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任秋:军阀孙殿英身边的高级卧底】 民国十大军阀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靖任秋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生于1905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北伐战争。从1931年起,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特别是在军阀孙殿英身边“卧底”的十多年里,他始终处于国民党特务搜捕、监视、圈套之中,明算暗算,无间无常,斗心斗智。然而,他不仅保持了气节,而且全身而退,堪称奇迹。
  
  孙殿英保护他
  
  靖任秋潜伏到孙殿英身边,是在他刚刚经历了一次凶险之后。
   1931年初,靖任秋在杨虎城的潼关行营参谋处任中校参谋兼情报科科长,从事秘密工作。在杨虎城部,靖任秋同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1932年暑假的一天,孙蔚如接到蒋介石的电报,急忙派张秘书到靖任秋家。张秘书将靖任秋拉进屋内,拿出电报给他看。电报大意是:“在鄂豫皖剿共中,查获有关共党靖任秋的文件,据查靖某在你部队中,立即逮捕,限十日内就地处决,呈复。” 靖任秋看罢,心中一沉,但随后一想,既然能看到电报,危险就不大。果然,张秘书转告孙蔚如的话,叫靖任秋赶快走,他将回复蒋介石,接到该电时,靖某早已离开了。
  第二天,靖任秋离开西安。经人介绍,他辗转来到驻扎在山西晋城的军阀孙殿英处。
  土匪出身的孙殿英是封建流氓军阀,既无文才又无武功,却因有过一次惊世之举――掘盗清东陵慈禧墓而臭名远扬。1930年中原大战时,孙殿英参加冯玉祥、阎锡山方面与蒋介石作战。大战结束后,作为分赃的结果,孙殿英曾受任安徽省主席,他没有就职,而同阎一齐退到了山西。山西是搞封建割据的好地方,全省皆山,地形险要,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山西一直是阎锡山的地盘,冯玉祥、孙殿英在山西显然都带点客居的性质,局促一隅,很想找出路。孙殿英的部队名义上是第四十一军,但实际上远不止一个军,有人有枪,就有向外发展的野心,很想去西北打出一番天地来,因此招揽各方人士。
  在晋城,靖任秋与孙殿英见面。孙知道靖任秋曾在杨虎城部供职,对甘肃、陕西的情况很熟悉,也有一张关系网,因此挽留靖任秋。
  靖任秋愿意留下,但考虑到自己被缉捕的情况肯定隐瞒不了,决定先讲清楚。于是坦陈:“蒋介石打电报要捕杀,故不得不从西北出来,如留尊处,恐有不便之处。”
  孙殿英则很痛快,说:“你放心,不要说蒋介石打电报来,就是他把电台搬来,我们也不管他。”
  那么,为什么孙殿英会将一个“共党嫌犯”留在自己的身边呢?
  其一,孙殿英想利用共产党与蒋介石抗衡。当时的中国大大小小的军阀有上百个,每个军阀都拥有一支军队,控制一块地盘,实行军阀割据,彼此争权夺利,战争连绵不断。孙殿英想利用共产党与蒋介石抗衡。
  其二,孙殿英认为共产党人能替他解决问题。孙殿英虽然没有掌握靖任秋是共产党的真凭实据,但显然推测靖就是共产党人,因此挽留他。
  中共的隐蔽战线上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在敌人的营垒里“卧底”,有的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之久,国民党特务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与绝大多数的中共“卧底”不同,靖任秋是“共党嫌犯”已经不是秘密。
  孙殿英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此,靖任秋在孙殿英身边,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和特务头子之间,也就始终处于危险之中。
  
  何应钦派人
  探他的底细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极为复杂,各派各系时而联合,时而分裂。蒋介石则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其防范手段之一就是派何应钦任北平军分会的主任。
  赴任后的何应钦企图收买孙殿英,利用孙驱除冯玉祥。他私下许愿,把察哈尔省主席封给了孙,并要孙派亲信到北平面谈。当时,冯玉祥高举抗日大旗,孙和冯又有历史关系,因此,孙殿英认为,驱冯一事万万干不得,但对何应钦又不能不应付。于是,他找到靖任秋,要靖代表他去北平与何应钦方面晤谈。靖任秋认为,这件事有利于抗日,起码比用很多工夫劝孙殿英不受收买,不要驱冯玉祥要省事得多,于是爽快地答应下来。
  孙殿英考虑到靖任秋刚来,既不是自己的嫡系,也没有什么地位,如何取信于何应钦呢?于是,他写了一封介绍信,称靖任秋是自己的表弟,并提出,靖任秋全权代表他,凡是靖答应的事情,他都认账。孙殿英了解靖任秋的政治态度,放心派靖来做这件事。
  靖任秋来到北平,何应钦派军委会北平分会社会部主任、蓝衣社的头头、十三太保之一的刘建群与他接洽。两人见面,寒暄之后,刘建群直截了当地问:“老兄,你在孙殿英部队是‘车载斗量’,还是‘凤毛麟角’”?
  靖任秋一听“凤毛麟角”,就明白这是暗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底细。
  靖任秋不置可否。
  刘建群接着又说:“请你到南京去好不好?”
  靖任秋心中暗想,这是在收买他。于是不做正面的回答,扯些闲话,加以应付。结果,要谈的问题一个也没谈,就结束了会面。
  回到沙城,靖任秋向孙殿英复命。孙殿英听了“车载斗量、凤毛麟角”的话,哈哈大笑。他派靖任秋去北平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戴笠送了他一本
  密电码和一支手枪
  
  抗战爆发以后,孙殿英在华北敌后拉起一支武装,自任晋冀察游击司令。但是,蒋介石对他不放心,指定要戴笠来管理他的部队,戴笠就派了一个军事特派员带了一个电台到孙殿英处,还将一个工作组安插在孙的身边。
  此时,孙殿英想留下靖任秋,又怕引起特务的疑忌,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他要靠蒋发给军费,补充弹药等。于是,他找靖任秋商量,问他是否到南京走一趟,跟戴笠建立个人关系,以方便今后工作。实际是测试戴笠能不能容纳靖任秋。
  靖任秋欣然应允。他认为,既然到孙部工作,就不能不和戴笠之流打交道。
  靖任秋来到了上海,在一个饭店里,与戴笠见了面。寒暄后,戴笠绝口不谈往事,不谈历史,却给靖任秋引见特务组织中的一些中共叛徒,比如许××。南昌起义的时候,许是二十四师参谋长,后来投96降了国民党,加入了特务组织。戴笠把这些人摆出来,暗示他对靖任秋的历史、面目,都一清二楚;至于靖任秋该怎么样做,做些什么,尽在不言中。
  当时,全面抗战刚刚开始,国民党被迫和各党各派合作,靖任秋又是以孙殿英代表的身份和他见面,所以,戴笠也不好翻脸。当然,他们的谈话也不可能深入。分别时,戴笠送给靖任秋一支手枪、一本密码。靖任秋分析:送一支枪,无非是表示愿意交这个“朋友”;送一本密码,实际是希望靖任秋能及时报告孙殿英的情况。
  完成使命后,靖任秋离开了上海。两天后,上海就失守了。靖任秋寻机来到中共驻南京办事处,与李克农见了面,把枪和密码本交给了李克农,后者把密码本录报到延安。然后,靖任秋回晋城向孙殿英复命,孙很满意。他认为,既然戴笠对于这个“共党嫌犯”都能消除隔阂,取得了“谅解”,那么,将靖任秋留在自己身边自然也就无妨了。
  
  孙殿英让他办教导大队
  
  靖任秋回到晋城,孙殿英就给他布置任务,要他到豫西招募学生,筹办教导大队,为部队培养骨干。至于如何筹办,除了派若干军事干部外,孙一概不管。
  靖任秋曾请示孙殿英:“教导队规模办多大?要招多少人?”
  孙殿英不假思索地说:“不怕大,多多益善。”
  有了这句话,靖任秋一下子就招来一千多人。他把招来的人员编成七个中队,军事干部都是孙部的军官。靖任秋认为,用孙殿英的人,可以让他放心。其他的干部,比如教育长、军事、政治总教官以及七个队的指导员全是共产党员。
  有了干部与教员,教导大队渐渐走上了正轨,学生的政治与军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好景不长,教导大队成立不到半年,国民党一战区就发现这是一支准共产党的部队。司令长官卫立煌打电报,要孙殿英解散教导大队。孙自然不愿意,军阀视军队为命根子,况且就这样解散了,面子上也不好看。于是派人与一战区交涉:年底将教导大队从洛阳一带调到黄河以北孙的防地。
  将教导大队从三乡镇带到晋城,要过黄河、过敌占区,十分危险。然而,靖任秋不但成功地将队伍带了过来,而且几乎没有开小差的,这在国民党部队里极为罕见。
  靖任秋到了晋城,连气都没来得及喘,就接到命令――孙殿英给他一个参谋长的头衔,让他赶紧到林县为新五军安排后勤,实际上是把靖任秋调离教导大队。
  靖任秋一走,教导大队就被解散了。孙殿英解散教导大队有两个原因:一是一战区给了很大的压力;二是孙殿英知道这里有共产党,怕出事。
  然而,教导大队解散后,学员的去向却完全符合靖任秋的意愿。教导大队一解散,学员就纷纷往抗大一分校跑。
  1940年,靖任秋跟任抗大一分校校长的何长工见面,何问:“你那个教导队有多少人到抗大?”
  “搞不清楚,几百人总有的。” 靖任秋答。
  何长工说:“上千了。”
  靖任秋说:“那就是说差不多都去了!”
  
  代替孙殿英“应付局面”
  
  1939年,留在华北敌后孙殿英的冀察游击队正式编成新五军,移防到林县以西布防。孙殿英任军长兼第四师师长,靖任秋任副师长。林县以北直到涉县都是共产党的根据地,日益壮大的八路军就在新五军的周围。孙殿英懂得,要留在华北敌后,就不能不和共产党搞好关系。他采取保存实力的方针,对日本不主动出击,对八路军也不得罪。
  1939年年底,蒋介石悍然发动又一次反共高潮。当时国民党在太行山以西、黄河以北只有三个军,其中朱怀冰是反共的急先锋,屡次侵犯根据地。因此,八路军准备予以反击。打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就考虑,若朱怀冰受到打击,很可能向孙殿英靠拢;如果孙殿英出手支援,八路军就要面对两个军的兵力,难以速战速决。于是,派人给靖任秋打招呼,希望靖任秋尽量争取孙殿英保持中立。
  孙殿英听了报告,非常着急,因为事出突然,猝不及防。如果介入,与八路军打起来,自己要受损失,而且会影响同八路军的关系。但是,如果见死不救,又无法向上方交代,蒋介石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靖任秋建议:“孙军长,不如你离开这个地方,由我来应付这个局面。”
  孙殿英马上同意,说走就走,带着卫队就离开了姚村,并让参谋传话:所有部队听从靖副师长的指挥。孙殿英前脚一走,靖任秋马上下命令:部队统统进院子,关门上房,一律不准开枪。就在这时,八路军追击部队在姚村村外截住朱怀冰部,经过短暂的交火,将其围歼,朱怀冰只身落荒而逃。
  这是一次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公开与秘密里应外合的反对顽固派的胜利。战斗结束后,靖任秋到武安八路军总部,向彭德怀等作了汇报,受到赞许。
  
  孙殿英列举他三条“罪状”
  
  1941年8月的一天,靖任秋突然接到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召见的命令,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果然,他一进长官部的门就被捕了。靖任秋被捕的原因,既有戴笠的坐探告密,也有蒋介石和军统早就对他身份的掌握,更有孙殿英的出卖。靖任秋认为,三者之间,孙殿英的态度最为重要。孙殿英不表态,一战区是不敢下手的。而孙态度的变化有三个原因:一是打朱怀冰事件之后,国民党特务对孙有相当大的压力;二是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在华日军调集主力转到华北,主要矛头指向八路军,孙部也受到日寇的压迫;三是当时欧洲战场盟军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孙殿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共产党以后的困难会更大,没有交往必要了,便向国民党屈服了,对靖任秋下了毒手。
  审讯时,军法官出示了孙殿英给长官司令部的密电,列举了靖任秋三条“罪状”:一、原有共产党员嫌疑;二、畏缩不前;三、鼓动军队。
  靖任秋一一予以驳斥,法官无言以对。以后就再没有审讯。
  被捕之后,靖任秋做了必死的准备,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对于可能的牺牲,处之比较泰然,甚至考虑到把我绑赴刑场时,我应该持什么态度,因此毫不觉得惊慌。”
  不久,靖任秋被押解到了终南山下的道裕村监狱。
  这是标准的特务监狱,与外面断绝了一切联络,既不审也不问。监狱条件非常差,自设立以来,没有一个犯人活着出去。
  靖任秋不会坐以待毙,他想要越狱。可是怎么跑呢?监狱院子很大,戒备森严。四周岗楼上有卫兵,围墙上架有铁丝网,大门有门岗,每个监牢的门上又都落锁。然而,国民党部队历来欠饷,到1943年更为严重,物价飞涨,士兵领到饷也买不到东西,官兵生活都很困难。一些士兵时常流露出动摇情绪,做梦都想逃出这个鬼地方。靖任秋看准了一个叫陈立朝的看守,做他的工作,动员他一起逃出去,陈同意了。其时,国民党部队营私舞弊之风非常普遍。监狱正在终南山脚下,进山就有很多树木。为了搞钱,当官的就私自动用部队进山伐树,然后运到西安卖钱私分。本来监狱就只有两个排的士兵,抽调一些人力伐树,看守的力量就更薄弱了。
  经过周密的计划,靖任秋选择了最好的时机,在1943年5月19日晚上11点越狱。在陈立朝的策应下,他们从监狱逃了出来。他们昼伏夜行,风餐露宿,经历了无数坎坷,终于逃离了魔窟。
  从1931年到1943年,靖任秋纵横龙潭虎穴间,长达十二年之久。
  
  越狱之后的靖任秋
  
  靖任秋越狱后,在山东、河北成功策动伪军王道、王天祥部起义。1944年进入解放区,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工作,曾策动国民党高树勋所部在邯郸起义。该起义影响很大,在不少国民党将领中产生了连锁反应。在淮海战役期间,靖任秋又策动廖运周战场起义,对淮海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靖任秋历任天津市政府委员、公用局局长,国家交通部党组成员、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由于“左”的影响,他受到长时期的审查和不公正待遇。1961年,在周恩来关心下,党组织给他做出了历史清白的结论,然后调中共中央华东局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文革”期间,靖任秋再度受到残酷迫害,被关押达五年之久。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靖任秋恢复工作。
  1996年5月3日,靖任秋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责任编辑/吕 静)

相关热词搜索:军阀 卧底 身边 靖任秋:军阀孙殿英身边的高级卧底 军阀孙殿英身边的高级卧底 靖任秋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