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世善堂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明朝末年的陈第,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位音韵学家。《世善堂藏书目录》是其晚年整理藏书的成果。在介绍陈第的生平、世善堂藏书的源流和《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版本的基础上,以《知不足斋丛书》所收录的《世善堂藏书目录》为本,详细重点地分析它的著录方式、类目名称、分类方法及其缺点。《世善堂藏书目录》在目录学、文献学、分类法、版本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陈第《世善堂藏书宥录》评价
[分类号]Z842
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同时藏书事业也随之兴盛起来,至明清之际而达到鼎盛。大部分藏书家收藏图书,或为了供自己做学问之用。或是兴趣使然。他们大都学识渊博,兼有校雠、版本、目录之学,对自己的藏书基本上也都撰有目录。但其中兼有文武之才的却屈指可数,而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陈第即其一,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循吏、硕儒。《世善堂藏书目录》是陈第晚年整理其藏书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章主要就其著录方式、类目名称、分类方法、缺点及其学术价值等进行评价。
1 陈第其人
陈第,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民国《连江县志?儒林传》和《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作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有误),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又号子野子,别署五岳游人,福建连江龙西铺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韵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旅行家、军事家。陈第自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却不以功名利禄为念。因此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才得以“补弟子员”(取得秀才资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间,陈第主要随师潘碧梧讲学于福州、漳州一带。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他跟随俞大猷学习兵法,抗击倭虏(一说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后,陈第便跟随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此说不太确切。因为据金云铭先生的考证,陈第只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四十四年(1565年)问向戚继光献了几个剿倭的计策,帮助荡平倭患;而后的几年里,基本上都在讲学)。后镇守蓟门,累官至游击将军,但最终却因为太正直而得罪了吴兑,遭到排挤,郁郁不得志,遂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辞官归里。次年筑“倦游庐”,潜心于著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起,在其长子祖念和好友的资助下,他开始出游各地名胜古迹,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终回连江。陈第一生酷爱读书,勤于著述,即使生病出游也不例外。陈第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东番记》一卷、《毛诗古音考》四卷、《伏羲图赞》二卷、《尚书疏衍》四卷、《蓟门兵事》[《世善堂藏书目录》(《知不足斋丛书》乾隆六十年本)作《苏门兵事》”’,有误]二卷,《屈宋古音义》三卷[《世善堂藏书目录》(《知不足斋丛书》乾隆六十年本)作四卷]、《五岳游草》七卷等。其著作大部分都收在《一斋集》中,由会山楼刻梓流传于世,但入清后被列为禁毁书,流传不广。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他的
2 世善堂藏书的源流与《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版本
2.1 世善堂藏书的源流
陈第出生于富裕之家。父木山公(陈应奎),耽悦书史,收有许多藏书。陈第自己亦“性无他嗜,惟书是就买。无法购买的则亲自抄写,其中许多是其晚年抄于太史焦?(金陵人,今南京)家、刺史沈士庄(宣州其藏书中大部分刻本、抄本都十分精美。其中唐五代遗书、宋元刻本尤为珍贵。乾隆初年,钱塘(今杭州)说认为其所有藏书均毁于其夫人林氏之手。但《一斋公年谱》则记载:“公藏书甚富,所传《世善堂书录》鲍廷博跋所述是相符的。更重要的是,据《陈第年儒人卒”;是年陈第五十五岁,而此后年谱中并没有他续房的记载。故此说有误。又一说,则认为其藏书可能是陈第曾孙陈元钟(1626―1697年,字朵采)死朱彝尊请林侗代购,也只能惋惜不已。顾颉刚援引书,其一大部分乃录以备采访者”,并说“其中之孤本书,实多久已失传者,为之慨然,盖欺人者已三百年矣”。陈第自己在《世善堂藏书目录》题词中称:”积三四十余年,遂至万有余卷。”但据李?粗略统计,仅目录中标明卷数的书籍即已达三万二千余卷。陈第在编完《世善堂藏书目录》的次年便死了。据此可以判断,多出的二万余卷可能是陈第后人根据新收藏的书籍增补的,也有可能是其后人增窜的。所以,顾颉刚、李丹等人持怀疑态度,有一定的可信度。
2.2《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版本
明万历丙辰年(1616年)夏,陈第命儿子和仆人们把藏书晒晾后归类,并亲自编写成《世善堂藏书目录》(方彦寿在《福建古书之最》中说该书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有误。从《世善堂藏书目录》题词:“今岁……万历丙辰温麻山农志和《陈第年谱》第七十六岁条下所载,知此目录应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其后,他的子孙又稍作了补充,使其能够逐步完善。据“《尚书疏衍》四卷:曾祖一斋公”、“《易用》六卷:先祖心一公”(心一为陈第长子陈祖念号)、“《易用补遗》二卷:先父问心公”(问心为陈第孙陈肇复字)等条目,可以判断《世善堂藏书目录》应为陈第曾孙陈元钟增补。清朱彝尊和民国《连江县志?儒林传》认为该目录是其后人所辑,是不太准确的,只能说是其后人增补。
《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版本主要有:陈第后人增补本一卷,即鲍廷博批校的清抄本,半页10行无格,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下称国图)。清抄本二卷,半页11行无格,今藏于国图。此两种均为善本。乾隆六十年鲍廷博据增补本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九集)本二卷,半页9行、行字数不等、黑口、左右双边,国图、厦门大学图书馆等藏,此本后又有重印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第十九集)二卷又有半页9行、行21字、黑口、左右双边、小字双行本。此外又有9行21字小字单行本,此本为清乾隆至道光间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二百零六种》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岭南芸林仙馆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刻有9行2l字本。清佚名据《知不足斋丛书》抄有抄本,为《书目丛抄:五种》之一。以上版本国图均有藏。民国后的版本又有:民国十年(1921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的影印本,民国间苏州振新书社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的影印本,1969年台北广文书局出版的《书目丛编?三编》本,商务印书馆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厦门大学图书馆等藏)、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知不足斋丛书》本缩印的《续修四库全书》本以及中华书局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刊行的版本等。值得注意的是,《知不足斋丛书》是清乾隆年间大藏书家鲍廷博父子刊刻的著名丛书,该丛书所收之书向以珍稀善本、校雠精等特点闻名于世,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珍贵。
3 《世善堂藏书目录》的特点
3.1著录方式 以《知不足斋丛书》乾隆六十年本来看,《世善堂藏书目录》每半页九行,行字数不等,上下大黑口,无鱼尾,左右双边,宋体;目录名并上下卷写于顶格,空一格写的是总类,空三格写的是小类(即二级类目),空两格写的是书名和其卷数或版本,其后有双行小字注解。上鱼尾下版心上方处题有“世善堂书目”和卷数,下鱼尾上版心下方处题有页数,下黑口题有“知不足斋丛书”字样。其中注解的内容比较多样,不拘一格,举例如下:
?说明书名的,如“《晏子六卷》:又云《晏子春秋》”、“《吕子》二十六卷:即《吕氏春秋》”。
?说明该书内容的,如“《闽川名士传》三卷:黄璞撰,记薛令之以下五十四人”、“《平吴志》二卷:记孙皓事”。
?说明著者姓名、时代、籍贯、字号、官爵等的,如“《大明舆地图》六十卷:李默辑,嘉靖时人”、“《论语义》十卷:汤起岩,贵池人”、“《陈陶诗集》二卷:自称三代布衣”。“《金陵旧事》十卷:焦太史”。
?说明版本的,如“《战国策》十卷:鲍彪校定”、“《余青阳集》:阙洪武中刊行”、“《李卫公遁甲万一诀》一卷:抄本”。
?说明本数的,如“《金实录》抄三本:完颜勖”、“《玉髓真经》二十本”。
?不作任何注解的。如“《欧阳永叙集》”。
?兼有二三的,如“《易传发微》抄本:宋连江陈德一”。
目录首页有陈第写的题词,说明了藏书的来源、整理经过和收藏目的。尾页有鲍廷博写的题跋,简要介绍了陈第的生平和其藏书的源流以及刊刻此书的目的。
或许是藏书残缺的缘故,《世善堂藏书目录》个别条目显得比较粗糙。如“(后入)《胡诤》卷”、“《论语讲义》卷”、“《名臣事略》卷”等,均没有注明卷数。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清楚,如“《四六华》二卷:起晋迄元”。有些条目则只有书名,此外没有任何说明。有注解的条目也大都过于简单,从而降低了它的价值,因此有的学者甚至将其视作流水账目。此版本的条目与陈第后人的增补本相比较,差别不大;但与二卷本清抄本相比则出入较大,限于篇幅,不便展开。
3.2类日说明
该目录共分六大类,即经类、四书类、诸子百家类、史类、集类和各家六类,共63个小类,收书1981种(其中如“陈眉公集四种共十八卷”、“古文归古诗归”、“东垣全书共十种”、“丹溪合订共六种”、“黄庭内景经一卷外景经三卷”等条目均以1种计)。其中;
?经类下共分12个小类(201种):周易(46种)、尚书(24种)、毛诗(21种)、春秋(36种)、礼记(18种)、二戴(3种)、周礼(10种)、仪礼(6种)、礼乐各著(8种)、孝经(13种)、诸经(10种)、尔雅(6种)。
?四书类下共分5个小类(52种):大学(13种)、中庸(11种)、论语(8种)、孟子(6种)、四书总编(14种)。
?诸子百家类下共分3个小类(171种):诸子(80种)、辅道诸儒书(31种)、各家传世名书(60种)。
?史类下共分18个小类(639种):正史(25种)、编年(25种)、鉴选(2种)、明朝记载(26种)、稗史野史并杂记(106种)、语怪各书(17种)、实录(11种)、偏据伪史(43种)、史论(24种)、训诫书(17种)、四译载记(55种)、方州各志(105种)、典制(48种)、律例(20种)、诏令(8种)、奏议(28种)、谱系(36种)、类编(43种)。
?集类下共分12个小类(501种):帝王文集(8种)、历代大臣将相文集(63种)、两汉魏晋六朝诸贤(27种)、唐诸贤集(南唐附)(102种)、宋元诸名贤集(71种)、皇明诸名贤集(88种)、缁流集(8种)、闺阁集(6种)、词曲(14种)、诸家诗文名选(45种)、金石法帖(54种)、字学(15种)。
?各家类下分13个小类(417种):农圃(43种)、天文(14种)、时令(5种)、历家(12种)、五行(21种)、卜筮(20种)、堪舆(15种)、形相风鉴(13种)、兵家书(47种)、医家(87种)、神仙道家(45种)、释典(35种)、杂艺(60种)。
个别类目还有注解。如“尔雅:尔雅原在十三经之数,故附于此”、“四书总编:可举业用”、“实录:内多奇闻异事,正史所未载者,亦有与正史相矛盾者,不可不知,约而抄之,共四十五本”、“类编:兼入人文事物”、“兵家书:内多儒者之言,亦有可采者”。
3.3分类特点
《世善堂藏书目录》以传统的四分法为基础,增加了四书和各家二类,成为六分法。但这里的经史子集却与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大相径庭。这里试将其与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作一比较说明。
?其顺序与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的顺序不同,而是沿用了晋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顺序,即甲、乙、丙、丁(经、子、史、集);并且将四书类从经部的二级类目提升为第二大类,从子部中析出部分类目列入第六大类各家下。
?经、史、子、集四部除经史之外,其所属类目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史也稍作了变动。例如,经部撤除了“礼类”、“乐类”,并将“礼类”下的“周礼”、“仪礼”等提升为上一级类目。“小学”类下的“尔雅”也升至与群经平行,而其类下的“字书”则从三级类目列入集部。子部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部类,它将原子部中的部分诸子百家列入“诸子”类,另外“天文算法类”、“艺术类”等则列入了各家,而“辅道诸儒书”和“各家传世名书”二类在原子部下并无此目,且与子部的含义相去甚远;而且,各家部下的“兵家书”、“神仙道家”等类目却又与“诸子”类有重复之嫌。史部大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增加了“鉴选”、“明朝记载”、“语怪各书”、“四译记载”等类目;“类编”实际上是四部分类法子部下的“类书”类。集部除保留了原有的“词曲”类外则无一雷同,并且主要依时代和人物作为划分标准;另外还增设了“金石法帖”和“字学”。各家类下的类目基本上是原子部的类目。
?“历代大臣将相文集”这一类目在以往的分类中比较少见,它将文臣和武将的著作列在一起,和“兵家书:内多儒者之言,亦有可采者”一样,实际上正是陈第自身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文武全才的特点。
?“四书”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第二大类,这在传统的分类法中是比较罕见的,反映出陈第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3.4类目缺点
从以上各点看来,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的分类方法虽沿用了经史子集四个大类,但其下的子类目却变化迥异,想必是受了宋郑樵《通志》十二分法和前人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依《千字文》分类思想的影响。就像他在学习上“不读传注……不欲以先人之说锢灵府”一样,他敢于突破陈规,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总的看来,他的六分法却弊大于利,类目划分比较混乱,主要体现在:
?他在经类下的“礼记”、“二戴”、“周礼”、“仪礼”之后又设有“礼乐各著”,显得重复。
?诸子百家类下“诸子”类已著有儒家、道家、兵 家著作,却在各家类下又设有“兵家书”、“神仙道家”等类,亦是重复的。
?“语怪各书”、“类编”置于史部下略显不妥。“语怪各书”皆是神话之书,宜人子部更妥。“类编”即类书之属,包罗万象,所含范围更广,亦应入子部。清张之洞认为:“类书实非子,从旧例附列于此,举其有本原者。”
?集类下尤其混乱:其一,划分标准多样,先是依时代,后又依人物,再又依体裁;其二,“金石法帖”和“字学”二类也宜人子部或和各家类下。
与《直斋书录解题》和《厌禄琳琅书目》相比,《世善堂藏书目录》称不上是一部优秀的藏书目录。由于各类目没有序,各篇名下也没有详细的解题,致使后人无法详细考究该书的作者生平、图书主旨、学术源流和版本校雠等。
4 《世善堂藏书目录》的学术价值
《世善堂藏书目录》是福建现存最早的藏书目录。虽有些缺点,但它的学术价值却是不可抹煞的。
首先,在目录学、文献学上,《世善堂藏书目录》记录了1900余种、10000余卷藏书,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古籍的流传情况。如“《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集词》一卷”皆是珍稀善本,清时已佚,而此处尚有记载,说明此二书至少在明万历时还流传于世。同时,对同时代人如焦?、戚继光等人著作的广泛收藏,也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
其次,在分类法上,陈第敢于推陈出新,使用六分法,增设新类目,这对于其后的图书分类法提供了借鉴之处。比如“历代大臣将相文集”、“方州各志”、“闺阁集”等类目的设置,都是比较新颖的。
再次,在版本学上,陈第也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虽然更重视藏书的内容,但也重视各书的版本,作了抄本、刻本、伪书等注。如“《蜀桂堂编事》二十卷:伪蜀杨九龄”、“《卜氏易》十卷:卜子夏后人伪作”、“《连山》十卷:隋刘炫伪撰”、“《白猿传》一卷:记欧阳元父母事,托言也”。
最后,《世善堂藏书目录》的题词虽言简意赅,但仍清楚完整地体现了陈第“藏以致用”的藏书思想。他写道:“吾买书,盖以自娱,特未即去耳。非积之以为子孙遗也……至于守与不能守,亦数有必至。”其实,这也正是陈第珍贵的藏书,在他死后就逐渐散佚的原因。
注:文章举例所引文字均源于《世善堂藏书目录》。
[作者简介]徐长生,男,1977年生,馆员,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2篇。
相关热词搜索:藏书 目录 世善堂 《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 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 陈第及其世善堂藏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