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在北京的青春岁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10年电影,14年小说,随着今年暑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部的上映,有太多人要和这一段五味杂陈的青春说再见了。小时候我常常感到遗憾,如果我生长的城市是伦敦而不是北京,那我是不是一下子就离这套书、这部电影和这段梦近了很多呢?不列颠的书迷毕竟从来都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厚待遇,“哈利?波特”的妈妈、J?K?罗琳女士在新书的发布季总要出入英国各大城市的书店、粉丝俱乐部,亲自为男女老少们念一段精彩的节选。这种美好的经历,中国书迷如果没有追到当地的实力,是不可能身临其境去体会的。然而,在哈利?波特的传奇走向终章的时候,我回顾过去,忽然觉得即使是在亚欧大陆的这一端,我也感受到了足够多的来自魔法世界的欢乐与神秘,有些经历,甚至更独一无二、更美好。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活魔法的电波
作为一个80末,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小学高年级时第一次接触到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小说。刚上初中时,小说已经写到第四部,而电影还只有一部。书中描写的许多异彩纷呈的场景,对我们而言还停留在纸上,每个人物登场时是怎样说话的,对周围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全都是想象。
这个时候,一档神奇的节目出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播音员李慧敏老师,开始长篇连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除了幼年记忆里已经模糊的“小喇叭”,我后来再没有过坚持收听广播节目的习惯,“从广播听小说”,就更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了。然而,这部哈利?波特的“评书”,我竟然真的从头跟到尾。能实现这一点,真要归功于我可爱的老妈,因为小说是在中午播出,在我全天上学、中午吃过饭就要在教室自习的日子里,她用一台老录音机和一盘旧磁带,每天录下完整的节目,一秒不差。每次下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放着录音机的缝纫机前,坐下,按三角键,因为妈妈已经把录好的磁带倒回最开始了。而我,就借着这神奇的电波,重温着已经熟读过的小说情节,开始无限遐想……
现在,爱好者们把这套节目完整的音频都上传到了网上,想听的话只要一下载,随身携带,再不会受什么限制了,也不用害怕老妈中午有事儿不能回家录音了。对于我们来说,要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才播完的故事、要一点一滴小心积攒起来的声音,而今只要鼠标轻点,就一下子省去了那几百个小时的等待。一个时代的便利,却在不知不觉中抹去了另一个时代的美好,不知道从来没有从广播中收听过小说的人,在用随身听收听系列小说时,能否感受到我们过去的欣喜和紧张呢?
中国优秀的配音员和广播员千千万万,然而6部小说听下来,李慧敏老师的演播的确是无可替代的,很难有人更合适。她的声音并不是那种音色华丽、过耳不忘的类型,但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她那极为平和、亲切的声音,却能亦正亦邪、在细微处变化多端,无比生动地演绎小说中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有着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物。拿主人公哈利的声音来说,前两部故事发生时哈利的年纪处于变声期的前期,李慧敏所演绎的声音也比较偏向童声。但她并没有刻意营造稚嫩的效果,而是在单纯、平和中表现出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沙哑,非常契合一个独自长大、缺少关爱、敏感又有些倔强的小男孩的个性。随着哈利的长大,她的声音才逐渐转向一个比同龄人成熟、但又有点叛逆的少年的状态。又比如,小说中的很多对话发生在哈利、罗恩、赫敏这三人组之间,你来我往,到言语密集处,罗琳往往不一一写出说话人是谁,神情、动作描写亦一概省略。读起来倒不复杂,但要一个人讲出来,给人讲明白已属不易,还要绘声绘色,更是难上加难。而在李老师的演播中,这都不是问题。她不完全是靠音色的变化,更多地是靠感觉的交替,来区分不同的角色。三个人互相打岔,幽默中不时有点刻薄的台词,在她的表现下,洋溢出深深的友谊,而这正是原著作者力透纸背的功夫。听李老师的广播,就能感觉到,这本书她不仅认真地读了,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她对角色的喜爱,不亚于我们这个年纪的所谓“资深哈迷”们。
西单图书大厦,心甘情愿的等待
《哈利?波特》小说里写到过一间“丽痕书店”,是魔法界新书发布的日子,故事前期的不少情节都以此为舞台展开。譬如,书里的骗子“名作家”吉德罗?洛哈特教授一旦现身丽痕书店发布新书,迷恋他的各个年龄层的女巫们立刻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为了抢到个签名,把英国淑女的好名声都丢到一边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哈利?波特》每部新作品问世,亦能在书店掀起这样的轰动效应。只不过北京的哈迷们往往会选择更理智、更习惯的方式和新书见面――排队。
等车、上车、打饭、看病……如果要在这辈子已经有的全部排队经历里找出一次心甘情愿的,那么马上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在哈利?波特新一部小说中文版的发售日,在西单图书大厦门前满怀憧憬的守望了。
今天回想起来,昔日那条在我而言庄重神圣的队伍是非常有喜感的。和任何哈迷聚集的地带一样,在书店门口排队的人里当然不乏穿着斗篷、带着兜帽的角色扮演爱好者。他们夸张而深情的造型不仅让路人侧目,连队伍里的其他哈迷,也能感受到强大的气场带来的压力,禁不住稍稍与他们隔开一段距离。为了缓解大家在漫长等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疲倦、无聊之情,出版社和书店每次在新书开卖的仪式上,都会设计一些现场活动,比如请长相酷似哈利?波特的魔术师(现在想想,才明白是刻意打扮成那样的)站在书店门口表演一些非常基础的魔术。要问他的表演有多穿越?请想象一下一个完全遵从中世纪巫师风格打扮的演员,从黑袍子下面接连掏出金鱼缸和传统中式蜡烛的样子。
虽然第5部后,英语原著的发行基本上也实现了全球同步,但受读者群体年龄层的影响,远没有中文翻译版的场面火爆。为了在第一时间读到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小说,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爱农、马爱新老师的翻译,平时上学起早愁得要死的孩子们,在周末的大清早,可以凌晨就起床,伴着秋末冬初凛冽的寒风,朝圣一般向图书大厦跋涉而去。还有些哈迷,似乎是为了第一天买正版书可以排到的限量纪念品去的,譬如印着书中各学院标志的铅笔袋,和小说内容有关的战棋游戏,甚至只是外面买不到的一个小本子、一枚书签。即使是出版社正规赠送,这些纪念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有的小模型精美得令人爱不释手,有些纪念卡片的印刷水平却比地摊山寨货还差――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会一道成为哈迷们随小说一起珍藏多年的宝贝。
常常看到前面买到了书的读者,在穿越队伍想要离开时,被还没排到的哈迷叫住,询问故事情节;也常常看到人们买到书之后边走边看,拿到公车上,地铁上,甚至根本就不走了,一屁股坐在图书大厦门前的地上翻开来,像个玩到得意忘形的孩子。那些心甘情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因为我们不分年龄,都返老还童,收获了这样纯粹的快乐。
影城内外,邂逅哈利的梦中情人
用“十年一梦”来形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再合适不过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愈发重要,影迷们或是欣喜或是不爽地看到,影片里渐渐被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甚至有一些是原著里根本没有的。譬如六七部出现在霍格沃茨城堡里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中西合璧到了过分而不切实际的程度。红灯笼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的魔法古堡里呢?毕竟J?K?罗琳没有这样写,导演对中国观众的讨好,有点像是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了。
不过也有一些中国元素不出意料地很受欢迎,譬如哈利的初恋女友秋?张。
2005年,系列电影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全球同步上映,哈利初恋秋?张在这一部出现,因而备受瞩目。聪明的制片方没法把其他大牌请到中国来,便邀请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来一趟“寻根之旅”,参与了北京几家大影城的首映典礼宣传活动。平心而论,梁凯蒂的外貌并不符合东方的传统审美,很多人感觉她相对于原著中清新脱俗的描述,略嫌平庸了。但是凯蒂的演技至少与剧中其他几位小演员不分伯仲,这也就够了。更何况她还是系列电影的演员中唯一专程为宣传来到北京的,就更增添了中国影迷对她的印象分。
罗琳阿姨在书里其实从未明确描述过这个美丽女孩的华裔血统,只是将她描述成拥有亚裔外表的女生。但是她为秋?张选择的这个清新又独特的名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加上后来罗琳力挺华纳公司从英国的华裔女孩中寻找这个角色的人选,中国的哈迷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其他亚洲国家,还有哪个以如此美丽的形象出现在小说和电影中?最终,华裔女孩梁凯蒂脱颖而出,在哈四到哈七共计5部影片中都有出场,有时戏份还很重。梁凯蒂在片中最惊艳的亮相是在舞会上,因此,她在北京的电影院里也和热情的影迷共舞了一曲华尔兹――不过,是和女影迷。亮相于公众之前,她已经在北京秘密地逛了好几天,爬长城、游故宫、品尝传统小吃,时间似乎很充裕。然而,见面会办得有如蜻蜓点水,梁凯蒂在一个地方逗留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惜字如金、句句推敲,俨然一副国际巨星范儿。这个直到电影播出还不会讲几句汉语的女孩,另一方面却告诉媒体,她最喜欢周星驰。
虽然在北京的电影院邂逅哈利的梦中情人是件很有意思的创举,时间却从未停止慢慢改变我们的进程。过度透支的名气没有帮梁凯蒂走得更远,2011年夏天,戴上全新的3D眼镜,哈七下的电影仍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该长大的都已经长大,会放下书本的都放下了书本,电影中绝大多数出现多年的角色都令大家感动不已。唯有梁凯蒂和她的角色,已经从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退居打酱油的暗淡二三线。想到这位演员却是唯一来华的HP电影主创,我们又怎么会不感慨呢?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哈利 波特 北京 “哈利 波特”在北京的青春岁月 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北京 北京哈利波特主题公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