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头就睡”不一定是好事_老人长寿不一定是好事

发布时间:2020-02-2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的人常让人很羡慕,拥有这些“睡觉本事”也往往被视作身体健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可能是疾病到来的前兆
  
  人从上床准备入睡至脑波显示进入睡眠状态,一般需时15至30分钟,时间太短或太长其实都是异常征状,太长就是人们熟悉的“入睡困难型失眠”;但太短则常被人们忽略和误解。实际情况是,“倒头就睡”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讯,是疾病到来的前兆。
  台湾睡眠医学会5月底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只有严重睡眠不足或患有某些睡眠紊乱症(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现象,该症通常由气管中的机械问题引起,有时也可能是神经系统失调的先兆)的人,才拥有“立即入睡”的本领。
  
  阻塞型病症占大头
  
  睡眠呼吸暂停是怎样“祸害”神经系统的呢?美国医学博士特里?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表示,临床上定义的呼吸暂停指的是两次呼吸至少有10秒的间隔,其间人体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现象。
  一般情况下,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分为三种:中枢型、阻塞型和复杂型。中枢型指的是大脑不再向控制呼吸的气管肌肉发出相应信号,引起呼吸中止;阻塞型是因为气管肌肉发生物理性松弛,使气管变窄,暂时阻断通路;混合型则是前两种的混合。三种类型的标志性表象都是“鼾声如雷” 。
  在三种睡眠呼吸中止类型中,最为民众所熟悉、发病率也最高的是阻塞型,共占总病例的84%,中枢型和复杂型分别只占0.4%和15%。
  
  好习惯可缓解病症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的病人而言,脑部会感应到身体缺氧,于是命令身体用力呼吸,因而造成短暂的苏醒。一旦醒来,咽喉部恢复紧张,呼吸道打通,呼吸就恢复了正常,病人又可以入睡。但睡着后,咽喉部又开始松弛塌缩,呼吸用力的程度也跟着增加,睡眠再次被打断了。这种恶性循环每晚会打断睡眠数百次以上,致使患者无法有深度睡眠。
  虽然患者都迫切希望摆脱这种病症的困扰,但切忌乱投医。OSAS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慢性病,可以控制但很难根除。美国睡眠医学会提供了以下几种一般性治疗方案:维持理想体重;睡前避免喝酒;避免服用安眠药,它会抑制呼吸,降低喉部肌肉的反射,加重病情;采用侧睡姿势,因为一些人只有在平躺时才会有呼吸中止,但这种方法只对部分患者有效;用一些减轻鼻塞症状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用来扩张鼻子通道,减少打鼾,但只改善鼻部气流的流通性,无法解决严重的打鼾或明显的睡眠呼吸暂停。
  (摘自《青年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倒头 好事 “倒头就睡”不一定是好事 倒头入睡不一定是件好事 倒头就睡未必是件好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