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只是开始,整合之路漫漫|破冰之旅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以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于2005年4、5月率团访问大陆,促使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折。随着连宋登陆后续政治影响效应的延烧,台海关系互动出现新的突破,也正在酝酿新一轮重大的变化。
  由于台湾在野政党领导人迈出登陆第一步,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折,其促成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包括国际主流媒体在内,绝大多数舆论对此的评价均相当积极正面。尽管现阶段两岸关系的积极进展,离最终的政治整合依然遥远;但从宏观意义上而言,至少人们已经看到了两岸政治和解的一线希望,看到了化宿怨,和为贵,求共存,达双赢的更多可能。
  
  历史潮流下的风云际会
  
  很少人会预料到,原本在台湾政坛上表现平庸,性格木讷,缺少公众亲和力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却会在涉入政坛30多年之后,在两度竞逐“总统”败选,在国民党面临向何处去的重重危机笼罩之下,在自己年近七旬,即将卸任国民党主席,而国民党正处于内部权力世代交替,酝酿新一轮权力角逐恶斗之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这一步的迈出,不仅使连战圆了60年未了的返乡、寻根、怀亲的梦,而且使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和魂魄得以思想传承和情感链接。最重要的是,这一步的迈出,终结了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累积的政治宿怨。此举告诉世人,为了争取彼此之间的和平相处,共生双赢,中国人是可以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和连战世纪握手的那一刻,已载人史册。难怪李欧梵教授会由衷地感慨:一个平庸的政客,如何能够脱胎换骨变成一个政治家,除了学养和视野的基础之外,恐十白还要靠当今和将来历史潮流下的风云际会了。
  诚所谓“时势造英雄”。亲民党宋楚瑜旋踵而至,在西安落地之际,即向世人作出剖白,申明亲民党和他本人反对台独,反对将台独作为自己和自己所属政党的选项,反对“两国论”,将自己和民进党、国民党以及李登辉做了严格的政治区隔。这些言论出自于宋楚瑜之口,会让熟悉和了解过去十多年台湾政治变迁过程的人们感慨万千。如果我们对岛内政治势力分化组合的历史过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连战以及宋楚瑜、甚至包括陈水扁在内的民进党“务实派” (或称“工具性台独”,左右和决定其政治立场转变,并不全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时候是政治利益的驱动)之间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的必然。这也就是形势比人强的道理所在。
  历史的迂回曲折,往往充满吊诡。也许很少人了解,所谓的和平之旅以及连宋登陆必定安排的南京谒陵行程,是现在被视为是“台独精神领袖”的李登辉在1996年当选“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首度提议的。但由于李登辉选择在两岸已经就汪道涵先生访台事宜进行具体接洽之际,突然提出“两国论”,接受司马辽太郎访问,展示出潜藏已久的台独分离意识,遂使台海关系急转直下,所谓的和平之旅构想,被埋葬在双方日益升高的敌意之中。之后的台海内部局势,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动,国民党失去执政权,且一分为三,李登辉成了台湾极端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李登辉“台独本性难改”,曾经是他“接班人”以及“大内高手”的连战、宋楚瑜,却亲自率领庞大代表团浩浩荡荡赴访大陆谒陵、祭祖、寻根、怀亲,和当年和当下的政治对手举杯畅饮,握手言欢,这又是两岸政治互动关系峰回路转的真实情境。
  
  北京夺回了主动权
  
  促成连战以及宋楚瑜先后竞相登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是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和支持。迄今为止岛内多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主流民意对连宋的先后登陆之行,并没有台独基本教义派所想象的那么负面。台湾主流民意未必愿意看到两岸关系即刻的统一和整合,但希望目前的两岸关系尽快获得缓和,希望继续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强烈意愿日益浮现,对法理台独以及其它更趋激烈的台独诉求,以及民进党动辄政治动员,煽动民粹的惯性作为也心生厌倦,对随意性的泼墨,抹红扣帽子的粗暴做法也不以为然。如果没有主流民意或者多数民意的认同和理解,连战和宋楚瑜毅然决然作出登陆决定的机率将大大降低;
  其次是连战和宋楚瑜对个人政治生涯中患得患失心理的解脱和彻悟。连宋两人尽管各自有错综复杂的政治立场,彼此之间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互动,多数时候也是各有盘算,但从他们各自访问大陆行程的安排上,可以看出,虽然对炎黄子孙的皈依和认同,并不能和赞成两岸和平统一划上绝对的等号。但至少连宋本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的相当部分成员,潜意识里的中国情怀还是挥之不左。连战即将卸任,他的登陆倒是应了“无欲则刚”的老话。宋楚瑜或许还希望借助登陆给自己未来的政治生涯作出新的愿景规划。但无论如何,连宋两人的先后登陆,同时也应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古训。台湾媒体的评论指出:这一次连战真的全放开了。而这一放开,居然给了国民党一条活路,让国民党的“负债”,一夕之间全成了“资产”。讲得再直接一点,当连战与国民党不再畏惧红帽子,不再陷入泛绿阵营所设的“本土论述”的纠缠时,反而发现道路变得非常宽广。这一点评论,对宋楚瑜也是适用的。
  再次是美国因素的作用力。没有美国因素,也就没有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内部政治运作介入甚深,是公开的秘密。连战以及宋楚瑜,和他们身边的策士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外界所关注。而事实上,国民党以及亲民党的头面人物,和美国在政治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连宋两人以及国亲两党在重大关键时刻,总是往美国跑,就可以清楚看到端倪。美国对连战和宋楚瑜的竞相登陆,尤其对国共合作究竟会否导致局势失控,是否会危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利益多有疑虑。因此美国的态度其实也是连宋登陆的关键因素。根据报刊披露,美国对连宋登陆疑虑的焦点有三:一是两岸会不会因此越走越近?二是会不会导致内部局势失控,增加内耗?三是会不会影响美国对台军购案的通过?据说连宋都对美国作出了解释,也作出了承诺,才使得美国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美国对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不乐见两岸局势持续紧张,不乐见“法理台独”导致两岸之间以及中美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对决和冲突。美国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两岸可以谈,谈总比不谈好,但不可以谈拢,谈出结果,底线是“谈而不和,谈而不统”或者最起码做到“和而不独”、“和而不统”。陈水扁日前的公开谈话进一步证实,连宋对美国作出了足以令美同放心的政治承诺,甚至作出确保军购案顺利通过的背书,否则的话,美国近期所持具的“正面”、“肯定”、“赞许”立场,给连宋的先后登陆开绿灯,是无法想象的。
  还有就是陈水扁务实路线的回归和调整。如果此时此刻的民进党政府,完全按照李登辉的政治意志,采取的是:五石俱焚的对抗式策略和极端台独诉求路线,执意朝法理台独以及更激进的方向演进,则台湾内部的政治抗争骤然升高,甚至不排除持续多年的政治内耗表面化,激烈化。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陈水扁态度的逐渐缓和与转变的迹象。尽管陈水扁还在“嘴硬”,还在对民进党内部以及他的支持民众,作出强硬姿态的显示,但其实,他也在变化,也希望能够尽快摆脱目前的政治窘境,给自己找台阶下,化被动为主动。更希望借助连宋先后登陆的过程,成为测试北京对台政策底线和未来走向的温度计。很显然,从民进党内部派系的质疑以及极端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我们更可以看出,作为典型的政治机会主义者,陈水扁并不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缺席。如果没有这一点,连宋登陆的正当性以及合法性就无法获得彰显,也是确定无疑的。而因为这一点,李登辉以及一小撮台独分子走火入魔的焦虑症就难于发挥主观预期的作用。
  最后就是北京对台政策已经注入了新的思维,也出现了务实的转变。从贾庆林讲话以及胡锦涛四点精神的发表,到《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大陆的对台政策运作和决策过程,注入了更为清晰的科学决策的成分,增加了智囊意见的比重,政策更显灵活,更见弹性,更具宽松。《反分裂国家法》制定之后,清晰划出中共对台政策最后的底线,极端台独势力以及企图推行法理台独、渐进式台独的政治势力了解到“此路不通”。在此基础上,北京对台决策当局展示了多年未见的柔性姿态,所谓“急台湾人民之所急,想台湾人民之所想”落到了实处。这次赠送熊猫、农产品登陆零关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在岛内造成的空前震撼,民进党当局的对应失措,慌不择辞,可以验证北京对台政策终于“开窍了”。北京对台当局在诸多重要讲话中,对扁宋会达成的十点共识,对陈水扁重申“四不一没有”立场,均给予充分肯定,也表示期待和台湾执政当局直接对话、接触。这种积极姿态,让海外舆论,甚至包括一向对大陆充满敌意的美国若干右翼媒体,都感到不可思议,耳目一新。可见,由于决策思维观念的转变和实事求是的面对。
  
  两岸政治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坚冰已破,两岸关系或许会出现一个新的格局;两岸四党以及中美两国围绕台湾命运和前途未来发展走向的政治博弈,也将酝酿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但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两岸关系已从长时期的“量变”进入“质变”的阶段,笔者对此则持谨慎的研判态度。   论者曰:所谓台海关系质变的重要迹象,首先是台湾民意的转变,即台湾民意再也不受人为的统独二分法所左右。主张缓和两岸关系的国亲两党,作出登陆的抉择之后,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民意的支持和认同,民进党以及台独的基本理论论述,逐渐成为政治上的自慰喃语,似乎无法获得往昔的一呼百应;其次是两岸互动的主导权已转移到大陆方面,扭转了过往的被动。反观民进党以及台独基本教义派,沿袭旧式思维,反制无力,似乎出现解体和崩盘的征兆,这在以往也是难得一见的政治景观。再就是台湾的在野党已经决定采取与执政党不同的两岸政策立场,这种不约而同的转变,将会给岛内政治情势的变化发展,以及政治生态的嬗变注入新的因素,或者称之为注入了“中国大陆概念”。而其中最重大的“质变”,无疑是台湾的人心。没有人会顾忌和大陆的握手是“卖台”。更多人期待的是两岸的共生和解,互惠互利,争取双赢。
  上述所指出的,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局势的变化发展,的确有助于两岸关系融化坚冰,以及进一步的关系改善,但这究竟能否算是“质变”呢?
  以北京既定的政策立场和战略目标来判定,两岸关系充其量只是煞住了极端台独势力的甚嚣尘上,制止了“法理台独”实践的加速度步伐,对过往对台政策具体运作和实践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检视和拨乱反正。即使北京目前对“不独不武,维持现状”采取了务实面对的态度,但中共对台决策层级,仍然需要对台湾主流民意有更纵深的掌握和思考;因此也应该承认,即使对出生在大陆,依然有浓厚中国情怀的连战以及宋楚瑜来说,皈依本土和认同台湾的主体性,和陈水扁都是一致的;连宋两人以及所代表的国亲两党,对中华民国政治符号的认同,对两岸分治现状的坚持,和陈水扁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剔除极少数的急统派和急独派,台湾朝野主力政治势力和主流民意对于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对于台海现状维护和维持的坚持,基本立场并不存在本质性的分歧。
  一个和大陆政治分隔半个多世纪的台湾。一个已经经历过政治民主化充分洗礼,甚至经受民粹政治洗刷的台湾,是多元的,多极的,多样的,意识形态是被多层次切割的,难于和类似大陆这样高度同构型等量齐观。还必须指出,今天台湾的主流社会,和连宋两人一样有着炎黄子孙情结的民众,并不一定占据主流。即使怀有炎黄子孙情结和寻根意识的,也未必能够完全认同北京的对台政策诉求。甚至可以说,在现阶段,即使是柔性对台政策的诉求,也未必能够达到北京主观希冀达致的政策效应。也就是说,两岸完全的政治整合,仍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和平的基础上,尝试签署两岸某种中止武力相向的协议,或许已经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多元化的台湾政治,是北京试图更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必须随时顾及的。除了美国之外,北京今后要面对的将不仅是台湾的执政党,也不仅是台湾的在野党,还需要面对的是台湾多数的主流民意,甚至还包括一部分极端台独势力。政治博弈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而将会是多元的,多极的,多面向和多角度的。这一点,缺乏相类似的政治实践经验的中国政府,是否已经作好了周全的准备,是否也有了然心胸的把握,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破冰只是开始,整合之路依然漫长。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 漫漫 破冰 破冰只是开始,整合之路漫漫 破冰只是开始 物流开始破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