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笨拙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国藩天资并不出色,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更是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读书做事的反应速度都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这并不完全是谦词,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极为“精明”的人。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他一生出将人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他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许多小动作,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最后,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确实高于李数倍。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曾国藩身上的“笨拙”与“精明”并不矛盾,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种人生哲学得自他独特的人生经验。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知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下笨功。曾国藩回忆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笨父亲教笨儿子,真是够难为他们的。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使他养成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9年,但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时曾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曾国藩全集?日记》)。
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的成功秘诀。
曾国藩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之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他甚至讨厌那些善说话的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他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从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总是花极大的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一生接人待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别人以巧以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他的想法是:“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正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吗?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我们大部分今人也并不比他更笨。他只是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智慧愈苦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因为“笨拙”,曾国藩是平实的、谦虚的,他“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他十分瞧不起那些随便评讥古人的轻薄之人。他这样对儿子曾纪泽说:“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惟仲尼乃可等百世之王,惟学问远过于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但同时,又是因为“笨拙”,凡事亲身实践,使他有资本放言高论,直率地批评古人。
曾国藩凡事总愿意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做事讲究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特别强调要“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通过大量的实践,他发现迷信古书的结果常常是错误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君子之作事,既征诸古籍,诹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致冒昧从事耳。”
相关热词搜索:笨拙 精明 曾国藩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曾国藩笨拙 曾国藩的笨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