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烈日和暴雨下感悟篇一:《在烈日和暴雨下》听课记录和评述
《在烈日和暴雨下》听课记录和评述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XXX老师讲授的九年级语文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他的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这也是自主教学的课堂模式的探索。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知道了怎样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更有效。
【听课记录节选一】
学习任务: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老舍:
1、与老舍有关的文章:
2、老舍的名言名句:
3、在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课时的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引入“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完成)预习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听课记录节选二】
片段一、预习情况简单检测
内容包括字词、正音、选词填空、修辞、文章内容梗概等
过程:
1、学生独自填写预习检测
2、对证正误,并由学生讲解
【课后评述二】
让学生填写并讲解预习检测我认为很有必要。没有检查,没
有反馈,学生就不会在意,教师也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对于预习的完成情况,老师是理所当然的检查人,利用课上检查,重点是生字词的读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课文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圈点批注。深入预习和自学后,因为有反馈,所以,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会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能很容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听课记录节选三】
片段二:比较阅读,探讨文章表达的妙处。
师:1、《骆驼祥子》中的内容分别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哪些部分有所体现?
2、《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做了怎样的修改?这样修改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生:1、开始小组学习。(教师参与讨论)
2、生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片段三:
师:谁愿意做老舍的代言人回答提问?
4名学生主动担任
生问:除了同学们,你还希望读者有哪些?
答①:希望有“80后和90后”,让他们读后能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热爱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②:希望有公务员,他们读后能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答:……
【课后评述三】
此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骆驼祥子》是原著,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节选修改后的片段,从这些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总评】
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从字词的理解入手,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作者情感,从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阅读的技巧,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每节课、对每篇文章的学习都有意对孩子们进行阅读模式的而那时、阅读策略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掌握阅读的技巧、还能上升到模仿写作的高度,他们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干什么,也知道怎样去干了,他们不用老师管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文章了。我们还怕学生们课上答非所问吗?我们还怕孩子们无的放矢吗?我们还担心考试时学生为阅读和写作发愁吗?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吗?
总而言之,我们理想种的课堂就是: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提高,课课有生成。这也是我们义马市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在烈日和暴雨下感悟篇二:《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小说基本内容,感受祥子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品味文章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景物描写方法人物悲惨命运
教、学具 小黑板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小说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其特色。
3.初步体会人物的命运。
一、导入本课,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了于勒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旧社会一个小人物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是怎样的。
二、简介作家、作品
1、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作品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2、作品:《骆驼祥子》以20世纪初期北京动荡社会为背景,展现人力车夫祥子不幸的生活遭遇。
祥子原是乡下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为了这个愿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
三、整体感知
1、出示问题
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文章主要通过怎样的写法来表现的?文章语言上有些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憋气()砖窑()打盹()胆怯()
汲水()腻烦()黏汗()馊臭()
恶心()冷飕飕()跺脚()蹚水()
3、交流上述问题
从标题入手,补全题目,感受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弄清文章结构。
在烈日和暴雨下
四、进一步讨论课文,把握文章景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1、理解对烈日的描写
(1)、先总写,后分写(先写各种景物,接着写动物、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写出了烈日之“烈”)。
(2)、写烈日,从天上到地下,从院内到街上,或是由上到下,或是由内到外,都能抓住其特征。
2、理解对暴雨的描写
写暴雨,则根据天气变化过程,风、天色、和阳光、云、雨以及地上景物,依次具体描写,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多角度、多层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五、感受理解祥子在恶劣环境下挣扎的情形,感悟在旧社会人生的悲凉与无奈
1、结合课文具体例句感受分析
2、重点讨论暴雨下拉车的内容,感悟祥子的悲惨命运
六、归纳文章中心
七、拓展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祥子生活在现代会怎样呢?
八、品味文章生动、平易的语言
(1)修辞手法的运用;
(2)动词的准确运用;
(3)叠词运用及词语的声响、色彩。
<p align=right>陈老师</p>
在烈日和暴雨下感悟篇三:《在烈日和暴雨下》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内容。
2.体会烈日之烈。
3.初步体会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体会准确生动、精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烈日之烈
教学难点:怎样表现烈日之烈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俏丽秀美,如诗如画。这位作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艺术家——老舍。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被称为“时代的葬歌”,自1935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从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个片段。
二、简介作者、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并开始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坛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1935年曾被称为“时代的葬歌”的长篇小说《骆驼样子》问世。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并享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主要作品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理清脉络
,找出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 品品你所认为的小说最精彩的片段。
明确:
顺序: 以时间为顺序。线索:以天气变化为线索。
结构: 第一部分(1- 6)写烈日下的祥子
第二部分(7-16)写暴雨下的祥子
3.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合作探究:
A 走进烈日:
1.重点朗读第1、2、5节,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想象烈日下祥子的感受:
1)文中抓住哪些描写对象来表现天气的酷热?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到“热”?为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描写祥子当时的矛盾心理的?
讨论并明确:
1)2)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 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3)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
明确:
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C、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重点写阳光的声、色、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2.要点分析
祥子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理解“骡马的生活”?这种心理表现出祥子怎样的品质? 说明人力车夫的生活是骡马的生活矛盾 勤劳、顽强、好胜
四、课堂小结
写烈日,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总第 课时
课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 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 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景和情是怎样有机结合的。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说对“烈日下”的祥子作了哪些具体细致的描写?
二、交流研讨:
B 走进暴雨:
阅读7—10节,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的?
(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
1)“午后一时——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祥子“又拉上了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就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俗语说:“风是雨头。”写雨正是从写风入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A、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天气又干又热 B、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 C、飘洒的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 D、随着风狂舞——大风 E、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 F、横着飞——狂风。
3)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
明确: 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 明确:乌云、闪电。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抓住风、柳枝/侧面写风、阳光和天色、云、雨/砸→力量 的变化来写天气的变化
5)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展示了人物活动的的恶劣环境)
三、合作探究:
1. 齐读第10—11段,想像祥子的命运。
(1)哪些描写让你觉得雨“暴”、“骤”?
(2)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祥子又有什么遭遇和感受呢?注意动词的运用。
动词:浇、裹、拽→生动、形象写出暴雨中拉车的艰难
(3)此时此刻,坐车人有什么细节表现?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1)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2)坐车的跺着脚喊。
3)祥子趟着水拼命拉他到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
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二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揭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4)祥子面对这种情况的表现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硬、咬上了牙”→祥子的反抗心理
2. 探讨:祥子的结局、命运
赏析第16段,“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悲惨的命运,
3. 反思: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总结:雨 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骆驼祥子》第十八章
四、要点分析: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这些描写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
3.推动情节、烘托人物、衬托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表现主题
五、介绍祥子:
祥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他原是破产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那时他勤劳、不屈、好强,有着执著的生活理想。初到北京城时,尽管祥子已经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因为他天真地幻想:“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不受车主剥削,就能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为了这个希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终于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夺去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经受了这次生活打击之后,祥子没有灰心,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早出晚归,多拉快跑。但祥子依旧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总是被敲诈、被捉弄。
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的时候,又因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牵连了他,反动政府的侦探趁机上门敲诈,拿走了他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这次打击,使祥子精神上受到了不小的挫伤,“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但很快,祥子还是挣扎着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因为这车是祥子用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他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祥子毕竟还是有了自己的车,他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
然而,祥子依旧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即使是这样屈辱地生活着,社会还是不容他。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为虎妞料理后事。这次打击,祥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抱怨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后来,他心爱的小福子也因生活所迫上吊自杀了。这最后的打击使祥子万念俱灰。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望和信心,彻底地从先前热爱拉车,到讨厌拉车,到最后拉不动车;从先前忠实义气,变得厚颜无耻;从先前矢志不移,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最后完全蜕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概括了旧中国城市人力车夫的血泪生活和共同命运,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六、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广大人力车夫和劳动人民为了生活而受尽折磨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烈日 暴雨 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 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