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中认知共同体的涌现及其进化过程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论述集群知识创新研究是集群知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集群中的知识创新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认知共同体中进行的。分析认知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提出认知共同体的涌现过程就是互等结构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知识门户设计对认知共同体涌现机制的影响,并对认知共同体的进化过程进行分析,这对认识集群中的知识共享及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共同体 知识门户 涌现 进化
[分类号]F203
集群中的知识创新活动是集群研究的热门前沿课题之一,而集群知识创新活动主要在集群中的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ies)中进行。认知共同体最早由Peter Haas定义,最先应用于社会学的研究,认为认知共同体是由来自于不同学科和背景的专家形成的网络,其参与者主要从事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其组织结构通常比较松散,所进行的工作通常是时间比较短,参与者的工作不能共享,但是,参与者又具有相同的认知框架,这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是必须的。因此,揭示认知共同体的涌现机制及其进化过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集群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认知共同的特征
1.1 认知共同体的参与者与知识创新
在认知共同体中,参与者通常是异质的,他们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参与者之间的信任主要是建立在声誉及其专有知识基础上,而与其社会地位关系不大。Cowan等认为认知共同体的成员对某一“知识”问题具有共识,他们都接受一定程度的程序权威(procedural authority),以进行知识创新为目的。权威的存在可以使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他们的工作。参与者之间经常会发生认知上的摩擦,而盟约(aligmnent)对于消除这种不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模糊知识的编码化就属于盟约的一种。Creplet等认为,在认知共同体内对模糊知识的编码化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know-how知识的传播,同时,编码化的过程也是消除认知摩擦,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1.2 认知共同体的本质:一种自组织知识创新网络
目前,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主要就是处理某些复杂的工艺和产品,这些技术不是单个人或者几个专家简单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其突破都在一定的自组织网络中完成。这种自组织网络把各种专业的技术、设备等有效地联结起来,为进行复杂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而认知共同体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网络。
认知共同体之所以具有这种自组织能力就在于参与者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并有效进行各种非正式的知识交流,正是由于信任和种种互惠关系的存在,使得交流和学习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并且,随着创新网络的扩展,这种信任感、互惠关系、非正式知识交流也会越发显得重要。
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认知共同体分析
认知共同体作为一种自组织网络,其本身也往往会与复杂技术协同进化,也就是说它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协同进化也意味着技术和网络同时被整合进认知共同体中,沿着一定的路径或者轨道进化,这样的一个轨道也描绘出了认知共同体进化中的适应性。正是这样的技术和网络的同时发展才造就了技术产品、工艺的多样性和新颖性。这种知识创新网络的自组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因素集的相互作用:网络资源、受限因素(constraining and focusing factors)。
2.1 网络资源
影响认知共同体自组织过程的主要的网络资源包括:现有的核心能力;内在化的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完善的组织学习能力。
一个成功的认知共同体必须具备某种核心能力,比如说它在特定的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远高于竞争者。当然,这种核心能力也并不是只体现在技术维度,在组织维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比如说某种技术的突破造成新潜在市场的出现)的变化做出调整,这也是核心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认知共同体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必须要有辅助性知识和资产,比如说,如果提高产品的性能整合能力是一个核心能力,网络的互补性资产可能包括分销或营销能力。在这三种网络资源中,组织学习能力是关键。认知共同体进行知识创新是在网络中进行的,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知识在网络中的转移、累积以及对新知识的吸收。
2.2 受限因素
认知共同体进行知识创新是具有强的路径依赖性的,由于这种路径依赖性,使得共同体的学习具有“局部性”,并且这种“局部性”会因为正反馈作用而加强,而把知识创新活动限制在一个更小的只与先前的技术领域相近的领域,所以说,路径依赖性可能会变成发现新技术机遇的“破坏者”。共同体进行知识创新总是在一定的市场的和非市场的环境下进行的,一项新的技术创新是否要采用,除了技术本身的因素以外还要考虑消费者偏好、政府部门的政策以及从整体经济条件下到单个公司的市场因素。认知共同体作为一种自组织网络,它要有效的进行知识创新,就必须在扩大现有的网络资源的同时,清楚地对受限因素进行分析处理。
3 认知共同体的涌现与知识门户的设计
认知共同体涌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参与者之间的联结关系的形成问题,这些参与者在之前往往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他们之间彼此可能并不了解,要在他们之间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确实需要共同的基础。Cohen and Levinthal认为参与者之间的交叉知识存在对形成这种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但是,Peter则认为共同的基础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互等结构(mutual equivalence structure)这种可以使参与者达到期望的结构形式的存在,认知共同体的涌现过程也就是这种互等结构的形成过程。
3.1 认知共同体与互等结构(mutual equivalence structure)
互等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网络中,各个参与者都能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中得到助益,并且每个参与者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认知共同体中,参与者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这造成他们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兴趣偏向。在每个人追求各自兴趣的同时,各个参与者之间可能会产生互锁行为(interlocked behav-iors),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协助对方进行他们的工作。并且,随着协助次数的增加,参与者会发现解决这些共同问题才是当务之急,逐渐这种互等结构会形成。这种结构更像一种潜意识下的契约,它可以在参与者之间建立并维持这种互惠关系,即使是在不了解对方的所求目标的条件下,它仍然能发挥作用。
3.2 知识门户的设计
认知共同体的知识门户是共同体的参与者进行工 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工作内容及所需的知识等,实时地与其他成员取得联系,找到能提供帮助的专家或知识。知识门户对共同体内的参与者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形成一定的互等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1所示,该分析框架描绘了知识门户的功能以及对认知共同体涌现的促进作用。知识门户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潜在的程序权威的出现,有效的促进知识转移,形成一定的互惠关系,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并且这些因素对认知共同体的涌现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构洞理论的创立者罗纳德?伯特认为,市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即结构洞越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越大,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又就越多)。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在认知共同体中,知识门户可以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有效的克服结构洞,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对认知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 认知共同体的进化过程分析
认知共同体的涌现及进化过程是两个重要问题。共同体形成以后,它的进化发展过程很少是非常顺利的,经常会涉及困难的转变,需要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认知共同体的进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个关键阶段,如图2所示:
4.1 阶段一:聚焦认知共同体
认知共同体启动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明确在什么样的问题的基础上组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与集群竞争力有着重要关系的领域,只有问题明确表达出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戴姆勒―克莱斯勒的“交换组”就是这样的一种认知共同体,它把公司中不同部门的200余名专家联结起来,评估新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共同体激发了工程师的创造性,并给他们提供渠道,让他们在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中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认知共同体中创建网络是很麻烦的工作,并且随着共同体规模的变大会变得越发复杂。创建网络连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潜在的参与专家的专业特长及工作兴趣,其次就是要在研究问题深入的过程中把这种网络连接扩大化。
4.2 阶段二:创造认知共同体的背景
在这一阶段,建立认知共同体背景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参与者之间充分地进行知识的共享。由于共同体的参与者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专长,在参与者之间培养共同的知识、进行知识共享是进行创新的前提。
合适的交流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网络会议、电子邮件,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在这个阶段,只有面对面的会议才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建立信任关系可以说是这一阶段的关键,它也是参与者能够共享知识的基础,在共同体内,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正是在不断的知识交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4.3 阶段三:把认知共同体的活动常规化
在这一阶段,认知共同体的主要问题要从建立价值转移到明确社团的作用、任务等具体问题上。“浊流岩小组”是一个以研究浊流岩知识而闻名的共同体,当某个地理学家面临浊流岩储层的问题时,该小组的程序权威就会希望他把问题带到“浊流岩小组”这个共同体中去。
程序权威存在可以引导参与者保持对前沿问题的关注,而增强了共同体对外部专家的吸引力,并且有助于认知共同体在集群中获得合法的地位。SAP美国公司启动它的B2B电子商务共同体时,就邀请了一位非常有名的B2B咨询师参与进来。
4.4 阶段四:创新结果的再调整
认知共同体需要将知识创新的结果对集群的其他成员进行解释,这样才能服务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的目的。并且,认知共同体的参与者有责任把知识和技术转移到集群这个本体中去,毕竟,这才是认知共同体存在的价值所在。
5 结语
集群中认知共同体的培养总是在集群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进行的,建立认知共同体的目的就为了提高整个集群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集群为共同体提供与供应商接触的机会,并使共同体不断地吸收新成员加入。同时,集群还有可能对共同体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它可能会引入一些新的要求和约束,某些政策可能会限制成员的灵活性,不利于知识的共享。
认知共同体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经验的作用,共同体的结构、知识的累积都是在不断的“行动一反馈”的循环中进行的,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集群 涌现 集群中认知共同体的涌现及其进化过程研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文 我国科技发展的实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