城市”,一开始青岛市民莫明其妙,有人还为之叫好,等到后来明白了“经营城市”就是卖地,不少人转而破口大骂。
  2000年之后,青岛的地价越卖越高。每卖出一个高价,当地报纸上就宣传:这是青岛市“经营城市”的伟大成就。
  “老百姓为什么恨杜世成?”一名机关干部对记者说,“因为他搞的‘经营城市’实质上是与民争利,‘经营城市’的利益没有真正反哺到老百姓身上,经济适用房买到了也住不起。很多老居民本来住在市南区,给他们盖的经济适用房应该在市南,但是房子拆了,让他住到城阳、李沧,他会乐意吗?城阳离市南起码30公里,上下班开车也得两小时,他连房都买不起,还能买得起车吗?”
  在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杜世成说:“青岛房价现在是比较高的城市之一,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第一,房价过高,会对一般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这样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住房保障体系,用廉租房,最贫困的人口甚至可以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以租到房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通过这个途径解决了住房。二、建设经济适用房,使青岛一般的工薪阶层能够买到比较便宜的房子。三、利用二手房转租的方法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在城市另外区域建造一些比较便宜的房子。青岛的房价虽然很高,在沿海一线的别墅可能已经到了2万元一平方米,但是如果顺青岛一条街往北走,那就是2万、1万、8000、5000,3000,最便宜还有1000的。”
  这些话,杜世成此前已跟青岛市民“推心置腹”地讲过了。那是2005年夏天的青岛“市民月”,杜世成在当地电视台演播厅里讲的,他边讲边指着地图比划。有心人留意到,当杜讲到“青岛市也有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时,他的手竟然指的是平度市。
  那次节目中,杜世成的做作让青岛市民反感,他面前放了一盆花,遮着稿子,讲一会儿,瞟一眼讲稿。这期节目做完后,青岛市民给杜起了个外号――“一路向北”。
  据青岛媒体报道:1998年至2005年底,青岛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811万平方米,为近1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2003年底,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视察调研该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时,还强调:“青岛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到了关键时刻……经济适用房不许卖高价。如果卖了高价,对出让土地单位和用地单位都要进行处罚,不能坑了老百姓。”
  但是,青岛的经济适用房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早在 1998年,青岛就有了经济适用房,由于距老市区较远,这些小区未受到太多关注。从2001年起,青岛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多了,但大部分都在李沧区,而且经适房3200元/平方米,周围的商品房是3500元/平方米,差不了多少。一名机关司机告诉记者:“我去参加经济适用房的摇号,等到我摇号时,已经只剩下130平方米的房子了,我也没那个实力买……”
  实际上,青岛老市区也不是没有经济适用房,但这些小区,大部分都是某些单位利用自己的地皮,打着经适房名义盖的家属楼,普通市民根本买不到。还有的经适房,说是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公务员住房。
  记者得到的确切消息,青岛某地段本来建的是经济适用房。建好后,1/3安置拆迁户,余房都由政府收走,以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分给了公务员,后又改成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10年内不能上市销售)。而该地段的商品房价格是5000元/平方米。
  2006年9月,李沧与城阳交界处的流亭,建了一座“帝都嘉园”,这是青岛市首次公开销售限价商品房,本以为中低收入家庭会蜂拥而来,开发公司也进行了大量宣传,但直到摇号结束,1049套限价商品房,却只有772人报名申购,还有277套房子无人问津。
  “帝都嘉园”北面是一条干臭的排水沟,紧邻钢厂、汽车制造厂,与化工厂、碱厂遥相呼应,旁边的商业大道――重庆路上昼夜车水马龙,尾气超浓度排放,头顶是飞机航道,噪音污染胜过雷鸣。已买了“帝都嘉园”的业主在网上戏谑地说:“小区的质量和物业我预计都没啥问题,所担心的是,这样的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
  
  三代框架
  
  青岛的第一代城市框架,是1930年代沈鸿烈当市长时搭好的,以中山路为中心,局限于海滨一带;第二代城市框架是俞正声当市长时,拉大到香港中路,相当于用10年时间造了一座新城。
  俞正声是1989任青岛市市长,1992年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之前青岛市提的口号是“发展西部”,在西边建保税区。俞正声上任后,把市委、市政府搬到东边,发展东部。那块地以前是浮山公社,尽是荒草、土路、滩涂。俞正声决定搬迁市政府时,惹来骂声一片,但后来它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全国很多城市都学青岛,把市政府搬迁出市中心。
  1997年俞正声离任后,在拉大城市框架方面,青岛市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直到2000年10月,杜世成到任青岛市长,这座百年岛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运动。
  俞正声东进到浮山湾就停下了,杜世成则把路一气儿修到了崂山,并且开始兴建全长280公里的滨海大道。俞正声主要是线型发展,杜世成搞的是多点开花,品字型发展,要建成包括青岛、黄岛、红岛在内的“大青岛”。
  一名研究海洋法的教授告诉记者:“青岛近年来搞了不少围海造地,市政府让我们写《近岸海域管理规定》,我写上一条:胶州湾不能造地。结果不行,不能写。历史上,胶州湾500多平方公里,现在不到300平方公里了……”
  这名教授分析说:“经营城市主要靠卖地。围海造地,就变成了市政府可以卖的东西。”
  某中央媒体驻青记者站站长也批评说:“青岛市的规划没有远见,哪块地值钱就先卖哪儿,路窄了再扩,等扩不动时,就形成了大疙瘩,现在青岛到处是这样的大疙瘩……20年后问题更多。”
  地价贵了,房价高了,拆迁成本也水涨船高。政府想按3年前的补偿标准给钱,拆迁户们不干;政府拆不动了,说你不走拉倒,我把规划的宽路改窄些!东西快速路施工中,有两个路段由三车道变成了两车道。结果,“东西快速路”一通车就成了“东西停车场”。
  外地人到青岛,总喜欢去南部海边游览,这里是青岛的脸面。但越往北走就越破旧。有人说“青岛是个镶着金边的抹布”,杜世成很反感这个说法。
  
  大项目迷思
  
  即使是青岛市民,扳着指头细细数来,才会恍然发觉:杜世成在青岛搞的几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还真不少:东西快速路、滨海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申办成功、大炼油、造船厂及港口西移……
  相比起来,传说中由杜世成儿子的公司承建,饱了私囊的“木栈道”,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到目前为止,任何关于杜世成及其亲属、下属在青岛若干大建设项目中捞钱的传言,都未得到公开证实,这些传言只是百姓们早已形成的“官员下台必涉贪”的思维定势之表达。
  抛开这个因素,客观、理性地评价杜世成在任时,青岛建设的几个大手笔,最令青岛人自豪、也最无争议的是这个“帆船之都”击败大连、秦皇岛,取得奥帆赛主办权;记者在青岛采访期间,普通市民们亦对近年来青岛好的变化赞不绝口;最有争议的,则除了房地产过热、房价蹿升到全国前五之外,起码还有三个项目,一是东西快速路,二是大炼油,三是跨海大桥。后两者争议最大。
  
  大炼油“只走半步”
  
  按照杜世成主持制订的规划,黄岛区分布了重化工、汽车、港口和造船等产业集群。昔日不起眼的黄岛成了青岛市的亚中心,海尔、海信、澳柯玛都在这里建有工厂、研发中心等。而2005年开始在黄岛建设的1000万吨级炼油项目、船厂、港口等项目,都有可能给当地带来严重污染,进而影响青岛市的环境健康。
  杜本人对此亦有认识。2005年3月12日,刚获得“人民网2004年度最受关注的市委书记之一”称号的杜世成(之前青岛市亦获得CCTV“最具活力的城市”称号)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跟网民对话时说:
  “我在青岛工作已经5年了,比如说炼油和造船这些产业的兴起,石化的兴起,在我这任上兴起来了,能不能造成环境污染是我所担心的。我曾经在一次跟网友交谈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50年以内,很多人会说炼油是在青岛做了一个大好事,带来财政收入;50年以后,可能大家会说这个家伙给青岛做了一件坏事,带来青岛污染。所以我们做起来非常谨慎,我曾经在常委会说石化工业只走半步,严格制定引进的企业,必须保证环境保护条件。”
  这个“起码50年以内,(大炼油)不会有重大污染”的话,是2006年7月,在青岛“市民月”对话会上,有市民就大炼油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质询时,杜世成回答的。这句话一出口,便犯了众怒。
  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洪滨教授跟记者说:“大炼油项目,可能有些市民看来是大项目,我看它会给青岛带来灭顶之灾。”
  “把大炼油项目放到未来的市中心区,离人口稠密区不超过15公里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湛江。黄岛大炼油项目,环评肯定也做了,肯定也说是符合标准。但就整个青岛地区来说,它会排放多少废气、废物、废水?”
  刘教授说,青岛本来是个淡水水源不足的城市。围绕胶州湾的发展,可以有两个蓝图:一是采用黄浦江外滩、香港维多利亚港模式:蓝天碧海,帆船游艇,诗情画意,海边有自行车道、马拉松道等,是市民安居乐业的净土;二是搞大炼油,天上冒黑烟,地上排污水,把胶州湾变成个垃圾湾。
  “为什么明明是个污染项目,杜世成还要搞呢?关键是它每年能为青岛带来1000亿的GDP!现在大炼油项目刚刚开始搞,要补救还来得及。我几次向市领导建议把大炼油项目停下来,至少把它移到远离市区的地方。不要因为一个大项目,把整个青岛市牺牲了……”刘教授说。也有人分析说,这样的大项目也不仅仅是杜一个人的需要。
  一名之前参加过相关论证会的专家告诉记者,杜世成也参加了这次论证会,他诚恳地跟专家们说:“大炼油这个项目,对青岛影响太大了,请各位高抬贵手!”杜世成走后,专家们说,我们还讨论什么?同意就行了!不痛不痒地提了几条意见,便通过了。
  这名专家跟记者说:“大炼油的环保措施肯定是有,但只要项目建在那里,厂区附近气温都要升高两度左右,不可能没有污染……以前黄岛油库曾发生过一次大火,青岛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得见,很多消防官兵都烧死了。如果再发生大火,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发生于1989年8月12日的黄岛油库大火,烧死19人,烧伤100人,烧毁原油40万吨,成千上万吨原油外溢,黄岛四周的102公里的海岸线受到严重污染,青岛市几个有名的海滨浴场也受到污染,被迫关闭了半个夏季,损失不可估量。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当石油部想在黄岛为胜利油区建储油区时,青岛市政府极力反对,但国家还是下了批文,并于1975年建成了储量达34万吨的油库。1983年,随着胜利油田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海上运输能力急需扩大,胜利油田决定扩建黄岛油库,总储量将达到76万吨。青岛市政府又一次极力反对,阻止扩建二期工程,但又一次以青岛市的失败,胜利油田的“胜利”而告终。
  有一次,杜世成在餐桌上讲,从眼前看,青岛人会说杜世成是功臣,20年后绝对会说杜世成是罪人。
  黄岛以前就是工业区,但一直发展不起来,一片荒草湖泊。有人认为,引进这些大项目,对发展当地经济肯定有利,关键看环保能不能跟上?而杜世成的要求是把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互不相扰。
  但因为黄岛都成了工业区,污染难免,就连黄岛区委、区政府也搬到了薛家岛。目前薛家岛的楼盘价格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黄岛那边2000元/平方米也卖不动。
  大炼油规划在黄岛的“西海岸石化区”,这里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是一家大型合资化工厂,跟大炼油一样,这家化工厂亦紧邻海滩,部分厂区由填海造地而成,但离黄岛的居民小区“盈泰嘉园”只有几百米远,化工厂的滚滚白烟每天都从“盈泰嘉园”的上空飘过。“盈泰嘉园”的一期楼盘起价3000元/平方米,正在建二期时,化工厂来了,现在2000元/平方米也卖不出去了。
  3年前,这家化工厂筹备开工时,市委书记杜世成在会见企业的外资方老板时说:“石油化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可能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影响,因此,我们一直采取非常谨慎的办法,严格控制污染。”并希望这家化工厂能“为青岛石化工业区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但当地居民还是把怨气撒到了杜世成头上。
  “西海岸石化区”周围起码有5个村庄。2006年12月24日,杜世成被免职的消息传到这里,村庄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了大半夜。
  
  跨海大桥
  
  本世纪初,杜世成提出“大青岛”的概念,即把黄岛、红岛、青岛连成一片开发,把胶州湾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陆湖”。跨海大桥就是“大青岛”规划的实施项目之一,但它引起了很多人反对。
  早在1990年代,青岛的专家们就多次论证过如何解决“青(岛)黄(岛)不接”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4个,一是轮渡,早就实现了,但需与国际接轨,搞大轮渡。二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现在运量已经饱和。三是海底隧道。四是跨海大桥。其中,跨海大桥是最长、也是最差的一条线。
  当时,专家们大多力主建海底隧道,它造价低,技术成熟,建成后可全天候通行,不受天气、战争等因素影响。
  但一些搞桥梁研究的专家力主建桥,因为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有用武之地。两派争来争去,力主建桥的占了上风,因为杜世成支持建桥。“隧道建在海底,没人能看得见;跨海大桥一建,就是个形象工程。”青岛大学的一名教授说。
  青岛是著名的海港旅游城市,但还没有一座可以代表城市形象的超大型或大型标志性建筑,而跨海大桥将填补这一空白,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城市最壮观的新景点。“不管多少年以后,一提起跨海大桥是谁修的?杜世成!”这名教授分析说。
  最初,跨海大桥设计在胶州湾入口处,这里是青岛与黄岛距离最短的地方,但该方案被军方否决,理由是如果发生战争,大桥被炸毁,胶州湾全部堵塞,军舰都出不来了。
  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跨海大桥挪到胶州湾的中间,从东端的李村河收费站起,向西直到黄岛出口,主线全长26.7公里,把胶州湾一分为二。批评者说,大桥每延长1米,造价就增加很多;本来胶州湾可以进出10万吨级的船只,现在北面只能进去万吨级的船了,等于是把未来的港口也破坏了。
  建桥资金从哪儿来?“这是市政工程,中央不会拿钱,能批准你建就不错了。”一名知情者告诉记者,“青岛市每年财政收入二三百亿,能用于市政建设的顶多20来亿。市政府开始想引进国外财团,也确实有国外财团感兴趣,英国、法国、日本、台湾的财团都来过。跨海大桥的规划是青岛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搞的,测算的投入产出比老外不相信,自己一算,建这座桥得不偿失,都走了。市里又与台湾财团商量,拿黄岛的1万亩土地来换项目,台湾财团不敢要,也走了。最后没办法,只好自己建,让山东高速集团接下来,将跨海大桥与胶州湾高速捆绑经营,25年后再将产权移交给青岛市政府。”
  一名知情者说,在海湾里建大桥,建设成本近100亿,维护成本就得500亿。等于是600亿的造价,节省了30公里的路,而高速公路的造价与维护费的比例则只有1∶1。
  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许云飞说:“2005年,我专门到青岛一次,千方百计想阻止跨海大桥的建设,结果还是没成功。青岛市政府说现有的胶州湾高速交通已经满了,所以要修这个大桥。我说很简单,在现有的胶州湾公路旁边增加4个车道,不就解决问题了……”他介绍说,目前,胶州湾高速公路两边都是荒地,一边增加2个车道,投资25亿就够了。
  刘洪滨教授说,如果大桥建成,开车从青岛过桥到黄岛,比走胶州湾高速缩短30公里,节省20分钟时间,但费用将会高出很多,司机偶尔走一次可以,就当是看风景,每次都走就受不了。
  青岛是个多雾城市,每年四五十天都是雾天。每逢大雾,或者大风、雨雪天气,跨海大桥就得关闭。“路上6级风,到桥上就变成了8级风;下点小雪,路上没事儿,桥上就会结冰。所以,跨海大桥是个花瓶。”刘洪滨教授说。
  
  重要的是决策机制
  
  受访中,青岛市民普遍认为,青岛有过3个好市长,第一个是沈鸿烈(1931至1937年任青岛市长)、第二个是张敬焘(1960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1963年10月至1966年4月兼任青岛市市长)、第三个是俞正声。
  沈鸿烈修建平民院,供劳苦大众居住;在路边建小亭子,让拉板车的人在此歇脚,喝水乘凉。青岛多山路,沈鸿烈在台阶两边铺上斜石板,让车夫拉着车也能上去。沈鸿烈还在青岛建了12所模范小学,有的直到1990年代还在使用。
  张敬焘任市长时,开青岛市棚户区改造之先河,盖新楼分给普通市民。老百姓叫它“幸福楼”。
  俞正声在任时,青岛市的名牌产品遍地开花。
  1997年,俞正声离开青岛时,检讨说自己最大的失误,就是当初同意在东海路以南的海边盖房子,这口子一开,后面的领导跟着批地盖楼,现在东海路以南竖起了一幢幢高楼,犹如一座座大山,挡住了城市的视线,有的别墅和楼房离大海只有20米了。俞正声认为海边应该视野开阔,老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海。“但现在已经建成高楼了,没办法。”
  其实,青岛市早就有地方性法规,离海200米以内禁止建任何建筑物,但这一规定屡被突破。有人在网上发文调侃,题目是《假如美军胆敢入侵青岛,惨败!》,其中写道:“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发射水下导弹,由于错误相信规划局所讲青岛海边200米内没有高层建筑,计算导弹出水面角度有误,准备打到北京的导弹全部被‘大公海岸’公寓楼拦截……美军的重型坦克从栈桥登陆,所向无敌。结果在东西快速路上被全歼,其中大部分在延安路的三车道变两车道时追尾。美国将军感叹中国人确实厉害,美国设计专家没有军事头脑……”
  有一次,杜世成问部下:沈鸿烈是国民党的市长,为什么青岛人还说他是好市长?杜为此感到迷惑。
  接近杜世成的人士说,杜书记的致命弱点是爱抓权,对具体工作管得太细,手伸得太长。政府的事本来应该由市长说了算,但杜书记也经常插手,创下过一个月批32份政府文件的记录。杜世成盛气凌人,对市政府主要领导也照样训斥,不留情面。
  一名市人大领导私下发牢骚说:“现在什么事都是老杜说了算!”以至于人大不得不委婉地反映自己的意见。
  以前的市领导爱听专家建言,杜世成不爱听。不爱听就算了,但杜还喜欢走形式。他搞了个“市民月”――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7月定为“市民参政月”,专门征求市民意见。“这就是个大忽悠,你要听市民的意见,什么时候都能听,何必非要集中在7月份听?” 青岛一名大学教授说。但也有人说,市民月确实改善了政府形象,拉近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
  在接近杜世成的人眼里,杜接受新东西很快,爱喊口号,爱做面子上的事。比如上面提“创新型城市”,他马上就提“建设创新型城市”,上面提“生态型城市”,他跟着就提“建设生态型城市”。
  青岛是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杜世成很爱把青岛跟其他副省级城市比,排名上升一位就非常高兴,落下一两位,就很郁闷,责怪下属。
  2006年12月22日,杜世成被中纪委宣布免职之前一天,他为青岛市第二条东西快速路主线通车剪了彩;杜被宣布免职之后3天,2006年12月26日,跨海大桥主线工程动工剪彩,青岛市委、市政府方面,只有一名副市长出席开工仪式;第二天,12月27日,从团岛到薛家岛的海底隧道工程亦正式开工建设,青岛市四大班子正职领导全数出席,冠盖云集,市委书记阎启俊、市长夏耕并亲手为项目开工点燃了第一炮。

相关热词搜索:青岛 青岛?青岛! 青岛青岛歌曲 青岛青岛我把你寻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