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散轶的原因_中国古籍在美国的流散与分布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在介绍美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文献途径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中国珍稀古籍文献在美国20余家图书馆、博物馆的收藏与分布概况,提出回归古籍要有区别和选择、避免采取竞买方式、采取协商转让收购原物、珍稀善本影印出版、中关合作携手再造以及古籍数字化等多种古籍文献回归策略。
[关键词]中国古籍 流散 分布 美国 回归
[分类号]G250
美国的图书馆有史以来十分重视对东亚古文献的收藏,尤其青睐中国古籍的收藏和利用。国会图书馆于1869年成立中文书库之初,便以种子交换获得清廷赠与《皇清经解》等书,并想方设法地搜集中国古籍以扩大馆藏。受此影响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也开始注意收集中国古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收集中国古籍的数量迅速增加,东亚藏书室纷纷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收集中国古籍开始成为全美国一些图书馆的任务,入藏目标从古籍、拓片发展到方志、族谱、文集等各种出版物。
1 美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的途径
1.1 中国政府和私人捐赠
清朝政府为与美国互输文化、联络感情经常以珍贵图书相赠。1869年,清同治皇帝为了换取美国农作物种子,将933册明清刻本赠送给国会图书馆。清政府为感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赠送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1部5044册,其他精品古籍1900多册。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成立之初,慈禧太后亲自捐赠5000余册珍贵图书。容闳赠送母校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善本书1000余册,原版《古今图书集成》1部。美国一些图书馆通过捐赠获得了许多完整的大部头精品古籍。
1.2 传教士携带和探险队攫掠
明末清初美国传教士和探险队进入中国后,中国经籍的浩瀚与神秘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传教士回国陆续带走许多中国古籍,探险队纷纷将中国古籍捆载运回美国,以至后来八国联军的疯狂掠夺。一些特殊的美国人成了中国古籍的收藏者,后来转交或捐献给了国会图书馆。如美国第一任驻华公使顾盛(CalebCushing)收藏的中国古籍2500册在1898年转交给国会;1901年柔克义(w?Rockhill)公使向国会捐赠了6000册古籍,其中许多属于非法掠夺所得。
1.3 美国政府征集与访购
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大规模征集和访购中国古籍。1917年,国会图书馆馆长朴特南委托该馆汉籍部主任江亢虎(中国留美学者),借暑假返国探亲之机,带函向中国政府请求征集各省府厅州县志等古书。1918年,沃尔特?施维格代表国会专程来到中国采访征集到大量珍稀的地方志古籍,1884年印刷本《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320函,就是由他在中国民间购得。一些大学图书馆也陆续通过不同途径广为搜集。
1.4 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寄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藏书楼和高校图书馆损失最为惨重。为了使珍贵古籍免遭日军的摧残和掠夺,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便把所有300箱善本书寄存于上海法租界的震旦博物院。法国战败导致法租界不安全,为防止日人搜查,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求助当时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乃决定精选最优者共2720余种,装成100箱,由袁同礼设法辗转运到美国,寄存在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这些珍贵的古籍等于是我们自己拱手送给了美国。
1.5 不法分子走私
近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商人或不法分子觊觎,并悄悄进行倒买倒卖。有的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有的东巴经书被人偷运到了国外,大量凉山彝族文化古籍流失至美国、英国、
需要说明的是:①该资料来源于美国各图书馆,具有相对的准确性;②该资料虽是1993年之前的统计,但不影响中国古籍收藏数据的变化;③所用资料可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的驱动,通过各种出境方式把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走私到了海外。这是当前中国古籍文献继续向美国输入的渠道之一。
2 中国古籍文献流布美国图书馆概况
笔者在竭尽全力收集研究数据资料过程中,发现了由孙越生、陈书梅等编著的《美国中国学手册》一书,其中“美国收藏中文资料的图书馆”部分对美国105个图书馆收藏中文资料情况逐一介绍,并说明其资料主要来源于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东亚图书馆委员会吴文津的《美国图书馆东亚收藏部一览表》(1977年版)和搜集的其他资料。该书资料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笔者对书中介绍的每个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情况进行逐条梳理,摘编制作出收藏简表,如表1所示:存在遗漏,但出入微乎其微;④简表不足之处笔者将会尽力完善。
表中所列美国几十所重点收藏中国古籍的东亚图书馆,尤以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有价值。除上述美国大学和国会图书馆以外,许多州、市、社区和私人图书馆也重视收藏中国古籍文献,如理查德?西氏个人图书室收藏一些善本古籍和地方志。
这些中国古籍流入美国的渠道不同,时间不一,除特殊的以外具体时间过程已无法考证。其中最珍贵的要数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善本书、手抄本、地图手稿、《永乐大典》等,几乎是绝无仅有。这批书是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为了逃避战火而寄存美国的,共2 720余种装100箱,全为北平图书馆挑之又选的精品。原打算在美国暂避一时,不曾想一去不返。这批古籍寄存美国人证物证俱在,理应回归故里。其次就是清政府为感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赠送的7 000余册精品古籍和慈禧太后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的5 000余册珍贵古籍,还有容闳赠送母校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的1 000余册善本书以及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这些书都是中国古籍的精华,因捐赠流失他国,其中一些珍品国人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可作为善本再造的底本。好在这些漂泊异域的瑰宝得到了善待,至今仍安然无恙,多少对我们也是一点安慰。我国在大规模开展古籍整理保护与抢救的时候,常常思考这些“游子”如何回归故乡。
3 流散美国古籍文献的回归策略
对于这些流散美国的、有些是绝无仅有的珍贵古籍文献,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回归策略呢?
3.1 回归古籍要有区别和选择
流失美国的中国古籍不计其数,包括正当传播和不正当掠夺渠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回归。要有选择和区别:一看是过去流失的还是现在走私的;二看是合法传播的还是非法掠夺的;三看是珍贵版本还是一般版本;四看国内现在是否有收藏。在制定回归计划时不能盲目地想所有古籍都回归,要有区别、有重点、有目标地采取依法追索或其他手段。对于战乱中被抢掠的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私的古籍,尽量避免采取高价竞买的方式,否则就是承认了抢掠和走私的合法性,就等于是被第二次“勒索”。即使是珍贵版本,如果国内有存,也没有回收的必要。对于国内已失 传的珍贵版本在原版回归无望的情况下,通过协商以善本再造回归,或者影印、拍摄胶卷回国出版,也是一种补救策略。
3.2 避免采取竞买方式回归
国家对古籍回归不断进行投入。1955年和1965年国家两次拨专款从香港收回陈澄中旧藏古籍善本共102种。1999年秋,某文物机构以133万元人民币竞买了海外回流的明清两代宫廷秘藏宋刻孤本《春秋经传》。此种案例不少。目前,外国人抓住了中国人保护重视文物的心里,大搞“伤疤经济”,导致古籍拍卖价格越来越高。我们不应再采取急于竞价购买的方式,而应稳住情绪积极关注和搜寻线索,利用外交手段,采取跨国私下协商回购、回赠等策略,不给出卖人价格翻番的机会,不再遭受二次勒索和敲诈。
3.3 专项课题影印出版回流
近年,国家科研经费逐年加大投入,通过批准专项课题的途径,影印回归专门类别古籍。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马继兴、郑金生为首的“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专项课题,调查复印了世界137家图书馆收藏的27 250部中医古籍,基本上使流失海外的中医善本古籍得以回归。此种方式是研究基础上的回归,回归目标明确,选择文献准确,通过复印和拍摄胶卷等手段带回古籍,回国后整理出版,回归成效显著。但需注意的是,对于拍摄回的胶卷等要及时进行整理出版,才有利于保护与利用。
3.4 协商转让收购原物奉回
转让收购与竞价拍卖有着严格区别。上海市政府收购“翁氏藏书”最具典型。常熟“翁氏藏书”由清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搜集,由其第五世孙美籍华人翁万戈继承。50多年前,翁万戈将翁氏藏书从上海运抵美国收藏。1997年,上海市政府与翁万戈经过多次磋商,翁万戈同意将这秘藏一个半世纪的全部典籍送回中国,有偿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政府斥资450万元美金,促成“翁氏藏书”珍稀古籍善本80种542册回归故里,入藏上海图书馆。此种方式,一来实现了藏书者的有偿转让和爱国情怀;二来实现了接收者的经济价值和未再招勒索;最重要的是使珍稀古籍从海外真正回归到故里,这是中国最希望的回归方式。
3.5 中美合作携手再造出版
美国各图书馆的中国古籍收藏至少也有半个世纪以上,无论其获得的手段如何,即使是非法掠夺,我们想原物奉还已不可能。为了抢救和保护中国古籍,采取中美合作携手再造出版是一种好办法。如商务印书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得到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支持,就合作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达成协议,经国内有关专家仔细遴选出珍稀宋、元、明版本,再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和美国哈佛大学“善本汇刊编辑顾问委员会”共同核定,将确为版本鲜见且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67种予以影印出版。这是中美携手合作,将流寓美国特殊珍贵的、国内失传的古籍文献,按照实际价值和研究需要影印出版或善本再造,不失为保护回归古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采用和推广。
3.6 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
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古籍回归与促进学术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国内,古籍数字化已不是新鲜事物,数字化所带来的便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已被研究者爱不释手。随着古籍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加快,美国所藏中国古籍必将走上数字化的平台,其发展方向是建设一系列符合统一标准且具有较高水准的专题数据库。这需要凝聚中美IT领域和文史研究界两方面的智慧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并建立一门交叉学科“数字文献学”。不远的将来美国所藏中国有价值古籍都有数字化版本已经不是梦想。这一趋势的发展,将使中国古籍内容上的回归迎刃而解。但需要我们积极协商合作,解决技术上的瓶颈,达到我们抢救古籍、利用研究古籍的良好愿望。
[作者简介]王?茹,女,1971年生,馆员,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0余篇。
相关热词搜索:流散 古籍 中国 中国古籍在美国的流散与分布 中国中医古籍鉴赏 中华古籍数字化的国际合作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