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相知友,高山酒一杯 [相知即是友]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近年来,韩国青年和中国青年之间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怎样才能让中韩两国青年之间彼此更加喜欢?”在韩国外交通商部,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团员向韩国东北亚三课长许承宰提出了一个让中韩两国人都很纠结的问题。
  “你们的到来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许承宰课长微笑着回答。
  作为中韩青年友好交流项目的一部分,在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和韩国女性家族部的共同承办下,不久前,200名中国青年组成代表团飞赴韩国访问。近年来,中韩两国关系迅速发展,经贸、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摩擦。两国政府从长远出发,为了加强友好气氛,在青少年交流方面做足了功夫。这次选派的代表团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去韩国,十天的所见所闻,一个真实而温情的韩国让人感慨颇多。
  
  为青年交流而努力
  
  自中韩两国于1992年建交后,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升温,但人员交往仍处于低水平,每年的青年交流仅停留在40名左右。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华,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签署的《中韩两国政府青年交流谅解备忘录》为两国青少年交流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契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韩国青年会议所、韩国青少年团体协议会的交流活跃展开。
  在韩国,我们遇到了一直为中韩两国青少年交流而努力的前驻华大使权丙铉老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权丙铉见证了中韩青少年交流兴起与发展的全过程,他所创办的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未来林)为两国青少年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权丙铉担任驻华大使的1998年正是中韩两国关系突飞猛进发展的一年,中韩两国青少年交流迅速展开。然而,权丙铉开展青少年工作不仅出于当时两国政策的放宽,还源于他的“绿色情结”。当时,刚刚就任驻华大使的权丙铉就见识了中国的沙尘暴,与此同时,女儿从韩国打来电话,说沙尘暴已影响到首尔,这让权丙铉陷入了忧虑。经过调查,他发现沙尘暴的源头来自中国西北部,便立刻建议中韩两国相关部门在西北沙漠地区展开植树活动,并由此成立了“未来林”。2000年,权丙铉卸任大使后,全身心投入到“未来林”的发展中,他建议每年选出100名韩国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中国,与中国的志愿者共同植树。权丙铉深知要在中国做好环保事业就要从年轻人抓起,于是从2005年开始,“未来林”与共青团北京市委签订协议,以每年互访的形式加强两国青年的友好交流。按照协议,每年春季和秋季双方分别选拔百名优秀大学生,在北京和首尔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友好交流。在这次访韩过程中,70多岁的权丙铉老人不顾年迈,全程陪同代表团,让我们很是感动。
  正是在像权丙铉这样的中韩友好使者的努力下,中国与韩国的青少年交流在20世纪初迅速升温。在韩国,“汉风”为韩国文化圈注入了活力,学中文的人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韩流”在中国大陆也迅速蔓延开来,通过韩剧,中国人开始慢慢了解韩国,“哈韩族”、“韩粉”成为崇尚韩国文化的中国青少年的代名词。在韩国外交通商部访问时,许承宰课长为了活跃气氛,在介绍完中韩两国概况后将韩国几位明星、影片的图片投影在大屏幕上,在座的中国团员们迅速说出了他们的名字,让这位课长一阵惊讶。直到今天,韩流在中国的影响依然不减。
  
  沟通改变观念
  
  就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时期,一次次由文化争论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猝不及防地为两国交流蒙上了阴影。高句丽历史归属、江陵端午祭等问题刺痛了两国民众敏感的神经,韩国的许多媒体以贬低中国来吸引眼球,中国的某些报道也对韩国的厌华情绪加以夸张,在两国青年间造成不良影响。2008年,韩国有民间团体掀起抵制北京奥运会活动,激化了两国民族情绪。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十万中国网民为了反对韩国组合super junior的演出及其中国粉丝,群起攻击韩国网站,形成又一次厌韩高潮。2007年12月,新华社曾对网民进行了一次意识形态的调查,在“讨厌的国家”一栏中,韩国位居第一。几乎是一夜之间,韩国在中国人的眼中被“一棒子打死”。
  “韩流”和“汉风”的交流尚未结束,中韩之间就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裂痕”,着实让人担心,然而,这并非两国文化交流间的主流。许承宰课长在回答团员的提问时说:“中韩两国有太多相同的地方,然而我们毕竟是两个国家,都希望彼此有所不同,我们交流的越多,这种不同也就发现的越多,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这是自然的现象,我相信随着交流的继续增加,许多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正如许承宰所说,这次访问虽然只是短短十天的接触,但许多团员对韩国的印象已经大为改观。例如,韩国人对自然的尊重让人感叹。韩国的城市建筑几乎都是依山而建,很少有人工雕琢的自然景观,在首都首尔也是如此。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李安东教授告诉我们,韩国人对自然有一种执着的尊重。有一次,政府要进行一个城市规划项目,需要破坏一座山脉的原有面貌,遭到市民的坚决反对,该方案最终泡汤。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尔的景福宫相当于北京的故宫,每天都有定时的古代宫廷仪式表演,我们访问的几天,首尔气温超过了30度,这些身穿厚重传统服饰的演员顶着高温酷暑,丝毫不敢懈怠,一板一眼的重现着几百年前的宫廷礼仪,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次访问收获最大的还是与韩国朋友们的友谊,它化解了一些团员心中对韩国的负面情绪。为我们这次访问提供服务的韩国志愿者大都是些20岁刚出头的青年大学生,在交流中,我们发现许多志愿者并不会讲太多的中文。一位翻译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中国,在选拔志愿者时表现的非常积极。只要用心,语言不是问题。”这些志愿者当中有很多人都去过中国,“小时候听人说中国很穷,没有电视机,但是到了中国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发展得很快。”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们,“我们许多大学生如果出国实习的话都会首选中国,我很喜欢中国,打算毕业后去中国工作。” 在十天的朝夕相处中,许多志愿者和团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离开韩国之前,一位起初对韩国抱有偏见的团友在机场与一位志愿者相拥而泣,场面让人为之动容。
  
  民间交流力量强大
  
  除了加强青少年交流,随着两国经贸往来和战略互信的加强,中韩民间往来逐渐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8年,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2010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2.6%,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与此同时,双方共建立了130对友好省市关系。2010年,中韩人员往来接近600万人次,韩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在首尔和济州岛访问时,我们发现在任何一家化妆品店中都有一个会说中文的导购,这些人几乎都是中国人。在一家店里,一个女孩子告诉笔者,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由于本身具有语言的优势,加上韩国政府针对中国的朝鲜族人有就业签证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人都来到韩国打工。近年来,中韩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来韩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而韩国物美价廉的化妆品便成为这些旅行者们首选的商品。这样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韩国的经销商们当然不会忽视,纷纷招揽中国导购为自己服务,这就为这些朝鲜族的年轻人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窗口。
  在济州岛,中国元素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们刚刚下飞机,就听见航站楼的工作人员用标准的汉语进行广播。由于济州岛对于中国公民可以免签证,吸引了大量中国人来此游览,在2010年来济州岛的约758万名游客中,中国人就占了41万之多。济州岛政府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巨大的旅游客源地,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有汉语标识,甚至连推销当地土特产的商家也用韩中两种文字做标语,许多店铺老板的汉语水平不亚于北京秀水街导购的英文水平,让我们倍感亲切。在一个民俗村访问时,我们遇到了几位汉语非常流利的导游,在听完他们对村民生活习俗的介绍后,有人告诉我们,其实他们是中国人。
  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韩两国交往已深入民间,“相知即是友”,当越来越多的两国民众成为朋友,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相关热词搜索:即是 相知 相知即是友 朋友即是陌路到相知 相遇即是有缘 相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