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亿万富婆|亿万富婆毛小凤是谁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因家中贫困15岁才上小学,21岁出嫁后种地看孩子   1943年6月7日,张书英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村。张书英是家中独女,父亲认为女孩子上学没什么用,所以从懂事起,张书英就开始帮父母干农活。12岁,她就跟着大人一起挖水渠挣工分。
  张书英十分渴望读书,农闲时常跑去学校,站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有时她被父亲抓到了,就会被打一顿。即便这样,只要有时间,张书英还是忍不住偷偷往学校跑。从小,她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跟大人一起挖水渠,总是不甘落于人后。为了多挣工分,她在工地上吃饭快、喝水快,为的是有更多时间去干活。1958年的一天,张书英在挖水渠的空当,因喝水喝得太急得了气胸,此后就干不了重活了。
  干不了重活,张书英又想起上学。她拿着医院开具的病历证明去找村领导,请求村领导跟校长说说情让她去上学。结果到了学校,学校因她已经15岁不愿接收。张书英非常难过,一个人坐在校门口哭。这时,教四年级的李松老师走到她面前,说:“你敢不敢直接上四年级?”张书英听到这句话,毫不犹豫地回答:“敢!”
  就这样,在李松老师的帮助下,张书英直接上了四年级。为了给张书英补上前3年的课程,李松老师每天放学后都会给张书英补课。没想到,勤奋好学的张书英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数学、语文成绩都拿了满分。之后的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并因此当上了班长和中队长。小学毕业时,她还被学校保送上初中。
  然而好梦难圆,憧憬读书的张书英终因家庭贫困被迫放弃了读初中,回家务农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1963年,21岁的张书英和邻村的一个木匠结了婚。原以为嫁了人苦日子会有所改变,谁知婆家人对她冷漠刻薄,饭做好了都不允许她上桌吃。张书英委曲求全,任劳任怨。
  结婚几年后,张书英生了两男一女。这3个孩子都是她自己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张书英白天下地干活,都是背上背着一个,手里领着两个。晚上孩子睡了,她还要纺线赚钱贴补家用。
  1986年,43岁的张书英做了婆婆。为了给儿子结婚,张书英欠下了3000多块钱的债。
  弹指一挥间,日子眨眼就过去了20年。这20年间的辛酸,让张书英饱尝人间冷暖。
  44岁举债5000元创办小型保温材料厂,凭着一股拧劲儿艰难创业
  1987年,就在张书英每天犯愁如何还债时,她的大哥了解到,北京石景山炼钢厂炼完钢的钢渣没人要,如果把这个东西利用起来应该会有市场。大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书英。时年44岁的张书英听后,觉得这是个创业的机会。她向人借了5000元,租下生产队的3间破猪圈,又雇了两个人,建起了一个小型保温材料厂,主要制作岩棉管。
  刚开始的半年时间,张书英总共才卖出600元的岩棉管。过年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连肉都没吃上。面对这种情况,家人都反对将厂子再维持下去,但张书英相信只要自己肯坚持,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后来,在前债未清的情况下,张书英又借了1.7万元投进厂子。
  1988年,张书英的保温材料厂迎来了转机。当时,北京第二纺织小区扩建,在她厂里买了价值2.5万元的岩棉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2.5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去结账前,张书英特意缝了一个大花布兜子要去装钱。谁知人家给了她一张支票。张书英不懂支票,说:“你给我一张纸我上哪花去,我不干,我要钱。”对方听后忍不住乐了。后来,对方让张书英用他们单位的电话给她二弟打电话确认,得知支票能当钱花,她才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第一笔大买卖做成后,张书英信心大增。上世纪80年代有私家车的人很少,找车拉货是件很困难的事,张书英决定用这笔钱买辆能拉货的汽车。除了手里这2.5万元,她又借了3000元,花了2.8万元买了一辆大汽车。车买回来之后,张书英坐在车上激动万分,她一直问儿子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买了汽车后,张书英越干胆儿越大,一个人去了北京市一家很大的建筑企业拉生意,并且要跟人家总经理直接对话。总经理看了看她,说:“你的产品什么样,我们得去看看才能决定。”结果,总经理来了一看厂房也就是个小窝棚,生气地说:“就你这个小作坊,乱哄哄的,你跟我们这么大的公司打交道,能保证质量吗?”说完,转身就开车走了。
  对方一走,张书英就气哭了。一般人到了这个份上就该知难而退了,可张书英的拧劲儿上来了,眼泪还没擦干,她就叫老伴开车拉她去砖瓦厂买砖。她对老伴说:“我要盖房子,等盖好了我还要去找他。”
  28天后,张书英把房子盖好了。一间接待室、一间会计室、一间办公室,还有库房,窗户都是铝合金的。办公室配了上档次的办公桌椅、台式电脑,还做了柜子,摆上了张书英之前得的奖状。
  厂房改建好后,张书英又去找了那个总经理。对方一见到张书英,就板起脸说:“你又来干什么,你那小作坊我们不能跟你合作。”张书英不卑不亢:“我不跟您签合同,就是想让您去看看我的小作坊变没变。”总经理觉得她很可笑,并没有答应她的请求。可张书英毫不气馁,第二天、第三天又去了,但对方始终没有答应她。到了第四天,总经理见到她转身就走了,张书英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忍不住哭了起来。那个总经理出去十几分钟就回来了,看到张书英还坐在自己办公室里哭,说:“真惹不起你这拧老太太,我答应跟你去一趟。”张书英一听,破涕为笑。
  总经理带了几个人到张书英新盖好的厂房一看,顿时吃了一惊。他又看了看厂里已经做好的岩棉管,觉得质量过关,当即就让下属拿出合同跟张书英签了7600米管子的订单,这批订单价值20多万元。
  或许就是凭着这股子拧劲儿,之后的很多年,张书英办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难事儿,她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10年打拼成为村里亿万富婆,年近六旬开始打造万亩有机果园
  10年创业让张书英成了村里的亿万富婆,到此,她的故事又有转折。2001年,张书英无意中发现北京平谷区峨嵋山上有个长寿村,由此掀开了她又一段精彩的10年。
  在这个长寿村里,85岁高龄的老人都算年龄小的,90岁、100岁的老人大有人在。而且,这个村里得脑血栓或心血管病的老人很少。张书英觉得纳闷,就取了这村里的水去化验。结果表明,这村里的水属于弱碱性水,经常喝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张书英想,这水既然这么好就应该加以利用,种些有机蔬果,既对健康有好处,又能保护水源,也符合现代人对于食物的高品质需求。于是,她就在这个村承包了一万多亩山地,种起了有机苹果。
  为了使苹果真正达到“有机”,张书英的苹果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只施她自制的营养液。她买了100个大缸,把桃子、苹果等水果切块,连同辣椒、麸子、豆浆、红糖等一同放进缸里,盖上盖进行发酵,一个月后,用这些发酵好的营养液做肥料。用这种肥料种出来的苹果,无论从口感还是外观都非常好,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就在张书英志得意满,觉得果园大有作为时,2003年,果园却接二连三地出事。原来,承包给张书英地的一些农民知道地价涨了,觉得自己吃了亏很不甘心,就想把张书英撵走,于是就不停地在果园制造麻烦。
  经历过艰难险阻的张书英不急不恼,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她按照当时每亩地的地价,给承包给她地的村民补上了差价;她承诺2006年以前果园成熟的苹果,村民有权自摘自卖,她分文不取;她还安排当地闲散农民到果园就业。这一系列举措,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支持、赞扬和感谢。近年来,张书英已带动当地数千名农民实现就业,并累计捐资近千万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005年,张书英走进了北大课堂,跟自己的儿女一起在北大进修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心愿。
  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创业至今,69岁的张书英大大小小总共获奖400多个。这些荣誉,包括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优秀三八红旗手”、全国“敬老孝老之星”,北京市“巾帼十杰”、北京市“农村女状元标兵”等。
  回顾20多年艰辛创业历程,张书英曾告诉采访她的央视记者,她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刘欢演唱的《再也不能这样活》。这首歌的歌词是:“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登登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这首歌,也是张书英的人生写照。她说,每当创业遇到困难,她就会想起这首歌。是这首歌,鼓励她走到现在。
  如今,事业辉煌的张书英开始注重回归家庭了。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忙于事业,对儿女的照顾欠缺很多,所以,想在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事情的时候多尽一些力,哪怕是让他们吃到一餐母亲亲手做的饭菜。
  很多人哀叹容颜易老,安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没有勇气做出任何改变。瞧瞧张书英大妈,我们怎能不志存高远,勇敢地去面对各种挑战!
  
  题头照片:2011年2月21日,张书英(右)参加央视《乡约》栏目的录制。

相关热词搜索:富婆 乡村 乡村里的亿万富婆 乡村富婆全文阅读 乡村情乱富婆免费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