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超越中国中国gdp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印度经济在摆脱了前几年的低速增长之后,2003财年有望达到7%的增长率,于是,有关印度的各种“利好”报道便扑面而来:“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为世界强国”,“印度的经济将飞速增长”……以类似话语为标题的文章充斥着报刊杂志的各个角落,印度的身价骤然间持续上升。可是,理性之余,如果对印度经济做一次细致而又深入地剖析,我们看到,印度经济的内外增长机制中都还存在缺陷。
  软件业一直是印度的骄傲,成为世界软件大国也一直是印度人的梦想,可是,在庆幸印度软件业出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潜藏的危机。
   印度高科技人才外流的问题一直令人头疼。甚至有人危言,印度将沦为科技领域的“殖民地”,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关于印度经济的这组文章耐人琢磨,不妨一读。―――主持人手记
  世界经济论坛2002年召开了“印度峰会”,其议题就是印度经济能否并将如何在未来20年中保持8%的增长率。在回答会议组织者的问卷调查时,近400名与会者中只有4%的人认为这是可能的。时间仅过去了一年,现在如果翻开报章,会发现舆论对印度经济的信心突然大增,甚至有人认为,印度从此将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并很快会超越中国。持这种观点的甚至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以管理学之父著称的Peter Drucker。
  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连续增长了20年,可其间来自各方的质疑从未间断过,而印度经济只是在连续三年低增长之后才终于有望在2003年达到7%的增长,却得到了舆论如此的肯定,印度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两个主要特点
  
   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农业是引起波动的主要原因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十年。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印度当年爆发的国际支付危机,促使印度人开始了全面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改革进程因为各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而进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一度增长很快,1994年~1996年,印度GDP年增长率超过7%。但此后经济增长一直徘徊在5%左右。2002年由于遭受了14年来未遇的严重旱灾,农业下滑,进一步减缓了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导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达到4.4%。
  印度农业占整个GDP的22.9%,这一比例比中国高了八个百分点。虽然农业占GDP的比例低于工业(26%)和服务业(50.2%),但吸纳了印度60%的就业人口,是决定私人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印度农产品的出口也占到出口总值的15%左右。因此农业的表现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很大。2001年印度农业实现5.7%的增长,2002年农业出现下滑,下降幅度为3.2%,2003年印度农业又有所恢复,实现了4.5%的增长。大年小年交替而来一直是印度农业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其结果就是加剧了GDP增长的波动。
  制造业受瓶颈因素制约,潜力尚未发挥出来,服务业因此成为经济增长最大亮点20世纪90年代,印度工业平均增长率为6.1%,低于中国七个百分点。除了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因素制约外,印度国内储蓄率比中国低,而且吸引的外资比中国少也是影响其工业增长率的主要原因。过去五年中,印度国内投资率基本维持在21%上下,而中国则一直保持在38%左右。另外,印度的高额财政赤字也挤占了一部分国内私人投资。因此,在过去的十年中,工业占GDP的份额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从1991年的25.38%下降到1998年的22.01%,只是到了2002年才略有恢复,上升到26.2%。
  印度的服务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对资本和基础设施的要求并不高,而且相对于工业而言一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善意地忽视”,加之信息技术的推动,因此成了经济增长最大的亮点。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7.9%,是三个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其中软件产业更是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长。印度的电影和音乐在全球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在南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地区十分流行,而且也开始渗透到西方世界。2003年商品贸易和旅游业都实现了创纪录增长。现在,印度的服务业占GDP的份额已经超过50%。
  
  开放程度制约了经济增长
  
   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印度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此前,印度一直实行封闭的、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可是,印度经济改革十年过去了,经济的开放程度依然低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东亚国家, 2001年,印度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为24%,而中国是41%;印度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为0.5%,而中国是4%。
  印度进口商品的加权关税率高达27%,属于世界第二高关税水平的国家。除了高关税外,印度还是世界上每年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对国内制造业的普遍保护,以及强调保护手工业者(或小型工业)的产业政策,使印度未能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立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从而损失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而处在政府保护以外的制造业部门,基础设施瓶颈的存在又严重降低了它们的出口竞争力。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出口增长10%就可以拉动1%的GDP增长率。2003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是34.6%,而印度在15%左右。
  虽然印度对外资开放的经济部门越来越多,但是每年进入的外资数量依然有限。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低效的官僚体制,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一家外国公司要想进驻印度分别需要中央政府繁杂的审批手续,耗时很长。印度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越来越突出。2002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550多亿美元,而印度只有40多亿美元。印度目前最需要的是巨额资金投入以改善它的基础设施条件。根据中国的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依赖内部资金投入来完成这项任务是不现实的。
  
  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分析都是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个是内在的,而另一个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分析表明,印度的内外增长机制中都存在着缺陷。这首先表现在它的经济结构转型进展缓慢。1991年~2001年,印度农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减少了五个百分点,而工业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化。同期中国的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工业上升近五个百分点。印度虽然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无法替代工业发展在经济中的作用。无论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还是为了达到出口多样化的目标,都需要尽快提高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和它的国际竞争力。再从印度经济的开放程度上看,印度更是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甚至是它所希望的水平。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劳工政策都是阻碍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开放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印度能否在未来的5~10年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取决于它能否快速地、深入地推进经济改革,包括废除不合理的劳动法规、对把持着经济基础部门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这些都是印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以劳工法为例,印度虽然是世界上拥有廉价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世界上劳工法最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劳工法的规定使企业解雇工人几乎不可能,即使是在印度设立的经济特区里,劳工法的束缚也依然存在,外商对此怨声载道。印度70%以上的正规就业都发生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会的政治影响力又十分巨大,劳工法的修改成了议会中的禁忌。而劳工法的修改又与印度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私人业主愿意原封不动地接受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冗员,或者向前雇员提供他所不能承受的高额补偿。目前印度国有企业占GDP的26%,比例虽不高,但由于控制着能源、电力、通讯以及交通等基础性行业,效率低下,构成了印度经济增长的瓶颈。
  有一种在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印度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有一个从民间共识到党派共识的过程。而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行政命令上传下达的结果。因此,比较而言,印度的改革更具合理性、也更持久,虽然可能耗费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从一开始就有一整套严格的命令。不过,即使这种观点都正确,可印度还有耐心继续等下去吗?最近,印度私有化部长阿伦?绍里耶就警告说,如果印度不迅速实施改革,15年后,中国经济可能达到印度经济的六倍。与中国不断拉开的经济差距,一直以来都是印度最不甘心、也是最担心的事情。因此,印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经济持续增长也是大势所趋。至于它最终能否超越中国,则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还要看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能否做好自己的功课。

相关热词搜索:印度 中国 超越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印度人看印度超越中国 印度或超越中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