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山下乡”如何给力】总栽爹地最给力新章节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到了什么程度?最近网上热映的《老男孩》里就有这样一句旁白:“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610万,加上去年还没有就业的,合计有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其实若加上前几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全国现今大约有860万大学生等待就业。
针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难等问题,11月9日,重庆发出消息,该市将掀起大学生“上山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植树、带薪实习一个月、下农村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开展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社会调研报告。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同时代大学生的选择偏向是不一样的,正如那个流行的段子所示:“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西欧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所以,我们就有所疑问:让成长在网络游戏与肥皂韩剧的大学生们去“上山下乡”,执政者该是怎样的思维?
众所周知,我国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倾向于在沿海地区择业,不愿意到西部、农村地区就业。但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低,从而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现实出发,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倾向于选择具备良好的公共秩序、文明的生活环境、便利的交通工具、方便的娱乐设施所在的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通过高考、招工、参军、提干等制度提取农村精英,很多村子平日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乡村精英被“筛出”农村。农村基层失去了必要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发展自然长期停滞不前。
于是,出现了支持实施大学生“上山下乡”的观点,认为这项运动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实现中国城乡人力资源对称性流动。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可以有效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能有效地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获得技术难”问题。并且,只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能产生比在城市创业投资更多的效益。
然而,也有张鸣等学者对新“上山下乡”运动嗤之以鼻,认为基层的职位本来就很少,大学生过去只会抢原有在职人员的饭碗,“真正能消化就业的所在,还只能是城市,沿海工业化集中的地区,开发中西部,是个长远的规划,不能用来救急”。
“上山下乡”的旧与新
因为都是由官方出面进行动员与派遣, 对象都是知识青年, 而其社会背景都包括城市严峻的就业难题。把重庆的举措称为新“上山下乡”,显然是参照旧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说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上个世纪50 年代中期,它是在城镇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背景下提出的。旧“上山下乡”运动的出发点是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城乡、东西部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结合起来。而目前的大学生下乡政策“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从两者的初步比较可以看出,旧、新“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缘由都是“失业就业”与“农业和农村发展”。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处于核心的位置,而“失业就业”问题则是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契机。支持派的人士认为,引导知识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去农村贡献力量,打通了精英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机制,同时也部分缓解了“失业就业”问题。
上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将运动本身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和手段,进而转移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中国经历了30 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实力、民主政治、人民生活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另外,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在国家全面发展中的瓶颈越来越明显,所以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各项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且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普及、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强、民众理性水准的提升,都为新“上山下乡”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时代环境。
另外,旧“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青完全处于被教育和改造的处境上,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极为有限。而新“上山下乡”的定位是来帮助和带领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先进分子”。同时,当年所谓的“知识青年”,泛指当时的中、小学毕业生,他们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备的教育,而且常年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少有独立生活的经历。也就是说,当年的“知识青年”在思想上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虽然有人指出,现今不少高校要求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早就变味为“搭个台子、摆张桌子、发点单子、做个样子”,参加这些“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嘻嘻哈哈打闹一阵、醉意熏熏地吃喝一通,然后找个单位盖章就万事大吉。但总的说来,他们还是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择业之前一般会对自身进行初步的人生规划。所以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城市中工作机会缺乏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到农村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选择。
安放青春,追逐梦想
重庆这个举措只要求“上山下乡”4个月,并不长,但延伸出去的大学生下基层问题却很复杂。现在,有些村民听到大学生“上山下乡”这种说法后很抵触:我们凭什么要花钱养活这些大学生?有些大学生也可能自卑地认为自己是在城市就业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同时,某些地方可能暂时不需要大学生。于是,大学生可能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政策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可行性也必然降低。
很多地区的大学生下乡政策中还提出了“服务期满后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继续留任”,并不是一味的要求“扎根”农村。并且,将农村和城市隔离开来看问题,过分强调“扎根”,阻断了农村与城市、基层和中高层的人才流动,其本身就不利于农村长远发展。但应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农村基层服务和奉献的信念,主动寻找工作切入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地探索多条新途径。比如,把新“上山下乡”创业作为“保就业”的有效形式大胆尝试,建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制度。目前农村土地大部分被承包,生产经营资源有限。所以要在政府指导下,到农村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进行生产经营性活动;给予大学生一定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他们到农村创业,使之既有奉献,也有保障。
要想政策真正的给力,政府最需做的事情应该是,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分割局面,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消解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约束与限制,从而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淡化地区和行业的福利差别,建立健全惠及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乃至最终,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大学毕业生都能放心地去安放青春,追逐梦想。
相关热词搜索:上山下乡 新“上山下乡”如何给力 新上山下乡 新上山下乡如何给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