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小镇鹿港 台湾鹿港小镇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台湾寻幽怀旧,彰化县的鹿港小镇是一个绝佳的地方。罗大佑的一曲《鹿港小镇》,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乡愁和恋家的缠绵,让很多大陆人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叫鹿港的地方。但真正了解鹿港这个地方。知道她的历史、古迹、风情的人并不多,漫步在鹿港的巷道内。最能让人感受到的大概就是这个小镇那股静懿的气氛,许多古老的手艺店并不靠醒目的店招牌吸引顾客,却自然有股独特魅力使人不由得驻足。就像吴敦厚灯铺里,专注的老艺师,与悬晾着的五颜六色传统灯笼交相辉映。便构成了动人心弦的市井画面。若是问问老一辈的人,就能知道,早年间来来往往的商人,港口络绎不绝的商船,那繁华宣嚷的景象,毫不掩饰的表现出鹿港曾经作为全台湾第一大港的风范。
  想起当年罗大佑唱过的那首《鹿港小镇》,字句铿锵,鹿港成为深植人心的台湾早期印象,早已敲打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曲调或许缭绕,不过那歌词后的背景意义,或许更多属于历史和人文淬炼的感动。时光在古城里流转,荟萃出经典的人文风采。走在鹿港街上,那些刻画历史的文化古迹,曲折的老街场景、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成为现代丛林中穿插着的古老表情,仿若诉说着彰化鹿港当年的繁华岁月。
  
  鹿港传说 历史记忆
  
  鹿港为何为鹿港,似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相传早年间的台湾中部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从荷兰据台一直到清朝初年,鹿的买卖非常兴盛,那时有不少从事鹿皮,鹿脯的买卖者。当汉人从鹿港上岸之后,可能因为看到海港附近有许多鹿群,于是称之为“鹿仔港”,又叫作“鹿仔溪”,“鹿溪”或“鹿津”。其实鹿港并不大,不过由于他拥有富庶的腹地彰化平原大量粮米出产,还有港阔水深的天然良港等地理优势,因而在明末清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成台湾中部最具发展力的城镇,和当时的文化商业重镇台南,万华并列,由此才有“一府二鹿三艋?”的谚语流传至今。然而自19世纪初期开始,因河口泥沙大量堆积,造成港口淤塞,海岸线西退,导致大船不能入港,鹿港因此渐渐没落。不过由于兴盛时期文风鼎盛,再加上许多离乡背井的新移民为了求得心灵的寄托,纷纷集资建庙兴学,所以留下了许多文化史迹及人文景致,成为今日人们以寻幽探访怀古思情踏幽之处。
  有人说“鹿港三不见”,说的是“一不见天,二不见地,三不见女人”。不见天,是因为日据时代的鹿港主要道路(现今的中山路)两旁的商铺街屋比邻而建,屋顶多以“斜顶”或是“平顶”方式建盖,方便用来遮阳、挡雨。随着街屋越盖越多,建筑物的密集,让行于街道间的人车渐渐不容易接触到阳光,因此有此一说。“不见地”,是因为鹿港早期的街道多以红砖铺地,人车行走其上不见泥土,而从前鹿港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街上总不见女人的身影,因此有了“三不见女人”的说法。如今,古老的建筑形式仍在,老街里的红砖也依然在人来人往中斑驳着光泽,女人则随着时代变迁,与男人共享同一个天空下的世界。“三不见”说法因时间转换,早已成为历史中的记忆。
  
  文化多元 庙宇林立
  
  文献有载“鹿港大街,街街纵横皆有”,“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以及“港口帆樯林立,白帆轻驱海风,人皆轻衣马肥”等,字字句句都反映出鹿港当年的繁荣盛景。
  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渡海来台的移民渐多,当时的鹿港是平埔族,巴布萨族的居民地,旧称“马芝遴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兴建了兴化马祖宫,以强化民众之间的认同感,密切人际关系。在鹿港成为港口之前,它与大陆就有来往,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福州将军刘永福奏开鹿港为新口,鹿仔港始称鹿港,鹿港就此成为台湾与大陆货物的最佳转运点,港内船舶一,二百艘,闽,浙,粤的大宗货物都由鹿港运往台北,台南等地。一时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一片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造就了鹿港文化的兴盛。如今在鹿港处处可见留着残颓的隘门,古老的藻井,庙宇……早年问台湾文化形态依旧保存完好。
  因为各地移民群聚鹿港,因此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和多元的名胜古迹,遗留下包括寺庙,老街,以及精致的古厝建筑与碑匾文物,成为鹿港特殊移民社会的精致文化。庇佑众人的庙宇在鹿港可说随处可见,鹿港天后宫俗称旧祖宫,以别于后建的新祖宫,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献地迁建,历经嘉庆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1963年几次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筑规模。据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征台,由湄洲天后宫请天上圣母神像为护军神,平定台澎之后,施琅班师回朝,留下圣像供奉,该神像便成为全台尊称的“湄洲妈”。鹿港龙山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泉州陈邦光等提议建于此处,素有“台湾艺术殿堂”,中国建筑学之宝,“台湾紫禁城”的美誉,也是台湾规模最大,最具艺术性,历史价值最高的庙宇,位列台湾三大古刹之首。鹿港文武庙为三合一式的传统文教祭祀空间,左边是文开书院居,文祠居中,右边是武庙居,组成了一个大建筑群,故统称为“文武庙”或俗称“文祠”。文开书院在日据时期被迫停学,一度改名为“北白川宫纪念堂”,1975年又遭灾难损毁,今天的面貌于1984年恢复重建。文祠于清末,日据时多次小修,光复后又遭大破坏,1981年重新修建。在鹿港还有城隍庙,地藏王庙,三山国王庙等古色古香的建筑,无不布满了匠心独具的雕刻特色,不论何时总是香烟袅袅,共同簇拥当地神圣的历史过往,传送出普罗大众的祈愿。
  
  传统工艺 百年风华
  
  俗称“古市街”的鹿港老街,泛指瑶林街,埔头街、大有街一带。清朝乾隆年问算是鹿港最繁华的时期,当年大量的大陆先民移居台湾,中部地区便选择在鹿港登陆生活。为了与大陆往来贸易,便沿着河岸纷纷设立商行。长久以来,这条热闹的“旧街”一直进行着大宗货品买卖、交易的地方,被惯称为“船头行”,也让码头区商行成了最热闹的主要街区。立街门面的彩绘与雕梁画栋,象征着富裕与贵气,传统的原木窗棂,诠释着历史原貌,新与旧、今与昔,仿佛交错时空的鹿港场景。
  鹿港有全台手工艺桥头堡之称,鹿港是全台湾传统工艺师承最多的地方,以全台有36位薪传奖得主来说,鹿港就占了16位。李松林的木雕,吴敦厚的灯笼、吴清波的神雕、施镇洋的传统雕刻。陈万能的锡艺均以技艺高超,工艺精良著称,又如,至今鹿港还保留着手工制香,制作家具的传统。每年农历五月七日巧圣先师鲁班公诞辰,木器同业都会联手举办盛大祭典,并展示各家经典创作礼敬行业祖师,为传统工艺增添浓厚的传承气息。拜访鹿港,一定不能错过传统工艺的巡礼。

相关热词搜索:探寻 小镇 文化 探寻文化小镇鹿港 鹿港小镇 鹿港的小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