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社会层面的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建设] 社会弱势群体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总结近年来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的理论,针对公共图书馆知识援助存在的局限性,结合文献信息单位分布的特点,探讨建立全社会层面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的必要性。初步构建适应现时代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五种模式,即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知识援助模式,以“农家书屋”工程为主的新闻出版援助模式,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主的文化、财政援助模式,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高校知识援助模式,以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民间知识援助模式。提出知识援助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 知识援助 援助模式 保障措施
[分类号]G250
1 近年来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概述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根据弱势群体的成因不同,可将其分为生理性社会弱者、自然性社会弱者和社会性社会弱者三个方面。生理性社会弱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自然性社会弱者包括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灾民等;社会性社会弱者则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城市的低保对象、城市赤贫人口、城市孤老孤儿、大部分老年人口、城市社会救济对象、城市流浪乞讨者和所有失业者。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者认为,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和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有必要,也有义务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读者。郭淼、汪宇彤认为,公共图书馆参与建设和谐社会为弱势群体服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是其在现阶段适应社会需求,开展优势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体现,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赵谓炯、武吉虹认为,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神圣职责和重要职能;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积累知识、提高素质的终身学校,是弱势群体精神调节、心理治疗的精神乐园。陈纹认为,弱势群体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及全社会有义务给予关怀协助,以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李昭醇认为,目前社会现实是,弱势群体显然比普通公民更需要公共物品,而主流社会的公共空间一般都门禁森严,无法“准入”。公共图书馆以社会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染力的心灵圣地成为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成为能够以民主、法制、人权的原则维持主流社会与弱势群体间平等的主流社会公共空间。
在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专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②建立特殊读者信息库。通过与当地有关机构,如民政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社区、村镇、妇联、残疾人学校取得联系,将本地区弱势群体的档案材料及实际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爱好、特长、生活状况、需要哪些帮助等进行搜集、登记;③为弱势群体举办各种免费讲座和培训;④加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设施建设,如针对残疾人读者,设立无障碍通道,设立盲人阅览室,设立老弱病残读者专座等;⑤有针对性地做好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⑥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⑦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弱势群体提供特色服务,如法国的“汽车图书馆”,美国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的“就业信息中心”等;⑧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⑨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⑩强化图书流动站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2 建立多渠道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考察我国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的层次越来越深。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知识贫困的现象还很严重,单靠图书馆完成弱势群体脱贫的任务是不现实的。
其一,我国的弱势群体,大多分散在贫困边远的农村。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模式,图书馆较多地分布在城市中心,并且与城市化成正比关系――越是发达的地区,图书馆的数量越多,服务水平越高。而处于农村基层的县、乡图书馆往往是经费少,资源贫乏,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设备落后,很难为广大的用户,尤其是弱势群体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另外,由于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条块分割、用户固定的状态,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无业人员等,很少得到各类图书馆的重视,也谈不上正当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应该说,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上,还是图书馆界同仁研究的理论体系中,都不难看出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如“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农家书屋”的建设等。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尽管图书馆是救助弱势群体的首选机构,但在整个社会层面中,也处于弱势地位。
其二,从我国文献知识体系的分布来看,除了图书馆,还有很多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系统、单位和个人。首先看出版系统,我国目前拥有大小出版社上千家,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而每种图书出版时都在出版社留有一定数量的样书。这些样书一部分被读者购买,而大多数则存留在出版社,处于常年积压状态。再看杂志社和报社,全国每年出版发行的报刊上万种,除了用户订购之外,还有一部分库存本,而好多库存报刊正是弱势群体所需要的。还有遍布全国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种科学研究单位,其中的教学研究人员是一笔无形的知识财富,他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服务。另外还有民间团体和广大热心于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个人,可以通过捐助、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
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图书馆尽管是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主力军,但不是唯一的力量,社会上还有许多未被发现、未被挖掘的知识援助力量,要通过社会调控来统一规划,统一调动,使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面更广,量更大。
3 基于全社会的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模式举介
3.1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知识援助模式
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专门为广大社会用户(包括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服务的机构。尤其是县、乡图书馆,数量多,贴近基层用户,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坚持这一主要模式。具体的援助模式是实行分馆制,建立流动图书馆,开辟弱势群体用户信息咨询服务等。
3.2以“农家书屋”工程为主的新闻出版援助模式
“农家书屋”工程是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于2007年初共同发起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项重大工程之一。按照计划,到2010年底全国将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2015年基本覆盖 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一个“农家书屋”要求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目前在全国各地约有2万个行政村的农民,4万多个社区的居民可以在自家门口的“农家书屋”读书看报。据“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在2007年拨付1000万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2008年又拨出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力度,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家书屋”的建设,方便了基层用户,有效弥补了基层图书馆知识资源和服务的不足,也为弱势群体利用文献、进行知识扶贫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应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基础上,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政策,充分挖掘各杂志社、报社、出版社的潜力,加大书刊供应的数量,尤其要免费提供常年积压、弱势群体又实用的库存样书、样刊,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
3.3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主的文化、财政援助模式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以文化部直属单位、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历年来积累的数字资源为基础,每年按计划组织加工大量新的文化资源,力求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信息。其总体目标是: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 000个以上县乡社区和街道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融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利用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援助模式,要求有相当大的财政投入。首先要保证各中心,尤其是基层中心硬件设施的到位及网络的畅通。同时还要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文化共享工程”能顺利建成,不但使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地享用知识,更可喜的是能使他们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变传统观念,建立信息理念,从而提升整体人员素质。
3.4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高校知识援助模式
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无论是文化宣传,还是调查了解,或是直接走进农家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等,都给当地农民,尤其是平常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知识的弱势群体带去了知识和技术,这或多或少地改变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将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状况。
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形式是走出去,和基层的农民面对面交流,有文化宣传、科技辅导、免费医疗等。这种模式非常直观,收效快,今后仍要大力发扬。
3.5以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民间知识援助模式
除了政府资助的主渠道外,还有相当规模的社会力量,如海外组织、国际友人、国内文化团体、志愿者等。他们或是捐赠资金,或是捐赠书刊,或是直接面对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1990年由美国加洲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启动的“中国乡村图书馆援助计划”,主要由南加洲美籍华人捐资在中国较贫困的农村建立乡镇图书馆。2002年,在青海省教育委员会的协助下,由金门大学教授赵耀渝创设的美国青树教育基金,成立“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中心”。截止2005年,青树教育基金在青海、甘肃、陕西等省的边远地区学校中援建了38所乡村中学图书馆。通过这种非政府的民间力量,不但缓解了政府兴建图书馆,帮扶弱势群体的压力,而且激发了民间社团和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性,在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方面不失为一种好的补充模式。
3.6弱势群体服务的知识援助体系
以上五种模式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知识援助体系,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4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
4.1用法制和政策的手段,确保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顺利进行
建国以来,我国在弱势群体救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在知识援助方面,近年来主要表现为“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
这些法规、条例和办法,有效地服务了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还必须从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制度上下工夫。最主要的是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在《图书馆法》中明确规定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以及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义务和办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重视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使社会上有能力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为弱势群体的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4.2成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专门机构
笔者认为,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机构,可在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中设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调查了解全国弱势群体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知识信息需求,协调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制定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计划和措施,检查、落实工作执行情况,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4.3坚持与其他援助方式协调进行
要使弱势群体真正摆脱贫困状态,一方面要大力重视知识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他的援助形式,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其他形式的救助制度。如城市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救助制度、突发性事件救助制度、失业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卫生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等。只有将其他救助同知识援助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动态有效、协调发展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
4.4坚持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知识援助
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模式有多种,具体使用哪种模式,要看弱势群体的地理分布、年龄特征、职业和知识贫困状况,以及援助客体的具体分布情况。但总的来说,多种模式结合使用,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些。目前最好的模式是坚持以“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公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服务,努力补充高等院校、出版社、杂志社和民间团体、社会友人的知识援助模式。
4.5坚持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的评估与研究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不仅要搞好计划和落实,而且要定期地做好研究和评估工作。一方面领导部门要在每年年终对此项工作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另一方面,鼓励热心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理论研究,寻找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理论,为更好地指导此项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使此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弱势群体 全社会 体系建设 基于全社会层面的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体系建设 论弱势群体及其法律保护 关爱弱势群体的议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