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是几本 [知识的计量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科学研究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到对知识的计量和评价。从知识计量与评价出发,对知识计量与评价的三个发展阶段做详细的介绍,同时对知识计量与评价的研究内容做深入的探讨,最后分析知识计量与评价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 评价研究 知识计量 知识评价
分类号 G350
1 概述
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知识生产过程,生产和创造知识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目标。知识是科研活动的最重要产物,科研成果是最重要的知识产品。正因为如此,通过对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来评价科学研究活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对知识的计量与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有对知识数量的计量与评价(如总量、存量、流量、增长量等),还有对知识的质量的计量与评价(如知识的价值、知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等);既有宏观层次的知识计量与评价(如以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或以整个国家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为对象而进行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也有微观层次的知识计量与评价(如以科研机构、企业、个人、项目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为对象的知识计量与评价)。
2 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
知识计量与评价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以文献计量、科学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时期;以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时期;以知识经济的测度(或经济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时期(或称为以知识本体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时期)。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早期的知识计量与评价研究都通过间接方式来进行,如通过对物化的知识载体的计量与评价来实现对知识的间接计量与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计量与评价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对知识的间接计量与评价过渡到对知识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以文献计量、科学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流的分布规律(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来间接反映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但由于文献量与知识量并不等同,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很难用文献量来准确反映知识量。同时,也因为文献的价值主要在学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因此无法用文献本身的价值来准确衡量文献中知识的综合价值。因为文献是有形的,文献的价值可以通过被使用次数(如被借阅次数、被引用次数)等文献计量指标较为准确地评价,而知识是无形的,也是无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的结果也呈现综合性,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尽管如此,文献计量与评价、科学计量与评价同知识计量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目前还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计量与评价,文献计量与科学计量方法还是用来评价知识量与知识价值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2 以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信息经济的产生,信息、情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兴起。但信息、情报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计量和评价中如果无法有效确定信息单元和情报单元,就无法实现对信息、情报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情报的价值同知识的价值一样,也是无形和无价的,而且具有多变性。所以早期的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与评价也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情报载体(如以各种文献、信息情报产品的计量与评价为基础)的计量来间接完成的。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对信息量的测度与评价不断精确化(如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等),但对信息价值的测度与评价仍只能间接完成(如通过对信息产品价值、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等的测度与评价)。尽管信息、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对信息、情报的计量与评价能有效地运用到对知识的计量与评价上。只是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2.3 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知识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多大的比重,知识本身应该如何测度、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与知识的价值)等,成为知识计量与评价关注的焦点。人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对以知识本身的数量、质量与价值,这也间接导致了知识经济学、知识计量学的兴起与发展。
3 知识计量与评价的研究内容
自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报告后,“知识经济”一词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有关知识经济、知识资产、知识产品、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研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对知识本身的测度、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测度、计量与评价。
由于知识的无形性和作用效果的间接性,过去人们对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来进行,即通过知识的物化对物化的知识进行测度、计量与评价,如通过对知识产品(科研成果)的价值测度来间接地对知识的价值进行测度。经济领域对知识资产和知识投入的价值评估即是。而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领域则主要是通过对知识载体的统计分析来间接测度、评价知识价值。如文献计量,包括文献数量(如增长量、文献分布等)统计分析和文献质量(如被引量与被引率等)统计分析。正如知识经济研究的先驱之一――拉里。普鲁萨克所认为的那样:知识不能被直接测度,能被测度的只是知识的影响力或知识的绩效。而事实上,即使只限于测度知识的结果,也将面临着测度指标本身迅速失效的问题。此外,知识的结果有正也有负,更是无法精确估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种看法是:知识不是存量而是流量,因为新知识的创造并非必然是知识存量的净增量,它的产生可能使以往的知识过时失效,得失相抵,余额才是知识存量的净增量,而这个净增量是难以测度的。
无论是进行宏观知识测度、计量与评价,还是微观知识测度、计量与评价,目前对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方面:①知识的物理测度、计量与评价;②知识的价值测度、计量与评价。
3.1 知识的物理测度、计量与评价
知识的物理测度包括知识的数量测度与知识的质量测度。对知识的数量测度,目前是通过对知识的载体之一“信息”的测度来代替的,而信息存在于“硬盘”(各种人造介质) 上和“内存”(人脑)里。各种人造存储介质(如纸张、胶卷、磁盘、磁带、光盘、芯片等)上的知识属于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人脑里的知识则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难以编码化。用计算机中的存储单位比特(bit),只能测度可编码化的知识,而对难以编码化的知识,即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则无法用比特加以测度。即使对可编码化的知识,用物理载体量和比特来测度也未必科学。因为,知识量与载体量和比特数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线性关系。正如知识的质量不能用文献数量多少来衡量、计算机软件的质量不能用比特来衡量一样,实际上,在实现同样功能的计算机软件中,比特数越少的软件越好。因此用物理载体量和比特数测度可编码化的知识只是一种很一般的测度方法。
而对知识的质量测度难度就更大,因为对知识的质量测度既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又涉及到市场的客观评判。我们用“知识普及度”的概念来对知识的质量进行测度。无疑,位于各学科前沿领域的知识都是最不普及的知识,也就是质量最高的知识。反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识就是质量最低的知识――常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质量高低不等于质量优劣,它反映的是知识的层次高低和浓度高低,越是位于金字塔上方的知识质量越高,因为,它的建立所需占有的基础性知识越雄厚,或者说它所包含的基础性知识越丰富。知识不存在质量优劣的问题。
目前对知识进行物理测度主要是通过知识产品(知识的物化)来进行,但这会造成知识的计量单位过多和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如科学评价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知识计量的统一的一般等植物难以确定,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测度知识的指标体系,分门别类地对知识进行测度。正如对商品的物理测度用重量、容量、长度、面积、体积和许多各不相同的独立计量单位测度商品的数量、用比测度商品数量复杂得多的指标体系测度商品的质量一样,对知识的物理测度指标也一定是多元化的,这是由知识体系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但相对来说与千差万别的商品相比,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其物理属性要单纯得多,因此其物理测度的指标体系也应比较简单。
3.2 知识的价值测度、计量与评价
对知识的测度除了数量和质量以外,还有对其价值的测度。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值是体现在产品(包括知识产品)的价值之中的。依据知识对产品价值的贡献大小,对知识价值的测度和评价,一般有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3.2.1 投入法或重置成本法 以一定时期内(如1年)实际投入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购买专利费用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来反映知识的价值,也可用替代或重建某种知识状态所需的成本来反映知识的价值,此法反映了知识的折旧与过时。总之,把知识的价值当作一种分摊性的固定费用来看待,出售它的边际成本实际上是零。这种测度方法尤其适用于测度投入,可以计算产出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没有商业价值的基础研究和非交易性知识的价值。它的问题在于,知识的价值是环境依存的,即因条件而异。取得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需投入的价值是不同的。
3.2.2 市场价值法 又称供求价格法。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法以生产要素市场上对知识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交易价格来衡量知识的价值。它适用于人才或专利、技术使用许可证、商标、版权、艺术品等知识产品的(拍卖)定价。但对非交易性知识(如保密的专利、技术、配方、软件,基础研究的成果等)则不适用,而且相对来说人才要素没有国际市场,因此它的价值是环境依存的。此法需以知识的物理测度研究为基础。
3.2.3 边际生产力法 又称剩余法。此法的基本思想是克拉克于1899年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将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应用于知识的价值测度,即总产量扣除劳动、资本和土地的边际贡献后剩余的部分即为知识的贡献。因为劳动、资本和土地都服从报酬递减规律,而知识则是报酬递增的,所以要把知识的贡献作为剩余来看待,该“剩余”价值的多寡以产品的价格为转移。这是一种事后决定法,即通过测度知识的产出来测度所投入知识的价值。
4 知识测度、计量与评价面临的困难
目前,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主要面临如下困难,使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难以深入和突破:
?知识是无形的,知识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且其存在形式也多变(如知识可以科学原理、技术设计、思想、艺术、产品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和表达)。而知识的测度却必须用有形的计量单位去衡量知识的物理与价值属性。因此对知识的测度实际上是对知识载体的测度,而不同类型的知识又依附在不同的载体上,有些载体易于测度(如各种人造介质),有些载体则难以测度(如人脑)。没有哪一种载体可以承载所有人类创造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是环境依存的。知识的价值是不确定的,知识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会因人、因地而异。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知识的使用权能被多次以不同的价格出卖给不同的买主(当然,有时为了垄断的目的,知识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也能被一次性买断,但这不是常态);对同―个买主而言,第二份知识拷贝却一文不值;不同的买主对同样的知识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地方生产,其成本各不相同。
?由于知识效用的多维性和共享性使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它的价值与价格往往是不统一的,换句话说,用要素市场上的知识价格是不能完全代替知识的真实价值的。如一篇学术论文或一本科学专著的价值与价格之间就有很大的偏离。此外,高精尖的科学专著其市场价值也往往低于世俗的流行小说。
?知识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知识或知识产品,其价值表现形式不一。有的直接产生效益或效果,有的间接产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短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长期效益或效果;有的产生经济效益,有的产生社会效益,有的有学术价值,有的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等,也使得不同类型的知识或知识产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测度、计量、评价与比较。
?知识类型的差异。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组织科学、管理科学知识与物质科学知识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人类知识的这些分支不那么精确,数量上较难测度与计量,质量、价值上也很难准确测度、计量、评价与比较。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产品、技术、技术成果、发现科学规律和开发出技术的机构,科学技术的影响及其所影响到的事物等,都是知识测度、计量与评价的难题。
?知识计量与评价单元的不确定性。不像文献计量、科学计量可以明确的知识载体,即各类文献或知识产品,作为计量与评价单元,知识计量与评价无法找到明确的计量与评价单元,亦即知识单元无法确定,所以很确定知识单元的数量、质量与价值。因此,也无法直接进行知识数量、质量与价值的计量、比较与评价。
5 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展望
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等研究虽然在各自领域内都涉及到知识或信息的计量,但由于研究的阶段和目的各不相同,从而使得研究零碎分散,缺乏系统性。虽然一些学者在知识计量、知识测度与知识评价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知识计量与评价是传统文献/信息计量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应用和扩展,研究内容新颖而丰富,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研究难度极其巨大。其研究的最大难点在于知识及其影响是无形的,知识的基本计量与评价单元以还较难准确地确定,另外对知识评价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目前无论是从宏观上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或某个国家、地区、产业、机构、个人的全部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整个知识体系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特征,还是从微观上来考察知识本体的数量、质量与价值特征,都无法直接有效地进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正如《科学技术测度体系》(The Metrics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评价专家埃利泽?盖斯勒在后记中所言,“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仅是发现了科技和知识作为经济中的关键资产价值。真正的变化在于,作为一个社会,我们所处的位置应该重视和认识到科技和知识所发挥的作用。但关键是我们是否知道怎样去恰当地测度这些趋势及其影响,以便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相关热词搜索:计量 评价 知识 知识的计量与评价研究 计量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