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人生缩影】常委工农兵大学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名字叫工农兵学员。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持续七年的工农兵学员招生成为历史。而1976年的那一届,也就成为了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本文记述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7611班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与骄傲,也背负着因形势变迁带来的种种心理包袱。无论如何,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终结者与先行者之一。
推荐上大学
1966年,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大学的殿堂砸得七零八落。经历了造反、武斗、清查“五?一六”、以及军宣队、工宣队进驻的热闹场面,全中国所有的大专院校沉寂得几乎被人遗忘了。
1970年初,全中国的新闻媒体上开始回顾起毛主席1968年7月21日的指示, “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学生条件为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于是,“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这一年,全国首批招收工农兵学员4万余人。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神圣使命的工农兵学员,成了时代的宠儿。
1976年,在农场工作的林锡琦,先是被班排推荐,然后是连队推荐,最后参加了农场组织的相对严格的考试。终于在这年冬天,林锡琦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来自五湖四海
1977年2月25日晚,复旦大学四号楼灯火通明,那个后来被称为中文系7611班的76级文学评论专业,55个同学到齐了。
55个同学,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有插队多年的老知青,有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有高干子弟,有工厂的技术骨干,有部队的宣传干事,有真正落实推荐精神、经过相对严格入学考试进来的,也有组织指派进来的,开后门进来的。
和往届工农兵学员一样,他们的政治面貌较好:全班55人,党员就占24人,团员有26人;文化程度则参差不齐:高中毕业生27人,初中毕业生28人;年龄上也有较大差别:最小的20岁,最大的27岁。
比往届工农兵学员幸运的是,他们在长期的知识饥渴之后,赶上了一个好的学习机会,成了那特殊的年代里的幸运儿,开启了“文革”之后大学的读书风气,虽然在其后的日子里,这种光荣一再被77级的光芒掩盖,被厚重的历史烟尘遮蔽。
“用麻袋装知识”
虽然还是工农兵学员,7611班已基本没有了学工学农,没有了“批林批孔”,没有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没有了“三大革命做课堂”。
中文系比较系统的课程一一开出来了: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作家作品、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好多老师也出来上课了。
“我到复旦来,就是要用麻袋来装知识的。”7611班的同学人人都憋着一股劲,争分夺秒,誓把被“四人帮”破坏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后来的77级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晨六点不到,就有人起床去读外语;晚上熄灯以后,还有人在厕所里看书。夏天,教室里没有风扇,为了防蚊子,人人穿着很厚的裤子,汗流浃背了还在埋头苦读。
来自77级的冲击
1977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个消息传到7611班,顿时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一年8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宣布: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胜利结束。这一年,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
这消息立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一夜之间,7611班的同学如梦一样被惊醒了:原来他们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了。压力随之而来。班上有人想退学参加高考,用实力来证明自己;有人疑虑重重:我们是不是要作废了?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知青们倒是清醒地意识到: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借助上大学的机会,把该学的学到手。
转眼就是1978年2月27日,77级入学了。又是敲锣打鼓,复旦大学迎来了新同学。囊括了老三届至新三届,集十年动乱期间的人才于一炉的77级,很快成为时代的宠儿。一入学,他们的教学大纲就变了,76级没有开过的文艺理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系统地开出来了……种种的变化让7611班的同学感到有些底气不足,有些自卑,又有些愤愤不平,他们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了。
感受文化之光
1978年,历经劫难的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不同价值观念引起的思想在激荡。7611班的同学在令人振奋的时代里,吸收着思想解放带来的精神营养。
这时的大学校园,文化讨论开始活跃。讲座多了起来,导演、演员、作家纷纷来到学校。校园活动更丰富了。演讲协会每周都有活动,时髦的吉他协会也在招兵买马。
很多小说都解禁了。姚国雄是班上的借书员,每次去图书馆都借回二三十本书,再分借给同学。电影也放开了,很多被打成毒草的片子恢复放映,四号楼的二楼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有好节目时,大家把板凳搬到走廊里看,有时凳子上都站满了人。
校园里辩论的气氛很浓,有时一顿午饭足足可以吃上个把小时,饭凉了,菜冷了,吃饭的人仍在争论不休。
毕业在1980年
1979年的冬天到了,7611班即将走完充实而努力的三年。三年前入学时,他们意气风发,他们承担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与骄傲,却没有料到这一份光荣与骄傲,有一天因为风云变幻变成自卑和包袱。这种情绪在毕业之际,则引发了一场签名运动。
自从77级同学进校以后,部分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是有点抬不起头,二是有点不服气。难道工农兵学员真是处理品?我们这些人能不能晚毕业一年或半年,把学得不好的课程再学习一下呢?
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班上的几个同学决定给教育部长蒋南翔写信,给邓小平写信,反映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希望多读一年的心声。他们写好信,挨个宿舍找人签名。30年后,一位同学还记得那封信的片段:我们是工农兵学员的最后一班船,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最早一班车,我们上学,一直认真读书,有些事情是时代的因素……
那是一个个性被淹没的时代,又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头,似乎国家要处理的问题太多了,来不及处理一届大学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写信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11月底,考试结束了,全班同学被召集到一个会议室里,指导员杨竟人宣布了每个人的分配去向。在那个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特点的分配方案中,全班同学一部分属于“社来社去”,入学前从单位选派出来的,要回原单位;一部分是为文化部代培的,要到文化部;其余同学则要根据各省要人情况进行分配。
先行者和终结者
也许诚如当年一位同学所言,这一代人本来可以发展得更好。他们先是在十年浩劫中错过了最好的读书机会,又在拨乱反正之后错过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虽然和“批林批孔”时代的工农兵学员不同,他们在校时经过了较为正规的学习,毕业后却被一视同仁,背上了历史造成的不大不小的包袱。
他们做出的成绩很少被提及,他们存在的意义总是被忽略,他们的“大普”学历一再被放大,他们曾经被有意无意地和“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张铁生式人物画上等号。
然而,“唯文凭论”和“唯血统论”,注定要被时代的潮流涤荡,“工农兵学员”的心理阴影也终归要烟消云散,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
□相关链接
我们今天熟悉的“工农兵大学生”
李银河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插队内蒙兵团,后转插于山西沁县。1974年根据各方面综合表现,李银河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山西大学历史系读书。毕业后,分配进《光明日报》社。1980年,在偶然接触霍尔斯曼和社会学之后,发现兴趣所在,先后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和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成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贾平凹
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1972年,初恋情人将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他,贾平凹得以从水利工地被推荐进西北大学中文系,成为工农兵学员。“如果没有那次机会,我可能现在还是农民。”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省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等职。他的每部作品都会掀起一股浪潮,从最初的《废都》到《高老庄》,再到《病相报告》,都是火热至极。
梁晓声
梁晓声,著名“知青作家”。祖籍山东省荣城县。初中毕业后,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被推荐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工农兵学员。并据此写出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1977年毕业之后,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任编辑。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自1984年以来,其名字一直被收在美、英、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敬一丹
1955年生于哈尔滨,初中毕业后在小兴安岭度过了5年的知青生活,1976年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成为末代工农兵学员,原本喜欢法律的她阴差阳错地读了播音专业。毕业后,任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后回母校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连续获得3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玉玺
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初一时赶上“文革”,在黑河地区的长水河农场下乡5年。1973年,作为知青生产连队连长的孙玉玺成了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1978年毕业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继续学习国际关系。1979年学成归来进入外交部。先后在中国驻法国、韩国等大使馆担任重要职务,后于1998年任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在2002年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期间,出版有关阿富汗战后情况――《山国采风》一书。从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驻印度大使至今。
张铁生
1973年,因为一封写给“尊敬的领导”的信,张铁生成了“文革”时期家喻户晓的“白卷英雄”,也因此赢得了“四人帮”的青睐,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75年8月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3月23日,法院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41岁的张铁生刑满获释,1995年跟合伙人成立公司,目前净资产过亿元、拥有17家子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工农兵 缩影 中国 中国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人生缩影 工农兵大学是哪一年 工农兵上大学那几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