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老街的风光史]前门老街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默想旧日的前门大街,足以引起许多“老前门”们的共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间间店铺,叠印着他们陈年的足迹;声声吆喝,时常进入他们的梦境…… 前门大街形成于元、明,到清乾隆时已是“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不休”。民国后,历经战乱、几度萧条。解放后,百业俱兴,与天安门相邻的前门大街与王府井、西单并誉为北京的三条金街。上世纪60年代的前门大街处于鼎盛期,说起来色彩斑斓、五味杂陈,好比折射北京民生、民情的万花筒。
一
正阳门东南是“大北”照相馆,开业于1922年,是北京最老的照相馆。“大北”创业人赵雁臣的经营之道是重照片质量,投顾客所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特火,“大北”收买了一批旧戏装,让顾客免费扮成青衣、老生、小生、花脸留影,后来又增加了结婚照,广受百姓欢迎。60年代,老百姓赶上订婚、结婚、孩子满月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家庭大事件,才进“大北”的门。70年代,孩子上山下乡;80年代上大学都是上照相馆记录人生的重要事件。如果是集体照,人们大多喜欢在照片一角印上一句特别具有时代色彩,读起来又特别提气的话。我翻阅曾经在“大北”照的三张集体照,上面的文字竟都是“继续革命永向前!”“大北”下得胡同也上得厅堂,国家许多领导人的标准照也出自“大北”。那时候,不讲究肖像权,无论领袖、平民,进得“大北”橱窗都是一种荣耀。
二
前门西河沿口南,是1775年开业、卖烧羊肉的“月盛斋”。那里的老汤历经200年传续,鲜香无比、老少成宜。关于“月盛斋”,有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口口相传的歌谣,有大雅亦有大俗。雅的有:“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俗的有:“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前门大街的孩子都是唱着它长大的。唱归唱,真正大块朵颐“月盛斋”烧羊肉偶一为之,倒是“月盛斋”的百年老汤滋养了前门一带的老百姓。记得上世纪70年代,每天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前门附近的许多人家便遣孩子盆盆碗碗排队买那冒着热气的羊肉汤。大概是煮了一天的“干货”捞出来,老汤得以出锅外卖。那汤黑乎乎如墨似漆,又“挂锅”、又“拉黏儿”,几分钱买一碗,孩子们端在手里一路疾走,忍不住伸出舌头去舔,时常就会有好事的路人叹喊“好汤!”脸皮薄的孩子往往红了脸,一溜烟跑走。肉汤端回家可拌干粮,可下面,吃得全家脸上泛光,实在是经济实惠、老少成宜。文革时,“月盛斋”改为“京味香”,香则香矣,却没了文化味儿。
三
闻名全国的“大栅栏”位于前门大街的中段,上世纪60年代的大栅栏繁华至极,无论晴雨,永远是密密匝匝、摩肩接踵。多年后,听一位篆刻大师讲课时冒出一句:“天安门疏可走马,大栅栏密不透风。”如此地道的“京喻”,莫非是前门大街的子民?下课后上前一问,老先生果然祖居前门外粮食店街。要问逛大栅栏为什么那么多人?那时候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成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说来说去,都没离开前门大街那块风水宝地。漫长的计划经济下,市场价格高度统一,老百姓的经济状况相差无几,更没有什么类似“赛特”一类的贵族商场。同样的商品,老字号里质优品种全,所以,人们买根酱萝卜也要去六必居排队。这种“穷讲究”下,老字号扎堆的大栅栏不兴旺也难。
四
1937年开业的“盛锡福”帽店宣传有方,很多人知道“盛锡福”缘于这里曾经做过的七顶帽子: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一顶将校呢圆顶帽,曾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过一顶金丝草帽,曾为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做过一顶水獭皮帽,曾为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曾为朝鲜金日成首相做过一顶海龙皮帽,曾为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于是乎,“盛锡福”扬名千里,算是一种政治经济效应吧。以上帽子好是好,但老百姓们无缘一见。“盛锡福”非常懂得实物广告的妙用。上世纪60年代,“盛锡福”的小小橱窗里常年摆放着一顶标价大概500元的“海龙帽”。那年头儿,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在琉璃厂几百元亦可得。500元的震撼力实在了得,那帽子上挺立的海龙毛根根放出晕眼的豪光,连同大栅栏同仁堂一对价值千元的鹿茸被百姓们看作前门大街的两件“震街”之宝。数不清的北京人在此橱窗前驻足良久、咋舌惊叹。“盛锡福”的大名也随之深入人心。
五
大栅栏对面有家兼卖糕点的水果店,60年代日子窘迫,许多水果久卖不掉,蔫得起褶、烂得穿孔,店家遂削掉烂处贱卖。因其经济实惠,总是一抢而光。那时候,北京夏日里西瓜大多是切成牙儿卖的,一角一牙儿,水果店专设一收容瓜皮的铁皮箱子,上留一宽一窄两个缝儿,宽的扔瓜皮、窄的吐瓜子儿。但总有许多孩子拿着脸盆、土簸箕你争我抢插你嘴下,焦急地等待吐出来的瓜子儿,那瓜子儿晒干后卖给糕点厂做果料,补贴家用。一入冬,前门大街到处都响起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大串1角、小串5分。个别狡黠的商者用盛糕点的木制方盒分装两种规格的葫芦,只吆喝5分一串。客人远远走来,目力先及的必是摆在醒目位置的胖大葫芦,以为便宜,待走到近前,掏出5分钱点指欲买,才看见木盒一隅潜伏着的才是价值5分的娇小葫芦。北京人极好面子,怕人说小气,大多违心就范,再添5分钱买了大的。这其中就蕴藏着原始的商业心理学。
六
水果店南侧的“正明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那里的满汉糕点非常有名,其萨其马、芙蓉糕之类无须赘言,倒是一毛钱一个的“甜圆面包”让许多同龄人记忆深刻。某年春游我曾带去一个,下嘴时,曾经强烈聚拢了许多小伙伴贪婪的眼球。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只有持“点心票”才能在那里定量购买不多的一点糕点。后来,干脆推出了一种“粗粮细作糕点”,那用玉米面做的蛋糕有形无味,掰开即散,粗粗拉拉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口感。尽管如此,仍会一抢而光。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人们难享口腹之福,吃“点心”算是一种奢求。
七
在前门大街附近居民的眼中,大栅栏对过的“全聚德”似乎总是给外国人开“专场”。头天见到外国友人来访的照片,第二天兴许就能在“全聚德”的食客中对上号。附近几条胡同的孩子们吃过晚饭,总有人大呼一声:“噢!上全聚德看大鼻子去喽!” 众人便山呼尾随而去。全聚德前豪车拥簇,亮闪闪转门开处,隐隐透出里面七彩的杯盘灯盏,勾起孩子们的万丈饕餮豪情。北京烤鸭越发成为可遇而不得的虚幻美食。如今,北京烤鸭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的盘中物,外地人也可以随便买个“保鲜装”拿回千里之外老家用微波炉热了吃,真是烤鸭依旧、换了人间。
八
上海迁京“老正兴”饭馆的厨房只有一块玻璃与大街相隔。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终日雾气蒸腾的“小笼蒸肉”。铁锅滚水,上铺一块铁片,片上有数个孔洞,每一洞上叠摞着十几屉巴掌大的蒸笼,糯米蒸肉的香气透窗而出,引得不少嗜食者在那玻璃窗前久站。那个布衣素食的年代,那喷喷香的小笼蒸肉曾是好多北京人心中的“满汉全席”。
九
前门大街中部的施家胡同对过,有一家“前门小医院”,那是前门一带老百姓的“健身小棉袄儿”,与今天动辄数百元的医疗支出相比,可说是经济实惠。人吃五谷,焉能无病?我家哥仨从小到大,逢伤风感冒就在这里看,几角钱就保痊愈。有一不知姓名的老大夫总是笑容可掬地边开方,边絮絮念出他著名的“六字医嘱”――“多喝水、多撒尿”。久而久之,我们略小有不适,父母总是让我们先以“多喝水、多撒尿”御之,屡试屡爽。
十
小医院旁有一家报刊商店,那里有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小朋友》。出刊前好几天,我就一趟趟跑到那儿看,上架了,狂喜难抑,撒丫子回家讨钱。某次让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了几个滚,翻身起来接茬猛跑。那时不多的几本儿童刊物曾经托起了一代人的梦想。
十一
大北照相馆东北,曾有一个空场,当年曾一度成为交换毛主席像章的“黑市”。星期天,那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将各类主席像章一排排别在卡其布或大红平绒上,抖动着发出叮当声响,去寻找交易对象。多是以物易物,很少动钱。他们一般用“小头儿”(早期的小型主席像章)作为一般等价物去换“大头(较大的一种像章)”以及“全国一片红”“为人民服务”等像章,三换一、十换一、百换一,不一而足。不雅的称谓,混乱的自由市场,构成了对伟人的大不敬,于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查抄。突然间,带着红袖标的人就会从天而降,劈头夺下像章,鉴定了交易者的出身后(倘若出身不好,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架着胳膊就地游斗。顿时,空场上一片喊叫、追逐,爆土扬场、哭地喊天。但被查抄后的黑市几个小时后依然如故,实在令管理者头疼不已。那个年代尚且如此,彻底杜绝一切原始的商品交换看来决非易事。
十二
珠市口是前门大街的南终点,也是交通枢纽。东北角有一个装在电线杆子上、像碉斗一样的警察岗楼,岗楼上的警察叔叔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经常有拾金不昧的孩子爬上去交公,也借机居高望远一把。那时,前门大街上布满有轨电车(当当车)的轨道,时不常会有顺行的自行车车轮不小心入了槽,卡在轨道中,连车带人重重摔倒。总有戴大檐帽、白色套袖的交通警察随时赶到帮助,他们甚至随身带着红药水,警民情深,可见一斑。那时候,长大当一名交通民警,是许多少年的远大志向。
前门大街一带的胡同纵贯连横、密密匝匝。胡同里窄巴窝风,夏日傍晚,男女老少们像得了口令似的全部出门纳凉,三五成群,沿前门大街两侧向天安门广场进发。一壶、一杯、一板凳、一蒲扇,在微风爽面的广场上坐定闲侃,孩子们则“滑轮”“掏裆”地学骑自行车。“暑热无君子”,赤臂大裤头儿的洒脱者随处可见,一年年、一代代,可谓京都一景。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众多时尚商区在北京的崛起,前门大街过去的繁荣成为历史,许多商场只顾租赁柜台弄得特色全无,个别柜台成了价廉质劣品的集散处,前门大街渐渐地成为一条落寞金街。眼下,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改造后的前门大街会是什么样子?许多见识过前门大街鼎盛气象的老北京们心生疑窦:千万别把个犄角旮旯沾满历史余晖的去处整“串了味儿”,变成有形而无韵的建筑仿品。要整前门大街的形,必通前门大街的神。要说那神,也许只有这些“老前门”才能说得清楚。
编辑/李小灵
相关热词搜索:前门 老街 风光 前门老街的风光史 前门老街 前门老街大栅栏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