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长寿之乡巴马的百岁老人们:巴马百岁源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这里的百岁老人是全世界最密集的。这些老人的家庭,一般都十分贫困,生活也十分简单。春节前夕,记者随深圳市福利基金会走访巴马,慰问这些百年人瑞。
  一天喝一斤多自酿酒的百岁老人
  卢金莲今年100岁,要到她家,必须爬上一座数百米高的山。山上尽是石头,看不到人家。而且,这里只有一条屯级公路通到山顶。太阳在山顶上照着,稀疏的树木立在褐色的石头中间,有些植物干脆就是从石头上长出来的。
  这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屯。卢金莲老人看上去特别精神,她的儿子卢正开说,母亲还能穿针引线。老人对着灯光,一下就把线穿了过去。她儿子特别骄傲。
  最神奇的是,老人特别喜欢喝酒,一天要喝一斤多。酒是家里自酿的,俗称“土茅台”。老人的孙子卢保辉说,有时奶奶去他家,见饭桌上没有酒,她就要说:“你们家怎么酒都没有?”所以奶奶到他家时,必定要备好酒的。
  卢正开说,母亲以前并不喝酒,这个习惯可能是20年前养成的。如今,他常年在老人的床头放着一个酒桶,有时老人起床后,也会拿起来倒一两口喝。中午、晚上吃饭,必然是要喝几口的,坐在家里看电视,她也会喝上几口。反正,酒,她是想喝就喝,甚至渴了当水喝。媳妇笑呵呵地说,母亲喜欢喝酒,但从来不醉。
  卢正开说,母亲一天吃两餐,玉米粥、米饭为主,干饭一餐可吃一碗。菜以自种的青菜,山上采的野菜为主,当然少不了火麻,火麻是油料。老人还能上山打柴,在家里做饭。不过多不允许她做了,她就缝补尼龙袋。
  家里的生活条件看起来不错,房子外墙贴了瓷砖,花花绿绿的。老人生了7个孩子,已是五代同堂。有意思的是,第四代是一个刚1岁的小男孩,是卢正开的孙子,而第五代却已经3岁,是老大的孙子的孙子。
  107岁的百色起义红军女宣传员
  按巴马县民政局提供的地址,107岁的陈小灵的家在县城的一条巷子里。从一扇铁门进去,里面坐着的是她二儿子罗定理和媳妇。老人已经不住在这里,2009年年底搬回了老家。
  谈起母亲,罗定理夸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母亲,见过她的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不是因为她年高,而是因为她的侠女气范。
  陈小灵老人现在住在一个山坳里,四周都是大山,十几户人家,山后长着一丛丛枫树,树叶已经红了。
  老人拄着棍子,听说我们是特地来看望她的,显得特别高兴,一步步从台阶上走了下来,拉着我们的手,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但是我太老了,一百多岁,长得不像话。”她声音十分洪亮。当我们把慰问金送到她手中时,她怎么都不肯接:“我是国家养的,我不需要你们的钱!”
  陈小灵属于红军失散人员,当年参加过百色起义。据她的儿子罗定理介绍,他的母亲从十几岁开始,就与两个哥哥跟着韦拔群一起闹革命。韦拔群是跟随邓小平的重要将领,1929年12月参与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陈小灵当时是韦拔群队伍里的宣传员,能说会唱,各种革命宣传纲领倒背如流。至今,她还能全文背出孙中山的《告全国同胞书》,唱一首首的革命歌曲。当年的一些情景,她仍然历历在目。
  陈小灵老人说,当时她就在韦拔群身边,有时还帮他背枪。队伍在山上没有饭吃,每次都派她先下山,经过她做宣传工作,村民们就会把饭送到山上去。
  队伍失散后,陈小灵回了老家,耕地为生。她生了6个孩子,如今跟63岁的小儿媳妇一家生活,房子是新砌的,水泥石头房。整个冬天,她基本上都守在火灶边。
  烽火岁月已经远去,但那份刚毅、那份豪气、那份侠义,依然在陈小灵老人身上长驻,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百岁篾匠一天能编两对箩筐
  卢卜良生于1911年。到他家里时,老人正坐在火灶前编织箩筐,看起来非常精神。他是一位篾匠,凭着这门手艺,100岁,他仍然能养活自己。
  卢卜良是孤儿,母亲在他8岁那年去世,父亲倒插门到外村去了,把他扔在叔父家。15岁那年,叔父帮他找了媳妇,就结婚了,这个跟了他80多年的老伴,在去年9月去世。
  老人的女儿卢美春说,父亲本来住在哥哥家,母亲去世后,就住到她这里来了。父母生了12个孩子,6男6女,还剩下1男3女,她排在第11位。她不知道母亲的死对父亲有多大打击,农村人,大多不会表达感情,事情都是埋在心里的。可能是想换一个环境,同时觉得女儿更孝顺、更细心,就住到她这里来了。老人依旧下地干活,上山打柴,能背着50斤重的东西下山。早些年,他可以背100斤。现在手脚比原来差多了,眼睛也不是太好,耳朵也有点聋,一日三餐,抽烟喝酒。烟都是旱烟,酒一般是晚上喝,一纸杯那么多,自酿的“土茅台”,进口不辣,醉了要躺3天。
  除了干农活,家里人忙的时候,卢卜良老人还做饭、喂猪。闲着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做篾工。竹子是他自己去地里砍来的,新鲜的金竹。老人把竹子砍回家后,就把竹子破开,又破成薄薄的竹片,然后再编成箩筐。一天,他能编两对箩筐,一对可以卖11~12元。等编够10对,女儿就挑到西山街上去卖,可得100多元,一个月就是400多元。对于这样的贫困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卢美春说,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篾匠,他手里的活,是最细最好的,以前,他能编各种篾器,背篓、筛子、簸箕等等。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只能编简单的箩筐。
  老人一直在忙着他手中的箩筐。那些细细的篾子在他手中抖动着、飞舞着,箩筐的形状越来越鲜明。而就在他身旁,已经堆起了一摞筐子,过两天,他的女儿就可以挑到街上去卖,换回来的钱够这个家一个月的开支。老人必定是十分有成就感的,因为看他干活的样子十分开心。
  105岁的管家婆
  黄牙冷老婆婆提着一个古老的过了时的菜篮子,走在百林乡的大街上,真的不像一个百岁老人。她腰板挺直,目光有神;耳朵,正常说话就听得清清楚楚;嘴里还有不少牙齿。105岁,这个老人依然是一家之主。
  黄牙冷,本不是她的名。牙,在壮语里是奶奶的意思;冷,是她孙子的名。牙冷,意思是:冷的奶奶。黄牙冷是一个开朗乐观的老太婆,她见到每个人都笑脸相迎。
  黄牙冷的家在百林屯,这个屯离乡政府只有一步之遥。两三百米长的大街,也是一条通往邻县的省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店铺,也有把摊子摆在路边的。黄牙冷老人习惯每天在这条街上走走,买菜或者散心。她走得很慢,累了就停下来,与路边的人拉拉家常。这条街上,几乎每一个人她都认识,而每个人也几乎都认识她。也有不知道她年龄的,只把她当一个平常的买菜的老太婆。她也照样与人还价,把每一分钱都算得清清楚楚。
  黄牙冷老人兄妹四人,12岁那年,父母双亡,她就开始下地干活,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如今,其他的兄妹均已谢世。她生了5个孩子,目前健在的只有两个女儿,最小的也70多岁了,嫁在邻村,有时会来看看她。这些年来,老人一直与52岁的大孙子黄仁海一起生活。黄仁海架着一副眼镜,一副有文化的样子。他有3个弟弟,3个妹妹,都成家立业了,而他的孙子也13岁了,读初中。这个家早就五代同堂。
  黄仁海说,在他出世前,奶奶就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她说了算。现在,奶奶依然是这个家的“财政大臣”,家里所有的钱都交给奶奶管,每天吃什么,家里需要添置什么,都由奶奶决定。他的媳妇是不怎么管事的,也没有奶奶那么精明。黄仁海媳妇补充说,奶奶不但会买菜,还会煮饭,不过家里有人时,不让她做。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相对于当地人来说,不富裕,也不算穷,主要收入来源于儿孙们的外出务工,地里种的,只够一家人吃。
  房子是好些年前建的,挂在墙上的相框里,有一些家人的照片。黄牙冷老人对我们说,前一天夜里她没有睡好,觉得好像家里有人要来。没想到,真的来了这么多客人,她好高兴。
  告别时,黄牙冷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出大门口,站在台阶上与我们挥手话别。阳光洒在老人的脸上,那么和顺灿烂。

相关热词搜索:巴马 长寿 之乡 走近长寿之乡巴马的百岁老人们 巴马长寿村百岁老人 巴马长寿百岁老人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