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造就“莱钢模式”|新莱钢吧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十五”期间,山东莱钢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中型钢铁企业,高速度、高水平地发展成为年产钢逾千万吨,列全国前十位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还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创造了三个文明和谐发展的“莱钢模式”。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题采访了莱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姜开文先生。
  
  本刊记者:莱钢在“十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钢产量、销售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5倍和6倍多,实现了年产1000万吨钢,跻身中国前10位。回顾“十五”,您觉得莱钢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姜开文:总起来讲,莱钢是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体讲,有四点。一是以“快”制胜,钢产量增幅曾连续三年列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首位,在业界创造了“莱钢速度”。二是以“质”制胜,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制定并实施了《莱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纲要》,着力提升企业发展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以“和”制胜,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和谐。四是以“文”制胜,形成了超越领先、昂扬奋进的莱钢文化。
  本刊记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钢铁企业是资源消耗型行业,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高。莱钢是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这一矛盾的?
  姜开文: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粗放消耗为代价,这是不容置疑的。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压力、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也是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2001年,我们就确立了《莱钢建设生态化钢厂》的课题,与东北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联合组成了专家课题组,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课题指导,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莱钢被国家列入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目前,莱钢吨钢综合能耗已由2000年的872kg标煤下降到2006年的679kg标煤。冶金厂区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水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到96.77%,吨钢耗新水由13.58t下降到3.51t,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了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利用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生产粉末冶金,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含铁资源实现了闭路利用。莱钢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8%。先后投资6亿元治山、治水、治烟尘,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了冶金厂区及周边区域的山、水、林、企一体化的花园式生产、生活空间。
  本刊记者:党中央把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是国有大型企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和严峻考验。莱钢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主要经验?
  
  姜开文:近几年,莱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工艺结构、技术水平得到重大优化,得益于重视自主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捷径,时间最省,成本最低。当年日本、韩国就是引进欧美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迅速形成了出口的拳头产品。“十五”期间,莱钢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高炉顶燃式热风炉、高炉炉底烧蚀监测等在冶金行业领先的“十大亮点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了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了冶金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特别是焦炉干熄焦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的应用和改进,使长期制约我国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日前,中国钢协以莱钢集团为依托,成立了北京钢协冶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力推广“三干”技术。全国大中型高炉普遍装备这三项技术后,每年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亿元以上。可以说,现在莱钢不仅能卖钢铁,也能卖技术、卖专利。
  本刊记者: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钢铁产业今后的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要求,“把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和调整结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莱钢如何应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
  姜开文:淘汰落后、调整结构一直是我们发展的主线。“十五”以来,先后淘汰装备落后的120立方米高炉2座、25吨电炉3座,淘汰产能100多万吨。工艺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拥有了1880m3高炉、大型H型钢生产线等一批现代化工艺装备,产品结构也实现了以螺纹钢为主向以H型钢、板带材、特钢为主的转变等。但是,目前取得的成绩距离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提出要“突出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调整结构的步伐,实施企业由做大到做强的战略转移。
  本刊记者:企业在担负着经济责任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党和国家也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掌门人,您如何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
  
  姜开文:社会承载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同时,社会也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把社会元素纳入战略思考,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莱钢牢固树立“企地共赢”理念,以感恩的心态“反哺”社会,与地方共谋和谐发展。积极发挥国有大企业的辐射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强劲增长,先后与当地合资兴建了20多个企业,还有几百家企业利用莱钢的产品搞深加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钢城区在莱钢务工的农民达到2.5万人。为了不占农民的耕地,我们在荒山上建设大型H型钢工程,节约良田 124公顷,为此多投入资金7亿多元。
  本刊记者: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深层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请问莱钢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姜开文:莱钢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型企业文化。自1999年开始,莱钢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以“学习是基础,改善心智模式是关键,创新是核心,持续发展是目的”为主线深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山东省经贸委等部门、机构先后在莱钢召开研讨会、现场会,总结推广莱钢经验。2004年,莱钢集团《以提高创造力为核心的学习型企业创建》获得第十届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现在,“学习、超越、领先”的企业精神、“共赢共享,直到永远”的企业信条等文化理念已经成为推动莱钢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

相关热词搜索:造就 莱钢 模式 科学发展造就“莱钢模式” 科学发展造就新生动力 科学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