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介绍_清末的外务部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作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年轻的使馆参赞,初到北京,既在官宦中少有交游,又无官阶,不但囊中羞涩,且不谙京中风气,甚至连中式衣服也没有,更不要说官服了。我入仕京师,就是这样白手起家的。
根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清廷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并由庆亲王奕 为总理部务大臣,满人、大学士那桐为会办部务大臣。此外,还有会办大臣兼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左、右丞各一人,左、右参议各一人。外务部下设四司,各司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二人,额外行走六人。另设有五股,分别为俄、德、法、英、日本。各股的成员,均为年轻的外交官,他们或在国内或在国外学习过本处所要求掌握的语言,并且十分精通,专事口译或笔译。此外,还有中文秘书处和新闻处。前者由著名的学者组成,致力于特殊信函的起草等文字工作。后者,由于事属新创,职司重要,其成员都是一流的英语专家,享有特殊的地位,俸禄也较高。
外务部的大部分人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由于受过同样教育,有着类似经历,彼此相处很和谐。即使是较高的官员,他们中有些人可能连一句外国话都不会讲,但思想也都比较开明,对外部世界较为了解,这与其他各部官员迥异。其原因在于,他们长期办理外国事务,与各国外交官经常接触。庆亲王一年中仅到部里一次,缘其身为内阁总理大臣,公务实在繁忙。大学士那桐则每周到部里―次,仅待一小时。因此,外务部日常工作实际上是由专任尚书、侍郎、丞参、郎中主持办理。然而,所有与驻外公使馆来往的重要信函,每天清晨都要送交内阁,供总理部务大臣和会办部务大臣详阅,以使他们及时了解正在办理中的外交事务。实际上,外务部的所有公文,无论备忘录还是急件,都要经由多人过目,舛误和疏漏几乎不可能发生。此乃部务办事程序的优越之处。
尽管外务部待遇优厚,但我的俸银仍然不敷各项支出,不得不觅求兼差。其时,严复先生在学部任审定名辞馆总纂,我在他那里谋到一个职位。这与我的例行公务并不冲突,因为外务部午后才办公,我可以自由支配上午的时间。
外务部为部员提供免费午餐。当时的厨师是一个重要的员役,每月月底,俸银都由他发放。我们领到的是钱庄的银票,实际上使用的是白银,既有银锭,也有小额的碎银。当年流通的货币是银两,按白银的重量计值。我在京师任职,须购置整套的官服和一些礼服。根据清朝的礼制,将所有的服装准备齐,需要一笔很大的开支。因为,不同的季节要穿不同的服装,甚至每周都要变换服饰。衣服的面料必须有所不同,其种类有罗纱、丝绸、锦缎等。此外,衣服还有单、夹、棉之别。冬天穿的官服,选用的毛皮料就有五六种之多,诸如白鼬、羔羊、狐狸、黑貂等。每种毛皮官服有时还须备有两件,其中一轻一重。置备齐全所有这些官服,最少也要数千两白银,这其中还不包括日常所穿的衣服。
我是第一个身为参议却舍弃骡车而乘胶轮人力车的人,在这一点上,我打破了京师官场的惯例。其时,即使所乘都是骡车,也因乘坐人的官品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参议乘坐的骡车,车帏的底边是绿色的。尚书和侍郎的骡车车帏底边则准许用红色,与他们所戴顶珠的颜色是一样的。此外,按照规定,品级高的官员到部里时,门吏须高声通报。由于我乘的是微末之员才坐的人力车,最初门吏颇为藐视,并不通报。后来,他们记住了我的官品,对我乘人力车也习以为常了,才开始高声通报。直到我购置了一辆马车,这些傲慢的门吏方对我毕恭毕敬起来。当时,只有大学士才有乘坐官轿的权利。轿子由四名轿夫肩负而行,步履如跑。另有准备替班的轿夫乘坐骡车,而非步行,尾随其后。
北京的住宅轩敞精致,但缺少现代的舒适,冬日里,屋内冰冷刺骨。外务部的主要官员,特别是年轻人,都在国外生活过,因此兴起了按照现代式样改造居室的时尚。他们在室内铺设木制地板,安放大型火炉,摆设洋式家具,悬挂厚实窗帘,还安装了电灯。
房屋之间,则用封闭的走廊相连。他们还雇用了西餐厨师和经过训练的仆人。这样做既为了生活的舒适,也为了应酬同事和外宾的来访,结果使得他们国际性的社交活动渐渐地多了起来。这种变化,一定会搅扰了已经过世了的顽固派的在天之灵。
在一家国际网球俱乐部,中外女士轮流担任主持人。通过这些活动,我国同胞与居住在北京的洋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除。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北京的社会生活变得富有魅力。相互酬答的官方宴请,很是频繁。新落成的外务部建筑,厅堂宏敞,陈设华丽,很多盛大集会都在这里举行。越来越多的女士,包括满族皇室格格们,都对社交活动产生了强烈兴趣,活跃了京师的气氛。尽管北京赛马俱乐部的建筑规模有限,跑马场并不宽敞,可是,每次举行的比赛,都吸引了很多的观众。
阅读背景:
颜惠庆(1877~1950),清未民初外交官,曾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10年(宣统二年)先后任外务部主事、参议。1912年任外交部次长,1920年任外交总长,此后多次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并数次兼、代、署理国务总理。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公使。1933年任驻苏大使。全国解放后拒绝去台湾,坚持留在大陆。1950年5月病逝上海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特电其家属致唁。
《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外务部 清末 清末的外务部 外务部 清朝外务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