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视频大全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与鲁北的“鼓子秧歌”、胶州的“胶州秧歌”齐名,而海阳秧歌尤以规模最大、角色最多而闻名全国。海阳秧歌是汉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歌舞形式,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公元1425年)。《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以此发展成今天的特色秧歌,在当地流传有:“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还有“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两首民谣,说的就是人们对海阳大秧歌的喜爱,也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在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
传统的海阳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社火节目,主要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乐大夫)部分,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是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则是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禁,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只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上可尽情扭跳。秧歌闹起来时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村邻之间还利用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每逢海龙王生日时秧歌队还到龙王庙及渔港码头举行祭海活动。
秧歌表演者与其他地区不同,自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据老艺人鞠老师介绍,过去,每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请未有名的老艺人当教师,由他们从村里的一些男孩中选人,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巡回无偿演出。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青年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活动表演时,排在秧歌队最前列的是乐大夫,他左手执令旗、右手拿马尾绳甩子是舞队的指挥,其地位极为重要,承担着指挥秧歌、活跃气氛以及点报节目的作用,在喜庆节日里,他即兴作词演唱祝福百姓的吉祥语言。乐大夫扮相威严、举止稳健、其舞蹈动作大都借鉴民间武术,如“八卦掌”、“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花鼓在秧歌队中一般是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有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鼓手们武生扮相,阳刚健美,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表演时,双臂挥舞,前后跳跃,左右穿插,右手持鼓槌在身体上下左右击鼓,体现英雄气概,一般由16至24名青年组成。紧随其后的为小女曼彩扇组,作乡间姑娘扮相,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紧随其后的是自由舞部分,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搭档组合有 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等。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在舞蹈中的货郎与翠花,表现的是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二人既谈货论价,为已着想,又互相爱慕,彼此关怀,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箍漏匠与王大娘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一对人物角色,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敦促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表现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双人舞蹈。丑婆与傻小子,是秧歌中风趣、滑稽、不受局限的人物角色。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丑婆表演以哗众取宠为要,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时而疯癫卖傻,时而忸怩装嗔。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等。
从正月初一开始,秧歌队在村内演出后,还串午寸慰问演出,俗称“排门子”,通过这一形式,会大大增进村与村、民与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各家,正月“十五”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手持灯火舞蹈。从每年正月二十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靠海边的秧歌队每年还要在海龙王生日这天,秧歌队成员凌晨五点就起来化妆,天不亮就赶往海边的龙王庙进行拜神敬献歌舞,遇大庙进入庙内表演,遇小庙则在庙前表演。如果外村秧歌队前来,本村负责人要立即率队出村到村口进行迎接,开始“见礼”,然后才可开始表演。舞队开始先由乐大夫率队“走阵”后进行达一个小时的三拜九叩大礼,这是表演的高潮。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凝聚着历史、文化、艺术、传承价值,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相关热词搜索:海阳 秧歌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2018 海阳院下村大秧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