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的世界:2018年世界体橾锦标赛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关注美国全球战略 江凌飞 2004年对美国来说有两件大事:伊拉克战后的治理和美国总统大选,这两件事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伊拉克战后的治理是对布什政府奉行的新保守主义战略可行性的检验,而总统大选则是美国纳税人对这个战略是否认同的政治投票。
2004年的形势进一步表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政治上有所得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拔掉了萨达姆政权这个“钉子户”,为美国进一步控制中东扫清了主要障碍。与阿富汗战争的成果相呼应,美国控制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和世界战略弧形地带的战略意图得到实质性推进。二是伊拉克战争作为美国新保守主义战略的试验场,实际验证了美国靠强力推行单边主义和遂行“先发制人”的战略,向世人展示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政权的黩武倾向和信息化新型战争的威力,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美国军事力量的战略干涉力。
在美国政治上有所得手的同时,它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并陷入到一个战略性困境之中。
首先,美国在伊战后处在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直接对抗的冲突之中。其次,伊拉克战争引起的西方世界包括美国社会的的严重分裂和对立。再次,美国的目标与实力发生尖锐矛盾。当前,美国重点对付六大难题:伊拉克的稳定与重建,中东和平“路线图”的重新启动,伊朗与朝鲜的核问题,印巴关系问题,以及台海局势,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它的力量明显不够。
展望2005年美国全球战略的走向,基本的判断是: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政策虽然会在某些问题和某种场合下做出一些和缓的姿态,遇到挫折后也会有些调整,但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总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其政策的力度,其强硬的做派和好战黩武的偏好不会收敛。这是因为:美国奉行的新保守主义是一种战略理念,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战略哲学,而不是一种权宜之计;新保守主义代表美国社会的特殊利益集团和特殊利益群体,布什政府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布什所奉行的极端扩张政策,有其实力支撑,美国实力的消耗还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所占据的优势地位将长期保持,美国新一轮扩张期尚未结束。
在布什第二任内,新保守主义战略将受到来自美国国内外更大的制约和抵制。预计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战略政策在小布什第二任期结束之时将发生较为重大的调整和转变。或者转向温和现实主义,或者转向温和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为此,需要关注未来有可能接替政权的两位政治人物―――共和党人鲍威尔和民主党人希拉里。
2005年美国全球战略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美国开始越来越明确地把对付伊斯兰世界不稳定弧形地带的混乱,定位为今后一个长时期的主要威胁,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摆位进一步向后靠,美国对中国战略合作的需求明显上升,将成为保持中美关系战略稳定的重要基础。
欧盟“扩大年”
冯仲平
2004年是欧盟的“扩大年”,成员国由15国跃增为25国。虽然无论在新成员国还是老成员国中,均没有出现当年柏林墙倒塌时的那种激动场面,但中东欧加入欧盟无疑是欧洲大陆最终结束分裂的历史性事件。同时,成员国的激增对欧盟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欧盟内一直有人担心扩大会影响欧洲的深度统合,主张先深化后扩大。但由于怕中东欧对入盟的热情消失后改革逆转甚至出现类似前南地区的战乱,殃及西欧,最终“稳定压倒一切”,扩大派占据上风。欧盟同时很清楚它不能够因扩大而使一体化停顿不前。9.11后,欧盟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必要性。很显然,在一个由25国组成的联盟内保持一体化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当前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制宪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扩大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强欧盟的国际影响力而进行重要的制度创新,如取消欧盟轮值主席国制而代之以常设主席,并设立欧盟外交部长一职。目前宪法虽然已经签署,但要正式生效还需所有国家批准。2005年和2006年将十分关键。因为在此期间如果有一个国家没有通过,宪法就不能生效。在欧盟25国中有差不多一半的国家将通过全民公决方式来决定是否同意宪法。可以想见,未来两年希望一体化发展的欧洲人的心将一直悬挂在半空中。迄今所有民调显示,多数英国人对宪法抱有敌意。宪法一旦受阻对未来欧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感受中国与欧盟不断走近的同时,对双方关系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困惑。如武器解禁问题便令不少人难以理解。但这一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欧盟的复杂特性。在WTO谈判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欧洲。但在外交、安全领域其实有多个欧洲。原因在于外交大权还掌握在各个国家政府的手里。若利益不一,立场自然有别。在对美政策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至少有两个欧洲。很清楚,法国要平衡,英国要紧跟。于是有了所谓“新、老欧洲”说。正因为欧盟各国均有一票否决权,加上各国之间利益的不完全相同,使得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久拖不决。不过,欧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成员国相互妥协和让步的历史。在解禁问题上,欧盟各国目前正在积极协调,以寻求一条让各方均能接受的解禁之道。这一天也许不会让人们等得太久。
俄罗斯灵活处理国家关系
邢广程
以俄罗斯为视点观察2004年大国关系很有意义。因俄美都是大选年,受美国大选牵制,俄美关系依然处于非敌非友状态。对于普京来说,预测出谁将是美国新任总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尽管做到这一点需要冒一点风险。在美国选举的关键时刻普京明确地表示支持布什,这表明俄罗斯已经对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了选择。布什赢了,普京也赢了。普京与布什都开始了各自的第二任期。从将来的趋势看,俄美关系主要取决于美国。种种迹象表明,俄美关系在未来将不会很顺利,原因在于,第一,普京在国内逐步实行的“可控民主”和中央集权的政策受到了西方的批评;第二,俄罗斯维护独联体战略利益的图谋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挑战;第三,普京时常展示核力量会更加重美国对俄罗斯的疑心;第四,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依然刺激着美国。当然,俄美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反恐合作与能源合作依然使俄美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2004年恐怖主义的接连袭击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给普京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在反恐问题上俄罗斯会更加明确表明与美国进行战略合作的意愿。
2004年面对北约和欧盟的双扩进程,俄罗斯不能不调整自己的战略。一方面保持话语系统的反对姿态,另一方面与北约和欧盟沟通,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在这方面俄罗斯显示出灵活性。
2004年俄罗斯继续顽强地在独联体空间展开阻击西方强有力渗透的政治和外交行动。在乌克兰总统选举问题上,俄罗斯下了很大的赌注,但从目前情况看,俄罗斯输掉了前半局。乌克兰政治事变几乎成为俄罗斯和西方影响独联体强弱的试金石。如果乌克兰政治事变按照西方的脚本上演,则去年的格鲁吉亚效应就会在独联体地区成为一种范式。俄罗斯2003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2004年又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所有这些表明,俄罗斯与美欧在独联体范围内的争夺趋于白热化。今后这个争夺的进程还将持续下去。
中俄关系在2004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战略水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政府发展双边关系的基本共识和基础。中俄两国边界遗留问题的解决表明两国关系在不断深化,两国决定将共同进行军事演习更将加深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力度和信任程度。但两国在经济贸易合作方面还需上一个台阶。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需要取得更加具有实质性的进展。中俄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
亚太:选举年与外交年
刘江永
2004年亚太许多国家在动荡中度过“选举年”,2005年将迎来“外交年”。在过去的一年,澳大利亚、美国领导人连选连任,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领导人保住了执政地位,印尼、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则领导易人。今后多数国家的政策将保持连续性,但具体走向尚待观察。2005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万隆会议50周年。亚太各国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将把更多精力致力于内政外交,在广泛开展双边外交的同时,在多边外交舞台特别是在促进地区合作、联合国改革等方面将积极发挥作用,谋求增大本国的国际发言权。
2004年亚太大国关系进入新的调整期。中日关系的改善明显落后于中美关系,尽管中美关系还存在各种问题,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积极评价说,目前中美关系处于3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逆向发展特点凸显,这一年的中日关系甚至被认为是30多年来“最坏的时期”。9.11后美国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反恐和防扩散,伊拉克战争使美国陷入新的战略困境,更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合作。小泉内阁几乎在所有方面都积极配合美国,惟独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落后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小泉虽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机会而不是威胁,但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里却首次表达了对中国的警惕与防范态势。靖国神社问题给中日关系造成的政治障碍依旧,李登辉访日问题又引起轩然大波。2005年中日政治关系将面临新考验,两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不应受到干扰。为维护中日友好大局,两国都需防止和避免刺激甚至伤害对方的事情发生。日俄两国因领土争端尚未缔结和约。未来几个月内普京总统访日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仍不容乐观。最近,日本决定对美出口武器,日美联合研制导弹防御系统步伐将加快。2005年日本将进一步配合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确认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军事分工。
2004年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呼声日渐高涨,有关各国政府态度更加积极。东盟国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利益、地区认同、危机意识增强了东亚各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经济领域,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加快。面对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各国携手应对挑战的意识明显增强。亚洲合作对话(ACD)第三次外长会议发表《青岛倡议》提出建立亚洲能源合作论坛,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在安全领域,反恐、防治艾滋病、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在加强。APEC、ARF(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10+3”等多边机制继续为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以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谋求可持续发展;以非暴力的多边主义谋求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争取可持续安全,将成为东亚各国理想的战略选择。同时,由于各国利益不尽相同,双边关系还有一些障碍,因此东亚共同体建立不会一帆风顺。
中东:乱中求治
殷 罡
2004年中东见证了太多的变故,这些变故大多还是积极性的。
在伊拉克,尽管爆炸声此起彼伏,安全局势一直令人担忧,但政治重建进程一直在前行。6月1日,临管会如期将权力移交给经协商产生的主权临时政府。随后,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546号决议,联军于6月28日向临时政府移交了伊拉克主权,派驻临时政府各部的联军代表也相继全部撤出。伊拉克重新行使主权标志着它在法律上摆脱了被占领状态,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步入了正轨。1546号决议还将占领军的法律地位确定为维护伊拉克稳定部队。在驻伊联军的保护下,临时政府成功组织了千人协商大会并选举产生了临时国民议会。伊拉克的重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11月22日,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在埃及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举行,伊拉克的债权国也纷纷表示大幅度削减债务,定于明年1月31日举行的伊拉克大选正在筹备之中。
如果说今年的伊拉克局势和去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们首先要注意美国作用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的坚持之下,美国和联合国被迫放弃了原定的选举方法,被迫接受了“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的直接选举法。这一变更标志着美国和联合国试图通过“选区代表制”弱化什叶派的人口优势的企图彻底失败,什叶派在明年大选中夺得议会主导权已成定局。
总的看来,伊拉克政治重建在进行,激进什叶派领导人萨德尔已经放弃了对抗,恐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伊拉克人民和主流派政界领袖对临时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建表现了理智的支持,但颠覆重建的暴力和恐怖活动不会消失,重建工作将在颠覆活动中艰难而稳步地向前发展。
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关系方面,2004年的变化是富有戏剧性的。以色列议会刚刚一读通过了全部撤离加沙和部分撤离约旦河西岸的“单方面脱离接触”计划,阿拉法特便在巴黎去世。阿拉法特的离去为巴勒斯坦内政改革和以巴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一个多月来,以巴双方和国际社会都为重新启动和平进程作了真诚的努力,巴勒斯坦各派势力也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和理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临时交接进行的平稳而顺利,以色列政府也建立了新的联合政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的选举即将举行,以巴关系有望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
除此之外,由于彻底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并对洛克比空难作出了令人接受的赔偿,利比亚同西方的关系已全面恢复正常,延续了20多年的制裁不复存在;叙利亚已经对境内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并表示要恢复同以色列的谈判。
至于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敲锣打鼓的推介活动已经结束,美国和欧洲已经携起手来,各项培训计划已经开展,相应的经费初步落实。“少说多做”将是西方实施大中东计划的新策略。
联合国改革和核问题
阮宗泽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宣布2004年为联合国改革年,并设想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之时,推出一个初步改革方案。
安理会改革涉及两大问题:一是安理会的扩大问题,二是否决权问题。尽管各国普遍认为应该扩大安理会,但在具体问题上,如如何扩大、扩大多少、谁有资格担此重任等问题上,各国存在较大分歧。据“高级别名人小组”在2004年12月提出的改革联合国的建议,一种方案是暂时扩大非常任理事国;另一方案是设立没有否决权的“准常任理事国”。
亚洲的印度和日本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觊觎已久;欧洲的德国也将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南美的巴西对问鼎安理会宝座雄心勃勃;而非洲国家也希望安理会里面有自己的代表。在2004年9月联大会议期间,日本、德国、巴西与印度还举行了一次“四国会议”,结成攻守同盟,相互支持对方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就目前“五常”席位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看是严重失衡的,显然这应该成为联合国改革中首先得到重视和改善的问题之一。
安理会改革再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本身就显示出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仍然是大国政治必争之地。安理会的改革,特别是增加常任理事国,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或大国地位的再分配。然而,安理会的改革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
2004年2月和6月分别在北京举行了关于朝核问题的第二轮和第三轮六方会谈,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的首份文件。但主要当事方朝鲜和美国在弃核方式和朝鲜安全关切等方面的立场仍相去甚远。
朝鲜方面剑走偏锋,打“核牌”,试图“以强对强”迫使美国改变“对朝鲜敌视政策”。伊拉克战争后,朝鲜更担心成为美国“先发制人”、尤其是“改朝换代”政策的下一个目标。朝鲜希望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弃核求安全”。
华盛顿鹰派力主拒绝对话和交易、对朝政策强硬。布什在获得连任之后表示,不会准许朝鲜有保留核武计划的任何企图。美国已有人在大谈要整治朝鲜和伊朗这两个“邪恶轴心”了。
解决朝核问题,目标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方法是和平谈判。因此六方会谈机制具有其生命力,各方都强调将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该问题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美朝之间缺乏信任,在弃核方法、步骤、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歧严重。韩国核问题的出现,使朝鲜半岛核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2004年11月29日通过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避免了问题的升级,但并不意味着伊朗核问题峰回路转。伊朗方面表示,中止铀浓缩活动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半年。
伊朗核问题能否走出危局,首先要看伊朗能否全面履行与欧洲法、德、英三国达成的协议,使今后的谈判继续取得进展;其次,欧洲三国承诺向伊朗提供轻水反应堆和发展核能的相关技术能否早日兑现,避免伊朗立场变化。第三,美国今后是否还会抓住伊朗核问题做文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迄今没有发现伊朗违禁核活动,但它又不敢肯定伊朗不存在未经申报的核活动。伊朗核问题成为该机构难以尽快了结的一个难题。欧盟国家在内的理事会多数成员国主张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问题,避免国际核争端扩大化。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2004/2005年的世界 2014年世界杯足球先生 历届世界足球先生名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