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生成理论|情报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基于对生成性思维、生物化学变构酶调节机理和变构学习模型的认识,创建情报生成理论:提出并诠释情报生成概念;探讨情报生成的解读系统结构及其转化的变构调节机理、协同模型和动力学曲线;制定情报生成的策略;论述情报生成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情报生成 解读系统 变构调节 协同 生成性思维
[分类号]G350
中国著名情报学家孟广均先生曾经提出:信息-知识-情报-智慧。此观点透露出两层含义:其一:情报(intelligence,II)在人认知体系中的价值仅次于智慧;其二:从信息(information,I)到情报经历了一个动态过程。
1 情报生成之识读
所谓情报生成(intelligence generating,IIG),就是将人解读系统(undetanding system,US)的静态“结构”(structure)和动态“过程”(process)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有用、系列化、特定性和决策的人的主观知识――情报(尤其是竞争性情报)。
何谓“生成”?《辞海》给出了这样的诠释:“生成是德文Werden的意译,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范畴,意即发展和演化。”它“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的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思维方式层面上实现了从现成(subsistent)向生成(generating)的转换,恩格斯指出:“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随后,德国的海德格尔提出“这种存在者(Dasein)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zu-sein],”“因为Dasein本质上总是它的可能性”。法国的柏格森认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这些哲人的深邃思想汇流成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generatingthought)。因此,基于生成性思维提出并诠释情报生成概念,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
2 情报生成理论之渊源
变构酶(或称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是生物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其特定变构调节(或称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机理对控制生命代谢平衡至关重要。生物化学研究表明,变构酶的低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与其行使功能无关,其高级结构的活性位点(active site)或称为调节位点(regulatory site)的相互影响,引起自身构象变化,形成协同效应(synergetic effect),进而改变其活性,实现齐变式或序变式变构调节。
瑞士日内瓦大学科学认识论和教学实验室(LDES)创始人焦尔当是国际知名生物学家和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作为学习复杂性研究欧洲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生物化学变构酶调节机理,提出了学习发生过程中的变构学习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此模型认为:“学习的发生,即学习者的思想(概念系统)更新,不是记录观念并按顺序排列,而是学习者主动对这些观念建立关联,并使这样的关联活化。”“学习者必须拥有适当的概念(concept)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conceptions)。”“必须经过一个叫做‘概念精致(elaboration)’的活动。”“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者不可能直接地参人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但可通过操作教学环境来干扰学习者的概念系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情报生成与学习发生同属人的认知行为。尽管两者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是,生物化学变构酶调节机理的隐喻和变构学习模型的张力,给创建情报生成理论以启迪。
3 情报生成理论之架构
3.1 解读系统的结构
情报生成的主体是人,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understanding),进而形成解读系统,并通过解读系统的转化,生成情报。解读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所示表明:解读系统包括三部分,①人内化的主观知识经验(knowledge and experience,KE),包括人的学识和技能等;②人的认知程式(cognitive formula,CF),即人掌握并常用的一整套逻辑思维习惯;③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EF),即人所处的时空常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生活和职业等环境因素。这就如同自然界中生长的一棵树,地面上显见的树干和树叶是KE;地面下隐藏的根系是CF;围绕树四周的是EF。
对解读系统而言,上述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并能够从认知心理学等多维度上找到静态或动态的参量。部分之间、参量之间、以及部分与各种参量之间相互影响,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具体可用一个复杂函数式表达:
US=f(KE,CF,EF,R,M,H,c,N……)
以上函数式表明:解读系统转化是由KE、CF、EF、R、M、H、C、N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US和f(function)分别为解读系统和函数关系。KE、CF和EF分别为解读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而在认知心理学等多维度上的主要参量包括:
R(references),参照:作为参考的百科全书式的客观知识经验;
M(managing),处置:具体思维状态;
H(heart),心境:心理素质;
c(controlling),控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N(semantic network),语义网络:参照和处置等参量的链接通道。
3.2 解读系统转化的变构调节机理
情报生成依赖于解读系统转化,这是一个变构调节的动态过程,具体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解读系统分为三种状态:沉寂状态(qui‘te state,Q态)、起效状态(effective state,E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杂合态(quite―effective hybridizedState,QE杂合态)。解读系统的开放性使其能够不断地接受信息,但是,它并非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线性拷贝。信息进入系统后,可能出现以下4种结果:①人的认知程式陈旧滞后,人的主观知识经验又出现死角,解读系统无法变构转化,仍处于Q态,于是,它与信息擦肩而过,导致漏报。②信息与人的主观知识经验完全吻合且处于人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时,解读系统出现齐变式转化,直接由Q态变为E态,实现对信息的直接理解而生成情报。但是,这样的几率非常低。③人主动与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导致解读系统的序变式转化,由Q态经过QE杂合态,最终变成E态,生成情报。这是解读系统转化的常规定式。④如果解读系统因某种原因停滞在某个QE杂合态,使得转化无法延续,就只能实现对信息的可持续性贮存。
3.3 解读系统转化的协同模型 解读系统解读位点间的协同效应是实现其转化的关键,相应的协同模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由图3可知:当未接受信息时,解读系统处于Q态,其解读位点(understallding point)显现对称状态,一旦接受信息,对称状态将被打破,诱发Q态向E态转变。这种转变是按顺序进行的,信息与一个解读位点关联并激活,同时激活临近解读位点,增强其对信息的关联。解读位点间的协同按顺序传递,直至所有解读位点都处于新的对称状态,解读系统变成E态。这种序变式转化源自解读位点间的正协同,经历各种QE杂合态。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解读位点间的正协同消失,使转化停滞在某个QE杂合态上而无法延续,就只能是初步协同。由图4可知,解读系统一旦接受信息,只要一个解读位点由Q态变成E态,其他解读位点也同时由Q态变成E态,但其解读位点的对称性不变。这种齐变式转化过程源自解读位点间的同步协同,由于无QE杂合态,从而极大增强信息与解读位点的关联。
3.4 解读系统转化的动力学曲线
解读系统转化体现不同的协同效应,反映在转化速度(V)与情报生成(IIG)的关系上,表现为不同的动力学曲线(见图5)。
由图5可知,同步协同为直线,意味着信息进入解读系统后,引起齐变式转化;正协同为s型曲线,意味着信息进入解读系统后,引起序变转化。这两种协同都能够生成情报。初步协同曲线意味着信息进入解读系统后,虽然引起变构,但是,随着正协同消失,转化终止;非协同因信息进入解读系统后,未引起变构,转化速度等于零;后两种状况都无法生成情报。
4 情报生成之策略
情报生成是一个正向交互过程,涉及信息接收、认知涨落、认知失衡、认知关联、激活扩增多个步骤,并始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紧紧围绕认知失衡和认知关联这两个关键步骤,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有助于提升情报生成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当今世界进入一个资讯空前发达的时代,面对浩繁的信息,人不可避免会出现认知涨落,这为情报生成提供了最佳时机。求知解惑的欲求,使人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主观知识经验,当这些知识经验无能为力时,人解读系统开始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种认知失衡为情报生成提供了原动力。要做到涨落之时不迷茫,失衡之中不失落,首先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以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直面层出不穷的信息;自觉培养敏锐眼光,及时捕获并甄别有用信息。在分析信息时,要心境平和,尽量调动解读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参量,并处理好其间的各种关系。其次是通过主动制造“认知冲突”来诱发认知失衡,可以针对待解疑点,检索相关文献,寻找与自己主观知识经验的相悖之处;甚至可以通过面对面地辩论,在反驳求证中发现其中的缺陷。诚然,制造“认知冲突”不易过度,否则会颠覆自信,导致心理紊乱而无所适从。
情报生成离不开人与信息进行交流互动,这取决于信息与人解读系统中解读位点的认知关联,而提升认知关联的精准度是生成正确情报的关键。为此:①要善于假设。假设有助于人拉近真实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距离,使其超越已知而探索未知,针对信息中的疑点,大胆假设并检验之,是达成正确认知关联的捷径。②构筑语义网络。语义网络为信息与解读位点的认知关联提供链接通道,在人解读系统中的主、客观知识经验和具体思维状态,以及待解疑点之间建立起一个网络,实现认知关联中语义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降低解读误差。③培养良好的思维状态。思维状态是认知程式的具体反映,注重多元分布与整体综合、精致分析与缜密思辨的统一,有助于发掘认知关联的交汇点,突破其盲区和惰性点。④善于评价。常规定式下的认知关联并非一触即成,可能出现多向性和随机性,要不断总结,做到定期测评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我评定与集体评估并举,及时纠偏改错,确保认知关联时主观与客观相符。要把握评价的尺度,努力营造出彼此信任,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情报生成是人的开放性认知活动,始终贯穿着人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合作互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制约。要最大限度地依靠互联网、书报刊和电视等各种资讯传媒;合理地采用超文本、认知计算和树地图可视化技术等新型情报技术;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和当面请教,以及集体研讨等方式,主动地借鉴在实践共同体中具有通约性,并蕴含社会历史属性的“信念系统”,以合作姿态,自觉将个体解读置身于实践共同体之中,营造与认知失衡相抵的必要张力,使之自发转换成更大的认知关联优势。5情报生成理论之意义。
情报生成理论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情报科学的基础地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情报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回答了“情报从何而来?”这个情报科学最基本的具体问题。该理论反映了生成性思维所包含的过程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特征,认为情报生成是通过人(主体)和情报(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在”或“是”的动态过程实现的,它既是人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同时又赋予这些活动以目的和意义。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的观点。
情报生成理论确立人在情报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关注人的生物水平、认知水平、社会文化水平和情感水平在此过程中的交叉整合。该理论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解构与建构同一,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摒弃简单化和理想化倾向,重视多元化和差异性。这些都使该理论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知名情报学家刘植惠教授提出:“利用思维科学、实验心理学、脑科学、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人脑产生、存储、加工、表达知识的过程与规律”。生物化学变构酶调节机理是情报生成理论的渊源之一,将生物化学中的酶测定和分析技术,与刘植惠教授所述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通过测定并分析情报生成过程中人体相关酶活性变化,构建起情报生成生物学模型(biological model ofIIG)。这的确是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而情报生成理论为实现此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创建情报生成理论,将情报科学研究纳入生成性思维的视阈,这无疑是站在哲学的一级新台阶上推动该学科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情报 生成 理论 情报生成理论 情报科学理论研究生 竞争情报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