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佛教:同出一门亲如一家 两岸民众亲如一家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今年6月13日,印顺法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在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于百忙中拔冗出席,并在会上发表了极为恳切的长篇致辞。法师评价,印顺法师为台湾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台湾对佛法的弘化与佛学思想的升华,为台湾佛教乃至东南亚佛教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勤于修行弘法
  
  在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带动下,12岁的傅瑞林开始读诵佛经。1979年至1982年,傅瑞林就读于仙游县华侨中学,成绩优异。学习之余,傅瑞林经常去离家不远的玉塔寺游玩。每进寺院,总有熟悉、亲切之感,尤其喜欢寺里菩萨像慈祥自在的面容。当时,村里有一位定来法师常常带经书给他看。傅瑞林很喜欢佛教典籍,对祖师大德的传记爱不释手,特别是唐朝的玄奘大师求法、弘法的经历与大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对他日后出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初中毕业后,傅瑞林受宿生之愿的驱使,来到远近闻名的莆田广化寺落发为僧,并依止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师、圆拙老法师修学佛法。在老法师精心栽培下,他律于行、志于学,认真地背诵佛教经论和儒家经典,由于聪明好学,做事又勤奋认真,第二年便考进福建佛学院预科班,并以总分第一名成绩就任“班长”。1984年,18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班。从此他更加勤奋好学、刻苦专心,从不虚度宝贵的暇满时光。他生活简单朴素,心灵善良单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因此对他爱护有加,常帮他及时解决许多困难。1988年,本科毕业后,他考上研究生,继续攀登佛学的高峰,探索佛法的深邃,并于同年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
  1989年,在德高望重的赵朴初亲自关怀下,经退居方丈毅然法师举荐和全体执事一致赞同,决定将年仅23岁还在就读研究生课程的他推上莆田广化寺方丈的位置,并于同年二月初八举行升座典礼,使他成为全国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
  在法师的住持领导下,广化寺始终坚持“不卖门票,不设商业网点,不赶经忏”的“三不”原则,把寺院的职能真正落实到教化众生、和谐社会上去。法师每次回广化寺,哪怕是半夜,次日也都要和大众一起上早殿。他经常找执事法师了解寺院的情况,还特别关心巡夜人员,常常会晚上10时到ll时左右在寺院走走,和他们谈话。法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上到老和尚下到小沙弥,他对寺里的每一位僧众都非常关心。法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僧众的问题会委婉善巧地开导,令对方心悦诚服,欢喜领受。
  身教先行、言教相随是法师一贯的风范。只要在寺院,法师每日必坚持上殿、过堂,即便是凌晨一点多才休息,第二天也依旧上殿。有一次因身体欠佳。医生叮嘱不能上殿,可法师第二天仍然闻板起床,他说:“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气,以后不好改。”在饮食上,陕西扶风法门寺典座法师怕他不习惯西北的饮食,想为他单独做饭,他却说:“我从来没开过小灶。”有一次用斋时,侍者问他:“师父您是南方人,吃馒头习惯吗?”他笑着说:“做什么吃什么,入乡随俗嘛。”他衣着朴素大方,有一次侍者发现他的袈裟破旧了,准备为他再请一件新的,他知道后认真地说:“不需要,我从1989年当方丈至今,这件袈裟跟随我整整15年了。”后来又补了好几个地方继续穿,侍者暗自叹道,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袈裟。法师与社会各界人士相处时,常以其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来访者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几乎每次都让来访者满载而归。
  2005年4月,经由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法师乘宿悲愿,怀着振锡北京、重兴古刹的心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上的龙泉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任住持。
  在法师悲、智、愿、行之力的感召下,龙泉寺新型僧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长起来。进入寺院的僧众都经过严格挑选,在信心、道心、文化程度、组织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在法师的带领下,寺院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到优秀僧才的培养,都不断向前迈进着。法师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是为明天做准备;今年所做的事,是为明年做准备;今生所做的事,是为来生做准备;生生世世所做的事是为成佛做准备。现在还不是最好,唯有成佛才是最好!”
  
  结缘博客和网站
  
  中新社记者徐长安曾评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对博客的热衷,使他成为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学诚法师通过博客和学生交流,师生相得益彰。
  2009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法师曾面对凤凰卫视镜头谈及其博客因缘,“2006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在新浪网上面给我开了一个博客,送到庙里面来。起初我还不明白这个博客是什么意思,然后他就跟我讲,你不妨试试看。我后来想,他已经开好了,要把它关掉的话,到时候这个影响也不好,所以就接着做。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想怎么做呢?我就把过去自己发表的一些文章拿到上面去登。登一登,登完了没有东西登,那怎么办呢?后来我就去做了一个调查。大家说,大家非常喜欢了解寺庙里面的出家人是怎么学习、怎么修行、怎么用功的,他们是过着怎么样的一种生活,之后我们庙里面的这些法师们就一起进行集体创作。”
  “所以我这个博客,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博客,还是一个众人的博客,大家一起写文章到上面去发表。发表了以后呢,吸引了很多的佛教信徒,也包括其他一些宗教的信徒,当然也有不少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上面留言。那么留言就要回复,有问必答,我是这样的一个原则,只要你留言,肯定都会有回答。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就慢慢体会到,佛教要弘法,需要利用现代传媒的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不然的话,我们庙里边即使修得再大,他从很远的地方跑到庙里面来见一个出家的法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说他在上海要跑到北京很不容易,在广州,在台湾,甚至在美国、日本,那你要花费很多的机票钱,同时也会浪费时间。但是在博客上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讲经说法的一些视频、音频,以及一些问题,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这样的话,我们的一些思想,我们自己要说的佛法,都可以很好地同信教群众以及社会各界正面进行交流。那么我想,如果是在古代的时候,玄奘大师也好,鸠摩罗什大师也好,鉴真大师也好,他们也会开博客的。”
  法师敏锐地把握了当前时空因缘,深入地思考和抉择了弘扬传统文化与振兴佛法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宗教界领袖宽广的心胸和高度,超越宗派、宗教,倡议搭建一个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解读当今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是为国分忧,增强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又使佛法得以扎根于一个广大的平台上,将爱国与爱教能够契理契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着眼点上,2008年8月8日上午8时 8分8秒,龙泉之声网站正式开通,法师在开通仪式上说:“我们做龙泉之声网站,其目的就是要符合传统文化,符合大众的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佛教根本宗旨。”网站以佛法为核心,以儒、道为两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和谐”的思想,并使之放声于世界。龙泉之声网站第一个外语(英语)频道于北京奥运会闭幕当天启动。
  法师不仅关心佛教内部的事情,更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和平问题。他认为,佛教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来参入,世界各国也离不开中国。在寺院举办的法会上,他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佛教信众遵纪守法,做一个模范公民。他说,“出家众住持佛法,在家众护持佛法,这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新世纪的僧尼,要进行内在的“心灵环保”,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法师认为佛教自产生以来,便以超脱的眼光和宽广的格局来观待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佛陀的证悟为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祉,集中体现在为人类所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将人类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面对此一时势,世界佛教徒更应团结一心,在共同沐浴佛陀恩德的同时,也让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扬广大。
  
  关注两岸佛教共同发展
  
  学诚法师一直密切关注着海峡两岸的佛教互动互融。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学诚法师利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体会议时的中间休息时间接受了《台声》杂志记者采访,他表示,两岸佛教一脉相承,密不可分,高僧大德,同出一门,亲如一家。两岸佛教友好交流实在是一件意义深远、功德无量的善事。在谈话中,法师着重介绍了自己在政协会议发言中的主要内容。
  学诚法师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两岸佛教界的交往总体趋势是,次数越来越频繁,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台湾佛教界通过在大陆出版著名法师及有关佛教学者的佛学著作,举办各种佛学讲座与弘法活动,以及进行灾民赈济和医疗支援等,与大陆佛教界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学诚法师谈到,从佛教缘起无尽的立场上来观察两岸佛教的各个层面,我们不难发现,佛教正在面临着东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击与碰撞。同时,我们也存在着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切磋、共谋发展的现实需要。新世纪新阶段两岸佛教该如何准确定位,造福两岸人民,惠及子孙后代,将是佛教界义不容辞的时代课题。从两岸佛教的现状出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探讨与研究,对促进两岸佛教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进,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与良性互动作用。使佛教在未来真正能够成为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佛教界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学诚法师说,台湾佛教的寺庙几乎都与大陆佛教寺庙有着不解之缘,两岸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台湾佛教界的长老,有的是大陆赴台的高僧,有的是赴台高僧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起点,1662年前后随着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增多,佛教开始从闽南传入台湾,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形成台湾佛教自己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台湾佛教通过近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大陆佛教,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弘法人才。两岸佛教在人才的交流、佛法的弘传、教理的研究、寺院的管理、公益事业的开展等方面,经过充分协商之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或举办各种佛教学术和佛教文化研讨会等,达到彼此互信互动、互助互融的发展与共荣。
  学诚法师强调,两岸佛教的友好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采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方式来进行;两岸佛教应当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圆满具足的殊胜因缘,进一步加强两岸法门兄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增进两岸法门兄弟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进一步推动两岸佛教友好交流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契理契机,勇猛精进,广发大心,顺应因缘,共同为缔造中国佛教新的辉煌而作出不懈的努办两岸佛教要摆脱信仰上或文化上与现实上的一些分歧,要重视对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弘法不够、关怀不够的现象;两岸佛教在共同发展的许多成功做法上,可以透过多媒体进行全面性、深层次的充分交流,开拓出两岸佛教一片安和乐利、多姿多彩的新天地。
  对两岸佛教的发展,学诚法师给予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他提出,两岸佛教对于自己的信仰,不仅只是情感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认知,还要把每个人的意志进一步付诸行动去追求;两岸佛教要帮助摆脱穷人与富人的差距与界线,探寻那些引起饥饿、贫困与非正常死亡的原因,远离那种损害,甚至拒绝道德、伦理价值的生活方式;两岸佛教要寻找出一条人与万物都能够受到共同重视的发展道路,完全摆脱人对大自然的主宰心理,避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以及只是出于经济利益为考量的生产方式,建立一个爱好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的新秩序;两岸佛教应当努力教育人们认识生命的实相,引领人们走出生活的困境与生命的迷茫,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佛教 一门 两岸 两岸佛教:同出一门亲如一家 两岸民众亲如一家 两岸一家亲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