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美食感悟篇一:感悟吃的快乐
从玄学的角度来讲,家里的砧板是可以挡煞的。可我的砧板估计应该不行,自从去年换过新砧板以后至今都没有在上面切过肉。其实我不是素食主义者,偶尔和同事或者朋友一起去吃饭,至少要上一条鱼或者一大盘鸡的。至于每天一个人吃饭时,想的都是买什么青菜,没有动过买肉的念头,顶多在感觉像《水浒传》里李逵所说的嘴里能淡出鸟来的时候,才会自言自语说买点卤鸭吃吧。在旁人眼里会认为我的日子过得比较潦草,而在我的心里却感觉岁月如此的静好。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是一种专注,我的三月不知肉味纯粹就是习以为常。年少时读陆文夫的《美食家》,对从万恶的旧社会生活过来的主人公朱自冶的奢靡生活很是羡慕,认为他一生吃了那么的美食真是神仙般的日子。近些年年龄见长,才发现当年的羡慕其实与吃无关,毕竟陆文夫先生把那些美食描述的再好,对于一个没有吃过,甚至也没有见过那些美味佳肴的人来说,别说吸引力了,连想象力都匮乏得很。而在心底里所羡慕的只是朱自冶朱门酒肉臭般的,好逸恶劳的闲逸生活方式罢了。因为吃,不仅是简单的一张嘴,主要还是钱袋子的事。所以,过去对于吃来说,每个家庭是不是有那个条件的问题,现如今对于吃来说,则是你个人有没有那个喜好的问题。众口难调,说出了味觉的私密性,酸甜苦辣咸各有所好。这一点对于一个长期混迹于饭桌的来说是最清楚不过的,有时候你认为很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认可,但你不屑一顾的或许会令他人赞不绝口。所谓的志趣相投,不过是大家都在一个吃字上下过功夫,至于舌尖上的文化多表现在个人的审美中和味蕾上。酒驾喝酸奶;醉翁吃苦瓜。(盗帅留香)正是各得其所,也是各得其果。看到一则笑话,颇能说明这个道理,讲来一听,不妨让喜欢大快朵颐的同道中人开颐:医生:最近没有乱吃东西啊?患者:没有呀!就是平时儿女吃剩的我吃了,老公吃剩的我吃了,我爸妈吃剩下的我也吃了。医生:我建议你最好养头猪。患者:怎么,猪吃剩下的我也要吃? 酸是调皮伶俐的童子,甜是丰腴滋润的佳丽,苦是死心塌地的仆人,咸是独望春风的少妇,辣是意态潇洒的大汉。辣味之动人,在激;酸味之动人,在诱;苦味之动人,在回;甜味之动人,在和;咸味之动人,在敛。辣味的激,激得凶,一进口像刺入舌头,勇猛如岳飞枪挑小梁王。酸味入嘴也像刺入舌头,但到底刺得慢,仿佛美人舞剑。(胡竹峰《不可征服的辣》)这样的描述在我眼里,调和的五味不如文字更有诱惑力,对于那些一看到与吃有关的美文或美图就哈喇子如蜘蛛吐丝般闪亮流出来的吃货们,打心眼里我是要看矮三分的。不是我有多自律,而是动不动就喜欢原形毕露的人,这种吃的软肋必定会影响到在其它方面的信心和努力。直言不讳,能够成为美食家的人都不是一般的吃货,对于我辈填坑不要好土的人来讲,真是一生都难望其项背。但他们那些很辉煌的吃的历史,犹如他们那很厚重的味感一样,确实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日本的俳句之神松尾芭蕉,有一俳句: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轻漾着美丽的涟漪。既有生活的平实,又有物外的悠然。首先吃被淡化了,味蕾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刺激。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所传递的那种美的文化气息,更喜欢那些看似轻盈的文字描述和很有个性化的有关吃的趣闻。一位小靓妹在《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一篇美文中很俏皮地说:鸭脖子用手撕下一条条肉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口吃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吃鸭脖子应该持续地吃下去,不要洗手擦手,那样会因麻烦而扫兴。我曾经独自连续4个小时不停地吃鸭脖子,在一个正在装修、地面满是灰尘的空房间里,坐在唯一一张能坐的小板凳上。真乃奇女子。 这种细腻的描写和陶醉式的自我欣赏,读着读着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令人笑喷了的画面,视觉美感的冲击力,绝对超过了食物对味觉的诱惑力。还有另一段描写:橄榄要吃生的,不要吃橄榄蜜饯也不要吃咸橄榄。生的吃起来当时非常涩,但过后口里会生津好几个小时。如果要约会要接吻,吃生橄榄比吃口香糖好多啦,会成为尝起来像蜜一样可口的人哦。 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里也曾有一句青橄榄有什么吃头?不甜不咸,不酥不脆,就是因为吃了之后嘴里有一股清香,取其余味。我想这位小靓妹一定也读过陆文夫的《美食家》,并且注意到了这句话,所以才有这句进一步发挥的现身说法,读后令人口舌生
津,甚至有种心向往之的冲动。这样的味道虽然没有尝过,但让我联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多年前曾和一位小靓妹近距离谈话,她口中呼出的气息竟然有一股兰花般的幽香,令人终身难忘。清·陈裴之《汀烟小录·闰湘居士序》:个侬吹气如兰,奉身如玉。由此得知古人所说的吐气如兰,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写实的有感而发。 西晋文学家张翰在任大司马东曹掾时,为了吃到家乡的美味,连官都不做了,匆匆忙忙跑回家,过自己的吃瘾去了。《世说新语·说鉴》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有这种境界的人古往今来真的不多,也不可能会多,这和那些纯粹的吃货还是有些距离的。我辈只有景仰的份。再有,金圣叹在临行刑前叫他儿子附耳过来,悄声说: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道&&我们不去揣摩他的语意。但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确实味道好极了。前些天看到有篇文字也提到过用花生米下酒,是真懂酒的人。其实美味佳肴吃多了,酒味就会淡,不自觉中对酒就会产生莫名的疏离感,本应是主角的美酒,成了肴馔的陪衬。而花生米和酒却有着某种天生的亲和力,一个是浓烈,一个是淡然,各自都不会影响对方对味蕾的小心伺候,让饮者的快感和思想在一种微醺中并驾齐驱,花开两朵。花生米也是唯一一道最为地道的家常下酒菜,很亲民,几乎每次在酒桌上都能见到。我始终感觉,在咸亨酒店里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所喜欢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里的茴香豆,和花生米虽然不是一种东西,确是有着一样的性情和底蕴。闲来无事, 我拿老树和丰子恺的画相比较。我在丰子恺的画里看到的是凄凉,在老树的画里看到的是炎凉。正是这种看上去画境相似的两个人,才会有一个说出看着秋风扫落叶,吃着萝卜炖牛腩,再来半斤土烧酒,真不愿意做神仙。的淡定,和一个在《缘缘堂随笔》中说出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诗)的淡薄。 看似简简单单的与吃有关的一行文字,里面透露的人情世故,文化气息,却是有着天渊之别的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吃为文化增光添彩,文化为吃推波助澜,两者之间有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源渊。 爱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别说我是吃货,叫我馋师。这种带有调侃性质的网络语,把吃货上升到了一个师的地位,不像是虚妄之语,而是有很强的指向性,这种让圈内人首肯,让圈外人点赞,近似于偷换概念式的善意噱头,可以莞尔一笑。早先我家有位老人常说菜是引食草。她的意思是,要想下饭必须有菜,但菜只是个引子,多少不拘,好歹都可,饭是主食,菜是副食。我的砧板虽然没有肉腥味,但我的碗里却有卤鸭香。只是每次卤鸭吃到最后都有一种鲎咸的感觉。后来我就面汤里不放盐,为了使面条好吃,汤里只放几个番茄,酸酸的,这样面条吃起来不寡淡,汤也好喝。吃到最后就只剩下仨字:爽歪歪!因为弘一法师是吃素的,夏先生为了他的营养,特地关照在萝卜中多放些油,油是多放了,却有些咸,夏先生忍不住要埋怨夏师母,弘一法师有平心静气地说:‘不咸的,这很好吃,真的很好吃。’(《白马湖之冬》) 出家人不打诳语,我相信弘一法师的真诚。但不出家的人照样可以拍着良心实话实说,我每次去别人家吃饭,或者和朋友一起下馆子,对于每一道菜,我都说好吃。我的态度绝对也是真诚的。我对食物从不挑剔。毕竟食物的主要功能就是填饱肚子和供给营养,因为手艺的高低区别没有烹饪好,或者烹饪得很好,就加以褒贬,有舍本逐末之嫌,更是对虔诚烹饪者的一种不敬。眼下时兴说:感恩无处不在。而对于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我们不仅要感恩食物,更应该感恩那些为我们服务的每一位劳动者。感恩不仅会让我们更快地成熟起来,也会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甚至连繁琐而又平常的一日三餐,也能让我们吃出快乐来。
美食感悟篇二: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今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
素质,今年继续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供全校的学生的进行选择。当
看到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它。因为我
想通过这门选修课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想更好的理解中
国文化精神。当这门课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
习我确实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我不
禁感叹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这门课程里老师通
过专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几大方面内容。例如中国思想
专题主要是通过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与观点的讲解让我们窥视到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随后又讲了《易经》中的神秘之阴阳术数;在
中国饮食方面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讲解
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肴等。这篇文章主要是谈一下对中国饮
食文化方面的感悟。
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
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
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
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
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
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
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
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
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
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随着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
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
成。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
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
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
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
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
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
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
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
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
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
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
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
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
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
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
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
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
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
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
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
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
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
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
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
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
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
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
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
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
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
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受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城市里各种式样快餐店、西餐店随处可见。在当今社会中国的饮食可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到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为饮食安全是饮食文化的应有之义。
美食感悟篇三:浅谈美食
浅谈美食
摘要: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但是不是所有人对美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称之为美食。谈起中国的美食,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色香味俱全。但是其实色香味只是被我们常挂在嘴边,在吃到好吃美味的食物时会脱口而出的三个字而已,很多人事实上对其不甚了解,比如说色香味中的味一字,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知道它指的是五味,即食物具有的甘、酸、苦、辛、咸五种味道。而美食即是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从而使食材变得更具品尝性与观赏性的佳肴。我国自古至今一直很注重五味的调和,随着人们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到了食物的色、香等方面。然而除却色香味美食也同时影响着民族文化及人的心情等各方面。
关键词:美食;色香味;文化;影响
国人颇有研究的是在菜肴上追求“色香味美质养器”俱佳,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大型宾馆,还是农家小吃,都讲究尽善尽美。对于味道就更加重视了,在“甜酸苦辛咸鲜香”等基本味的基础上,调制出丰富多彩的复合味当然,聪明的中国人根据营养标准(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和每个人的日摄入量,拟定出了成千上万种菜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华夏美食文化。
一、 美食的色
人们赞美一切菜肴往往以“包、香、味、型、养”等作为标准,而“色”排在第一位,可见颜色与人们的食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份形态完美,色彩鲜艳的菜肴既足一份可口的美食,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所以保持菜肴原料的鲜艳色彩,同时对另一些原料的本来之色作菜肴显得不够鲜艳,运用各种有色调料和调配手段,调配浆肴色彩,会使菜肴更美观、更好看、更容易让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
二、 美食的香
香,字典解释为:香,气味好闻。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无法诠释美食那抹浓郁香味。没事的香味是在色彩之前就被人捕捉到的,也就是食客对没事的第一映像,没事的香味可以为菜肴增加不少分。当食客遇到美味,除了入眼的美色,与之同来更甚者比之先到的便是那股浓香。这是一种沁人心脾,让人忘却烦恼的香味,是任何大牌香水都超越不了的香味。于是便有了“再牛的香水也抵不过一个韭菜盒子”之说,这足以说明美食香味的强大。
三、 美食的味
继颜色和香味之后,评价一道美味的菜肴最关键的当然是他的味道啦。老子
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一直感叹,味道这个词。汉语真是太博大精深了。古人把他们的最初的味觉也许定义为是一门哲学。就拿英语来比较吧,英语中的味是 a flavor; a taste; (a) savour ,只是表达了一种感官, 而汉语中的“味道”则不仅仅指感官上的滋味和气味,而是表达了一种情趣、品味和哲理。比如,青苹果的酸涩味,不仅仅是酸涩,还用来比作稚嫩的青春;蜂蜜的香甜,不仅仅是甜味,还用来比作甜蜜的爱情和生活;于是黄连的苦味,还比作辛酸的记忆;辣椒的辣味,还比作火辣辣的热情......等等
只因为加了一个“道”字,我们简单的味觉就丰富多了,它引申为一种道理,一种情致,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宗教教义。所以我们在烹饪美味的时候,我们在品尝美味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感悟味觉之外的哲理呢?当然,这种“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哪
美食的味道是一道菜是否可以归纳为没事的至关重要之处。国人对才要的色香味都颇有研究,对于味道就更加重视了。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大型宾馆,还是农家小吃,都讲究尽善尽美。国人可以利用“酸甜苦辣咸”等基础味调制出各样的复合味,如:甜酸味、麻辣味、辛辣味、鲜咸味、怪味等。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地方的味道也不同,东南方向偏重咸甜味,东北方向偏重咸辣味,中西部看重酸麻辣,比如四川的“麻辣烫”就是最典型的风格菜肴。因此,在中国,不同的省份会有不同的饮食风格,如上海偏甜、四川麻、湖南辣等,因此中国的菜系可分为八大菜系,分别为: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四、 美食对心情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饮食有益健康,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饮食与我们的心情也息息相关。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不开心的时候,吃点甜食心情就会好一点当人们不高兴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暴饮暴食。常见的还有嚼口香糖可以帮我们适当的放松,环节紧张。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我们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大脑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多少,而某些事物恰恰能够减少或增加这些物质,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效率和言行。此外,事物的鲜香味、好的口感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都能使人在吃东西时产生愉悦感,从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吃鱼、坚果及大蒜都能助缓解焦虑;多吃菠菜可以减少抑郁症出现;B族维生素则可以环节劳累和沮丧。
医学专家认为,事物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平时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事物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愤怒、悲伤、不满、恐惧和狂躁,而有些食物则能令人愉快、欣慰、恬静、安然、和善。
五、 美食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户美食文化集中了全国各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综合了多种文
化现象,具有强雷的时代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等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饮食者、地域、时令三个角度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
① 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② 市井、百姓饮食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十九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
③ 民族、宗教饮食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人们从日常状态下标识出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六、结束语
从美食的各方面分析,无论是最直观的色香味,还是引申得到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美食感悟)美食对心情的影响以及美食与文化等,都足以说明了美食是长远以来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的一把刻度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一说,这就是论证美食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一部分最好的论证。
修了这门课以后,不仅对美食有了更清晰的轮廓,也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一成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俊勇
【2】段颖峰
【3】邵万宽
颜色与食欲 金山 2011, 11 留一抹淡香中国商人 2006, 3 中国美食文化特征分析 江苏调味副食品2013, 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