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赔偿标准2018_老年贫困:老龄化的人道主义危机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老龄问题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简称“发展问题”;二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否享受到体面有尊严、需求有保障的生活,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能不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简称“人道主义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模式不同于西方,这与中国的人口政策、生育率下降和迅疾的人口转变关系密切。人口老龄化对现有体制来说,就是需要赡养的人群无论其比例还是规模都扩大了。体制内外的老年公民在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如何分享公共的养老资源,如何避免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老年贫困的加剧已经成为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口的贫困率较高
一般来说,老年人口是贫困率比较高的群体。即便在发达程度如美国这样的国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也是十分显然的。据美国社会保障局介绍,目前美国有11%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全国的老年贫困人口将高达50%。对于2/3的美国老年人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是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对于1/3的美国老年人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其惟一的生活来源。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美国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生活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预测,再过30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将比现在多出一倍。那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将明显缩小,平均2.1名在职人员养活一名退休人员,而目前是平均3.4名。专家估计,如果不进行改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15年后将入不敷出,出现赤字,到2037年,政府将无力支付养老金。
老年贫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和《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都明确提出国际行动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反老年贫困”,并以消除老年贫困作为最终目标,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到2015年将极度贫困的老年人口比例下降一半。
中国有1/3的老年人口陷于贫困
我国老年群体中存在着大面积的人道主义问题。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60为贫困),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有27.8%处于贫困,农村则高达41.6%。如果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低,将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标准线定为总人口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那么有4794万老年人口处于贫困的境地,其中城市1161万,农村3633万。而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城乡合计大约有1/3的老年人口经济状况不佳,总数在4200万~4800万之间,其中特别贫困的大约500万。我国贫困老年人口的特征表现为:高龄、丧偶、疾病困扰、低文化程度、低(无)社会保障、无子女或者儿女贫困、在偏远乡村居住。
2000年12月全国老工委举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口贫困状况的机会。根据这次调查,城市老年人月均收入719元,农村153元。城市老年人月均总支出为731.1元,“收入贫困缺口”人均12元;农村老年人月均支出181.5元,“收入贫困缺口”28.5元。
从这次抽样调查中可见,无论城乡,在总体上,老年群体存在着普遍的“收入贫困”问题;农村的贫困缺口、贫困面大于城市;高龄老人的贫困面大于低龄老人。从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价情况来看,觉得够用有余的占16.4%,大致够用的占53.3%,有些困难的占24.1%,十分困难的占6.3%。自我评价经济“有些困难”和“十分困难”的老年人中有4278万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不佳。
另外,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口存在着很高的“贫困风险”。引入“贫困风险”是为了说明贫困这个概念的弹性,一般来说,有贫困风险的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在贫困陷阱中的老年人口。自我评价“大致够用”意味着很有可能跌入贫困的陷阱。这些人在收入上可能是高于老年贫困线了,但实际上徘徊在贫困陷阱的边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1997??1998年做了一个“广东省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对广东老年人口造成最大心理压力的是经济问题,他们常常感到贫困的威胁。
防止陷入“人口老龄化深化”的陷阱
对于我国老年贫困问题,民政部、全国老工委、全国助老办公室以及地方上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中国的反贫困政策框架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贫困老人实行社会救助,减免部分农村贫困老人农业税等。例如,全国妇联有“巾帼助老行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建立了“贫困老年人救助基金会”;我国香港地区的高龄津贴说明了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的关系,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如果没有覆及全体老人、有着互相支持功能的退休养老制度、福利养老制度、保险养老制度和救助养老制度,那么未来的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结构的女性化、家庭人口的空巢化、生育子女的独子化、成年子女的城市化等力量变迁的叠加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被边缘化、弱势化,从而陷入“人口老龄化深化的陷阱”。在中国,反老年贫困问题长期被忽视。譬如,1994年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宣称在2000年的时候,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针对一些脆弱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妇女等都有特殊措施,对老年贫困问题却只字未提。考虑到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有一点要提请注意:现在农村中青年人口未来的养老存在着更大的养老风险,如孩子更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有限的储蓄,等等。如果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准备不足,陷入老龄化社会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不是危言耸听。
阅读背景
多元视角理解“贫困”
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这个定义是从一个假设性的一般水准来衡量贫困者资源的短缺。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的定义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力贫困(capability poverty)”,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刻的“贫困(income poverty)”。
2001年1月,世界银行对“贫困”重新严格地进行了定义。新的贫困定义认为贫困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缺少机会(lack of opportunity),缺少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如果机会在那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的问题,和贫困问题无关了。第二是没有话语权(powerlessness),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powerlessness)。第三是脆弱性或者缺乏保障(vulnerability,lack of security),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产、宏观经济萧条。穷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保障、脆弱和易于返贫,因此要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理解未来时期的“老年贫困深化”现象,也需要确立多元的视角。
相关热词搜索:老龄化 人道主义 贫困 老年贫困:老龄化的人道主义危机 人道主义危机 海地人道主义危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