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用认同实证] 多个作者引用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作者引用认同是引文分析理论中研究新视点,它包含引用的创造及被引网络图两个方面。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中12位学者为例,以CSSCI为数据源,分析12位学者引用认同数据,探讨作者引用认同呈现出来的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认为作者引用认同可以反映学者的社会网络结构,体现学者的写作风格、引用风格。作者引用认同研究可以为引文分析的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引用认同 被引网络图 引用风格 社会网络
  [分类号]G353.1
  
  1 引言
  
  文献信息引用分布是呈现一定规律的,文献、作者以及期刊并非孤立存在,他们通过相互的引证建立关系…。挖掘文献间引证,分析文献信息特征,对专业领域及学术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对引文的研究是评估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为这种计量方式不易受到被调查者的影响,目前通过对引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来呈现作者的引用风格与写作风格在国内研究较少。引用认同(citation identity)概念最早由White先生提出,他将引用认同定义为“一个作者引用的那些作者的集合”,相应地,“某个作者被一些作者所引用”构成了作者的被引网络图(citationimage)。引用认同是一个集合概念,学者在创作科学文献的同时,其引用认同将如同其指纹一样独特。
  Cronin和Shaw通过收集印第安纳州大学三位教授Blaise Cronin、Stephen Harter和Rob Kling的著作随时问的变化情况来构建三位学者的引用认同,LindaMarion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基于自己的研究。国内武夷山和屈宝强在2002年就将引用认同作为图书情报学(下文简称图情学)研究的新领域进行了初步介绍,之后,马凤、武夷山以已故王崇德教授为例进行了引用认同实证研究。本文借鉴了Cronin和Shaw部分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图情学领域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试图通过对12位专家引用认同及被引网络图的建立与分析研究其写作及引用风格。
  
  2 数据来源分析
  
  第一步,进行实证专家的选择。专家的选择考虑了学者的地域分布,在国内图情学领域的声誉和影响,结合相关学者在CNKI与CSSCI中发文篇数与被引篇数,同时参考了苏新宁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中对图情学学者的分析,最终选定的实证研究对象为:张晓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邱均平(武汉大学)、吴建中(上海图书馆)、程焕文(中山大学)、吴慰慈(北京大学)、马费成(武汉大学)、胡昌平(武汉大学)、柯平(南开大学)、张琪玉(空军政治学院)、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王知津(南开大学)、侯汉清(南京农业大学)。
  
  第二步,利用CSSCI采集研究对象1998―2009年的来源文献及被引数据,下载数据均限制作者为“第一作者”。至于研究对象发表在非CSSCI中的引文数据,本文进行忽略。
  第三步,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利用Note Express软件辅助进行初步处理,通过辨别作者机构去除重名不相关作者,将数据导入Excel进行统计并人工归类。
  
  3 引用认同实证结果
  
  3.1 引用认同基本情况
  12位专家的引用汇总于表1中(排名不分先后)。总引用次数指引用作者总次数,排除重复引用即得到引用者数,重复引用是指多次引用某个作者的次数总和,一次性引用是指只引用一次的作者引用次数总和。从表1中可以看出12位专家的自引率,张晓林、程焕文、马费成、胡昌平、张琪玉、侯汉清的自引率均超过了10%,张琪玉的自引率高达66.4%。除程焕文、张琪玉、范并思、侯汉清之外,其余8位专家的一次性引用率均超过了半数,其中吴建中的一次性引用率高达81%。表2、表3分别列出了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及被引网络图中的前10位作者。
  3.2 关于学科资源的引用情况
  将图情学刊物视为专业期刊,将其他学科刊物视为非专业期刊,12位专家关于专业与非专业期刊的引用及被引情况统计于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来自专业期刊比例较高,吴慰慈85.8%、张琪玉98.8%、范并思91.9%、侯汉清93.3;从被引网络比例中可以看到,12位专家从专业期刊中收获了绝大部分引用量,除张晓林被专业期刊引用比例为52.6%,邱均平86.1%,柯平79.2%外,其他专家被专业期刊引用比例均在90%以上。
  3.3 互引情况
  12位专家的互引情况(见图1)。箭头方向为引用方向,双向箭头表示专家互引,方括号中数字分别代表专家引用数与被引数。从引用数上来看,柯平较多为10个,吴慰慈和王知津为9个;吴建中、程焕文、侯汉清均引用了实证对象中1位专家。就被引数量来看,张晓林被7位专家引用,邱均平、程焕文、吴慰慈均被6位专家引用,侯汉清被2位专家引用。
  3.4 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的比较
  本研究以邱均平、吴慰慈、柯平为例,分别列出这3位专家引用认同及被引网络图中除自引外前20位作者,如图2~图4,将作者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对应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者匹配度并不高,如图2中有3位学者交叉出现在邱均平的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中,图3中有5位学者交叉出现,图4中有3位学者交叉出现,大部分学者的名字只是在引用认同列表或被引网络图的列表中单独而非交叉出现。
  
  
  4 结果分析
  
  4.1 自引是引用的核心,一次性引用较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邱均平的引用者数量最多,为1026个,王知津次之,为913个,均比12位作者平均引用者数(389)2倍还多,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邱均平与王知津在学术研究中认同较多学者的观点,间接反映出邱均平与王知津研究范围很广,邱均平对引用者的一次引用率(54.8%)小于12位作者的平均一次性引用率(55.5%),重复引用率(35.6%)大于12位作者平均重复引用率(29%),这反映出邱均平稳定而广泛的研究兴趣。
  从自引来看,12位学者的自引均占到一定比例,参照表2,在每位学者的引用认同中,排在最前的均为学者本人,对自己的引用远远高于对同行或其他作者的引用,这印证了White所指出的:自引构成了引用认同“核心的核心”。张琪玉的自引率最高(66.4%),这是因为张琪玉是情报语言研究的带头人,这正说明一个研究领域前沿的学者更倾向于引用他自己之前的成果。从重复引用比例来看,范并思对其引用者的重复引用最高(43.6%),远高于平均重复引用率(29%),这表明范并思的引用认同更为稳定,有更固定的研究重点。从一次性引用率来看,吴建中对其引用者的一次性引用率(81%)最高,参照其引用认同可以看出吴建中引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引用国外作者与国内作者的数量相当,可见其对新思想吸纳较多。   4.2 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
  4.2.1 引用者与引用次数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作者自引最多,同时对少数作者进行了重复引用,而绝大部分作者只被引用了一次,如张晓林自引111次,引用其他作者两次及以上的为77人,而457名学者只被引了1次,邱均平自引146次,引用其他作者两次及以上的有196人,而829位作者只引用了1次,这个结论对于12位专家整体的引用情况也是适用的,12位专家引用两次及以上作者平均为64人,而平均有330位学者只被引用了一次。这种集中与离散的状态是随着时间而不断积累的,一个学者之前被引次数越多,也就预示着之后可能更多地被引用,Cozzens称这种现象为“成功衍生成功”。
  4.2.2 引用认同的来源期刊 表4显示12位专家引用认同来自专业期刊比例较高,且越是核心期刊,其上文章越是频繁地被这12位图情学专家引用。如12位专家共引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61次,引用《情报学报》259次,引用《图书情报工作》194次,引用《情报理论与实践》136次,而60%以上的专业与非专业期刊各自仅被引用了不到5次。同时12位专家从专业期刊中收获了绝大部分的引用量,除张晓林被专业期刊引用的比例为52.6%,邱均平86.1%,柯平79.2%外其他专家被专业期刊引用比例均在90%以上,引用量来源于非专业期刊少之又少。
  4.3 引用行为与社会网络相关
  学者的引用行为除了认同他人智力成果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非科学因素,如社会网络的潜在影响。作者首先会引用其本人熟知作者的文章,由于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研究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作者引用认同分析可以体现学者的社会网络关系。
  4.3.1 师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引用行为较为普遍。通过分析12位专家的引用可以看出导师与学生问引用是十分频繁的一种作者间引用,如文孝庭(41)、张洋(24)、赵蓉英(19)是邱均平的博士生,邱均平也引用了其博士生段宇锋12次,但所引用文献大多是邱均平与段宇锋合作完成;杨文祥(34)导师是吴慰慈,吴慰慈也引用了杨文祥4次;柯平引用其导师彭斐章6次;侯汉清引用了其导师张琪玉8次,刘华梅、章成志各引用了其导师侯汉清5次。
  4.3.2 同事学者合作研究非常频繁,同在一个工作单位甚至学院将使学者形成相近的研究点,同时工作调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者研究重点的转移。如李桂华(7)是张晓林在四川大学工作时的同事,李春旺(8)是后来张晓林调到中国科学院时的同事;邱均平(8)与马费成同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张琪玉1987年调至空军政治学院工作,吴建中(2)之后也任空军政治学院兼职教授;程焕文被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同事潘燕桃引用了6次;吴慰慈(7)与王子舟是北大信息管理系同事;马费成引用了武汉大学教授严怡民11次。
  4.3.3 专业组织专业组织是指一些专业学会,学者同在一个组织中虽不像同事一样接触频繁,但举办一些研讨会或共同完成学会项目也可使研究兴趣趋近。如吴慰慈与彭斐章(9)同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顾问,张琪玉(3)与吴建中(2)均在上海图书馆学会任名誉理事长,程焕文(3)与黄俊贵为武汉大学校友,也同为广东图书馆学会成员,侯汉清则引用《中图法》编委会成员的前辈刘国钧、皮高品2次。
  
  4.3.4 合著合作合著合作作者一般有共同的研究兴趣或研究重点,也可能他们在共同撰写过程中,科研兴趣互相影响。如吴慰慈与金胜勇(10)合著《图书馆学基础》一书,与刘兹恒(9)共同编写《图书馆藏书》;胡昌平与胡潜(24)合著《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与邓胜利(10)合著《信息资源管理原理》并合作论文4篇;柯平与龚蛟腾(8)合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邱均平与文孝庭(41)合写文章10余篇;马费成与袁红(10)合作翻译了布鲁斯?金格马《信息经济学》。
  4.3.5 地域 地域因素决定一个学者接触的研究领域,学科专家,同时也会影响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引用的选择。如张晓林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可以从他频繁地引用美国学者Ober,John(4)、Campbell,Jerry D(3)等看出来。
  引用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大体反映于上,但从总体来看,作者间引用一般呈现“向上引用”的趋势,即学者惯于引用专业领域中的杰出学者、自己的导师或者年长的合作者,学者引用认同中的作者要比其被引网络中的多得多,且随着其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社会网络的变更,学者的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也会发生变化,其被引网络图的扩充速度远远超过其引用认同的扩充速度。
  4.4 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主要来自专业期刊
  综合12位专家关于专业与非专业期刊的引用及被引情况得到:12位作者平均引用专业期刊比例为76,11%,引用非专业期刊23.89%;12位专家的引用量90,52%来自专业期刊,9.48%来自非专业期刊。分析可知目前图情学学科对外学科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
  4.5 作者互引体现研究重点的交叉性
  从图1中作者附近线条数大体可以看出互引的集中与分散。计算得出线条平均数为10条,大于这个数的有5位专家,他们附近的引用与被引线条比较密集,如吴慰慈15条,邱均平14条,柯平14条,王知津14条,范并思13条,马费成、胡昌平、张晓林次之,分别为10条、10条、9条,而程焕文、张琪玉、吴建中、侯汉清附近的线条比较少,分别为7条、6条、5条和3条。
  仔细比对发现,吴慰慈、马费成、柯平、范并思、王知津、邱均平之间互引比较频繁,这说明这些学者之间研究主题交叉。12位学者中程焕文、吴建中可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程焕文研究重点在图书馆事业及发展史、文献发展史、历史文献学,现代教育等,引用的主要是钟叔河、郑观应、张静庐等历史学家、教育家或出版家的观点。吴建中研究侧重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很多思想受国外学者较大。张琪玉与侯汉清的研究体现了较多统一性,研究侧重于情报语言学。
  4.6 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的不对称性
  图2显示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中作者匹配度并不高,不难理解,这两者越高的匹配度可以表明一个学者研究重点越突出,或者另一种较极端的理解即这种高匹配意味着一种“投桃报李”的引用,而作者间互相吹捧的引证是有悖于引用的真正意图的。
  在正常情况下,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是不对称的,引用与反向引用不是都可以同时发生,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当引用认同中国外作者相对较多,而图情学科又并非国内强势学科,这种反向引用发生的概率较低,这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图情学在国外还缺乏影响力,不易被外国学者借鉴;其次,一些去世的专家被引用,但反向引用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生前引用也不会太多,如邱均平引用了郑成思多次,但郑成思已去世,吴慰慈引用认同中一个重要作者黄纯元也已去世, 柯平多次引用前人如马克思,反向引用也不可能发生,王重民、姚名达、刘国钧也已去世多年;第三,一些专家的退休也会影响反向引用,越是年长的学者,被其他学者引用认同的机率越大,其多年研究的观点也不断被引用,如孟广均、徐引篪等;再次从被引网络图来看,出现在一个学者被引网络图中的学者往往在年龄或声望方面都小于或不及自己,他们通过引用年长或知名学者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研究,如一些年轻学者会多次引用学科领域的专家,学生多次引用导师等,可以想像,反向引用不对称也是在情理之中;最后,一些学者研究重点的扭转使其大量引用之前研究交叉性很小的学者,造成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不对称,如邱均平在2003年左右研究大学评价,在其文章《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引用武书连近16次。
  
  5 结语
  
  引用认同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潜移默化形成的,随着其学术研究的不断前进,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也不断变化。通过分析引用认同可以间接了解学者的学术研究与创作风格,也可以了解学科的动态。
  对一个学科领域中大部分学者进行引用认同研究,所得结果将有助于同行专家的确定,一些学者认为引用认同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研究人员。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作者引用认同的概念应用到期刊中,得到期刊引用认同、期刊被引网络图等。可以预见,引用认同的分析将成为引文分析理论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15-320
  [2] Smith L C. Citation analysis. Library Trends. 1981,30 (1);83 -106
  [3] White H D. 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 (2):87 -108
  [4] Cronin B,Shaw D. Identity-creators and image-makers: Using cita-tion analysis and thick description to put authors in their place. Sci-entometrics, 2002,54(1) :31 -49
  [5]武夷山,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5(4):241-243
  [6] McCain K W. Using tricitation to dissect the citalion image: Conradhal waddington and the rise of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7) :1301-1319
  [7]屈宝强,王建芳,齐向华,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述评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5):423-425,
  [8]马风,武夷山,引用认同――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6):27-30
  [9]苏新宁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6,25(2):13l-153
  [10] Cozzens S E. Comparing the sciences citation contexl analysis ofpa-persfrom Neuropharmacolo~.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SocialStudies of Science (Sage), 1985,15 (1) : 127-153
  [11] Bornmann L,Daniel H D. What do citation counts measure? A re-view of studies on ci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8,64(1) :45 -80
  [12] Bonnevie E,Frondsen T F. Journal citation identity and journal eila- tion image: A portrait of the Journal of Documenlation. Th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6,66 (2) :30-57

相关热词搜索:实证 认同 引用 作者引用认同实证 逻辑实证论的作者 逻辑实证论的作者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