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知青下乡电视剧_一个知青和一座村庄:两千父老请她回村当支书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08年1月3日,从哈尔滨市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位置退休的李淑芬正在家里做家务,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外面黑压压地站着50多位农民。这些人来自数百里以外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他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请已经退休的李淑芬到他们村当支部书记!出发前全村的老少爷们给他们下达了死命令:不请回李淑芬就别回村,如果李淑芬不同意,就给她磕头,磕头不行,就将她绑架回村!
  
  高中女生孤身下乡:
  浓情黑土地上的一群父老乡亲
  
  1968年9月,高中毕业的黑龙江省五常县县城女青年李淑芬像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县城来到了革命老区双马架。双马架就是后来的旭日村,村口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后来,李淑芬才知道这桥叫九河桥,是村里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李淑芬被安排住在50多岁的陈大娘家。
  原来手里只会握钢笔的李淑芬,现在拿起镰刀割稻子,拿起扁担挑牛粪,一起与陈大娘一家劳动。几天下来,小手上磨起了血泡,人也瘦了一圈。陈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陈大娘总是交给李淑芬一些轻活,总是把最好吃的饭菜多给李淑芬盛些。
  一天,李淑芬劳动回来,突然发烧了,陈大娘赶忙安顿好李淑芬,去熬姜汤,又把家里向阳的南炕让出来,给李淑芬铺了床。李淑芬躺在暖洋洋的炕上,端着一碗下面埋着荷包蛋的手擀面,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陈大娘把她当成了亲闺女,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呀。
  3年后,李淑芬被推荐去胡兰师范学院上学,她哭成了泪人。三年来与陈大娘一家朝夕相处,与乡亲们一起劳动,她舍不得陈大娘,舍不得乡亲们啊!临走时,李淑芬在心里暗下决心: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一定回乡重建九河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李淑芬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五常县一所中学当老师。1977年,是李淑芬参加工作的第3个年头。这年6月,陈大娘的邻居李大爷儿子因病去世,4岁的孙子小豆子连续几天发高烧,但家里没钱看病,李大爷托陈大娘向李淑芬借点钱。李淑芬生气了:“不借!快把小豆子送到五常来看病,所有的医药费我来出!”小豆子送来了,医生说孩子是急性肺炎,李淑芬二话不说给小豆子交了住院费,还亲自看护小豆子。10天后,小豆子出院了,李大爷一家不知如何感激,就让豆子妈从家里给李淑芬捎来了两只老母鸡,李淑芬不仅没收老母鸡,还往豆子妈手里硬塞了30斤粮票和2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豆子妈说什么也不收,李淑芬紧紧握着豆子妈的手说:“回去告诉乡亲们,旭日村就是我的娘家,娘家人有什么难事,就来找我。”
  1981年,李淑芬调到哈尔滨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丈夫调到了省公安厅。工作稳定后,李淑芬对旭日村的帮助更大了,1995年,她听说九河桥要修缮,当即出资1万块钱;1997年,她知道村里部分村民饮水困难,花1万多元钱买了塑料管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30多年来,李淑芬共为旭日村花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旭日村共有2180位村民,450多户人家,几乎没有一户村民没受过李淑芬的帮助。
  
  那一刻让人泪流满面:
  50位乡亲请回“李支书”
  
  2006年6月,李淑芬退休了。此时,旭日村村民正在酝酿一件震惊五常市的大事,这件大事彻底改写了她的晚年生活。
  旭日村的发展一直很落后,村里一直还是泥土路。村里帮派严重,干群关系复杂,村两委班子陷入瘫痪状态,村民选不出村干部,群众上访告状在省里都挂了号,村里的工作成了市里、镇里的老大难。村子债台高筑,村干部连村委会办公室都变卖了。
  2007年底,村民们决定改变这种现状。计划的发起人是村民王成玉。2007年12月的一天,王成玉跟大伙一起唠嗑时,一位村民说,想想咱村真可笑,这么多年来咱们村的干部还不如知青李大姐为村里做的事情多。一句话猛地提醒了王成玉,是啊,李大姐人好又能干,40年来一直默默帮助大家,简直就是村民的父母官,她现在退休了,何不请她来做我们的村支书?想法一出,大伙都拍手叫好。
  王成玉给李淑芬打了个电话,想探探李淑芬的口气。
  “回乡当支书?”李淑芬拿着电话愣住了,旭日村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问题,自己有能力解决吗?
  王成玉急了:“就是因为村里有这么多问题,才需要李大姐你来帮忙,村里做梦都盼着有你这样的好村官!”李淑芬有些心软了,这么多年来,她对旭日村的感情越来越深。李淑芬决定跟家人商量商量。儿子不解地问:“妈,城里的生活要啥有啥,干嘛跑到乡下去当个村官?”
  这边王成玉看李大姐没答应,晚上召集大伙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为了表示诚意,咱们集体摁手印,然后到哈尔滨去请李大姐,李大姐心善,她见我们这么多人去请她,一定不好意思推辞。”“这个主意不错!”村民张全生说,“李秀才,你现在就来写。”两个小时后,请求书写成了,王成玉第一个在上面摁了手印,接着是王喜亮、张全生……三天后,当村里第451户也是最后一户村民摁完手印,原来只有两页纸的请求书已经增加到9页。
  2008年1月3日上午,正在家中做家务的李淑芬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外面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李大姐,乡亲们来请你了。”王成玉站在门口,傻笑着,“我们不进屋了,我们来了50个人,进屋也坐不下。”王成玉说着从包里抖出一叠东西,上面摁着密密麻麻的手印,“这是我们旭日村2180位村民的请求书,就等着你回话了。”李淑芬接过请求书,几张纸都皱巴巴的,不知在多少乡亲们手上传过,李淑芬转过身,想抑制自己的情绪。王成玉见她不说话,以为她还是不同意,就恳求说:“李大姐,回村吧,乡亲们现在需要你!”“李大姐,旭日村需要你来帮一帮!”旁边的村民也跟着请求。李淑芬转过身,看着一张张朴素而又亲切的脸,眼泪夺眶而出。看李大姐还是不说话,王成玉急了:“李大姐,我代表旭日村2180位乡亲给你鞠躬了!”李淑芬哽咽道:“好,我回,咱们一起回!”
  当晚7点多钟,李淑芬和50多位乡亲坐着大客车回到了旭日村。旭日村像过年一样热闹,土路上站满了朝村外张望的村民,村口两条大树上挂着红色条辐,上书“欢迎李淑芬回家”7个醒目的大字。
  李淑芬刚走下车,村民顿时涌上前,欢呼一片,鞭炮不断,灰蒙蒙的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红地毯。60岁的李淑芬走在这条“红毯”上,心里是那样的温暖和踏实……
  
  在土地上种植阳光:
  花甲女支书情满“第二故乡”
  
  李淑芬虽不是旭日村的居民,但在旭日村全体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冲河镇党委破格任命李淑芬为旭日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不久的一天,李淑芬偶然看到村民陈善喜拉着一车子蘑菇和木耳过九河桥。雨后的九河桥坑坑洼洼,车子陷在泥里半天不动。李淑芬看着揪心,现在是修桥建路的时候了。
  修桥,村里的人已经喊了好多年,但一直没钱,也就一直没修成。李淑芬决定自己拿出4万块钱,争取镇里支持2万元,剩下的钱由村民平摊,就是挨家挨户磕头,也要把这钱磕过来。
  2008年5月,桥拱架起来了,眼看九河桥就要成形了,村民露出了喜色。李淑芬像建自己房子一样来建九河桥,每一根钢筋,每一包水泥,她都要亲自跑到镇上去买,为的是跟商家多砍点价,降低建设成本。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想着刚施工的水泥管道可能会塌陷,李淑芬拿着手电筒和雨布在工地上守了一夜。凌晨,水泥管道果然出现了裂口,李淑芬站在河里,用瘦弱的肩膀硬扛住管道。早起的村民张全生发现了站在水里的李支书,他扯着嗓子将尚在睡梦中的村民喊醒,老少爷们争先恐后跳进水里将李淑芬替下。
  李淑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张全生,李书记高烧40摄氏度。在场的村民们都哭了。在李淑芬住院的那几天,旭日村的男女劳力一起去了九河桥工地,他们希望,李支书出院后能看到一座已经修好的桥。
  桥修好了,路不铺好东西还是运不出去。李淑芬一边向镇政府申请拨款,一边发动男劳力去挖沙石。这次村民们没人观望了。大家都一清早就起床,拿着铁锹拉着板车就出发了。7月,崭新的沙石路铺好了,全村人聚在一起,孩子们撒了欢似的在上面疯跑。
  2008年11月,旭日村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喜事。五常市的一家食品公司找到李淑芬,说想跟旭日村合作共同开发绿色农产品。旭日村虽然经济落后,但农作物资源丰富,由于环境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破坏,为庄稼和蔬菜的生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旭日村的稻子实,玉米满,蘑菇大又鲜,现在城市里开始流行吃杂粮、吃绿色产品,他们看上了“旭日牌”农产品。现在路修好了,村民负责种植,公司负责进村高价收购农产品。消息一出,全村沸腾,这下大伙有钱赚了。
  虽然种菜能赚钱了,但这些活光女同志就能干完,让多余的男劳力在家耗着多可惜啊!李淑芬找到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他们的介绍下,与韩国一家公司接上了头,这家公司在韩国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旭日村的农民个个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正好派上用场。一个月后,60多位村民办理了韩国护照,当上了国际打工仔。
  有了钱,村民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有人跟李支书唠嗑,要是能建个影院啊广场啊什么的,大家伙儿没事儿到那儿乐一乐,那该多好啊!李淑芬觉得是个好主意。2009年8月,旭日村文化广场开工建设,上级给旭日村拨了10万块钱。2009年10月1日,文化广场竣工,乡亲们在广场上敲起锣,打起鼓,扭起了秧歌。
  现在,如果有谁说起九河桥,村民就会纠正他,那叫“支书桥”。想起当初出动50多位村民将李淑芬“抢”回村里当支书的那一幕,王成玉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有他当初的“冒失”,哪有旭日村的今天?

相关热词搜索:一座 父老 知青 一个知青和一座村庄:两千父老请她回村当支书 一个好人和一座村庄 一个知青的回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