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美学_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概述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影响较大的心理美学批评形态之一。是一些艺术理论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审美心理领域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心理美学批评形态。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1912年的德国。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20世纪初,德国的迅猛发展使其超越其他资本主义大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此后便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在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中,强调积极主动、统一国民意志,重视对整体的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潮流,格式塔心理学便在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了。
  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的形成过程也正反映了在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如何观照美学批评。
  1.“场”与“力”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库尔特?考夫卡引用现代物理学中“场”、“力”等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将人的视觉、知觉的结果不归结为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一种大脑的反映。这一观点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核心观点“部分之和不等同于整体” 的体现。
  考夫卡所坚持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场,这里的场是从物理场的概念引入的,指“它是一种决定实际行为的应变和应力的系统”。将这一点运用在心理学中,场即一种行为环境,这种行为环境是说我们的行为由不同的环境决定着。考夫卡将这种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如下的解释:他认为世界是心物的,存在着心物场,而它则包括心理场和物理场。所谓心理场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物理场则是被知觉的现实。心理场与物理场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存在,他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觉与现实的关系。知觉与现实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现实物质不等于知觉到的物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幅油画作品时,斑斓的色彩与丰富的造型可以让我们知觉到画中的内容是人物还是景物,这一知觉即心理场;在这里被知觉的现实则是画布与附着其上的油彩。这也就是考夫卡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非对应的。
  2.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代表,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所谓视觉,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个一般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的个别事物”。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考夫卡提出的问题:事物为什么像看上去的那样?考夫卡对此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刺激的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知觉到某种物体,这一过程可以称作一种“刺激”,将其称作距离刺激。第二,这种物体所引起的激动或兴奋作为对我们知觉的刺激,称作接近刺激。考夫卡指出事物之所以像看上去那样,正是因为满足了刺激的两个方面。他指出问题的答案有两个,第一,事物之所以像看上去那样,因为它们就是它们;第二,事物之所以像看上去那样,是因为接近刺激就是它们的那种样子。这两个答案的解释看似并不恰当,但却引出了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二种答案说明了知觉的直接效应,而第一种答案则说明了感觉这种次级效应。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我们观看事物,经过眼睛的作用、感觉作用,最终感知到它时,并不是仅仅知觉到了它的外表,而是通过接近刺激我们知觉到了它们的本质。这种本质之所以被我们发现并不是一种幸运的巧合,而是因为事物内部和人的心理活动都服从着同一个基本的组织规律。
  3.组织律
  组织律原则,主要是指那些看上去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分之间的联结因素。它体现在视知觉领域中,是指视觉感知外物的方式以及外物的存在方式。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引入威特海默提出的简化律原理,对这种视觉感知外物的方式以及外物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探讨。
  威特海默提出的组合原则,作为格式塔美学批评关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以及艺术作品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组合原理所运用。主要是指“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是如何体现的。而组合原则则是另一基本原理――相似性原理的应用。在视觉感知领域中,这些相似性原则包括:大小相似、形状相似、位置相似、色彩相似、方向相似等等。阿恩海姆将这些组合原则运用在艺术作品欣赏和批评领域中。比如,在绘画构图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位置相似、色彩相似的各元素组织在一起,或利用人与人的动作关系所产生的轮廓线联系在一起,以此创造出画面的和谐统一;在立体空间的构图中,例如环境艺术,要构建一个和谐、美观并具流动感的空间造型,空间中进深关系的体现,各个空间元素的搭配,利用造型、色彩、质感、位置的相似性进行组合,形成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相互呼应。
  4.运动与张力
  在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中,运用运动与张力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了探讨。运动,是最能引人注意并能引起人本能反应的。与静止的事物相比,人与动物都更容易被运动的事物所吸引。在阿恩海姆认为,“事件”与“事物”相比,“事件”更能引人注意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动态的。但是,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我们既看不到物理的运动,又看不到这些物理动作所造成的运动幻觉,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视觉造型,这些造型在不同的形式结构的组合下传递一种心理感知,而并非一种存在。正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那么这种运动的张力是如何被创造出来进而在视觉领域内表现“不动之动”的呢?在阿恩海姆看来这种运动性首先取决于比例。例如,在圆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衡的静态感。这是由于运动力是向着各个方向均匀发射着的。在正方形中,垂直与水平的轴线也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也都具有静态的特征。但是椭圆形、长方形或者不规则形态,从造型上来说,已经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张力,使得这些造型更具有变化。此外,倾斜也可以制造动感。阿恩海姆指出,倾斜被眼睛自觉地知觉为从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间定向上的偏移,正是这种偏离造成了这种紧张力。
  5.表现性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平衡与动感、冲突与一致、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等等知觉体验,都是营造张力的重要手段。一件艺术作品中,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觉特征传递了艺术作品的意义或象征。所以,表现性的惟一基础就是张力。也就是说,表现性也正取决于我们在知觉这些特定形象时所经验到的张力的基本性质。
  可以说,“表现”作为一种知觉式样,产生于结构之中,而这些结构性质在观看者神经系统中唤起的力量使其得以传递。不管知觉对象本身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有当他们的视觉式样向我们传递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或“运动”时,才能知觉到它们的表现性。
  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推动了整个社会心理学;它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美学问题,成为20世纪影响较大的心理学美学批评形态。它的主要学说很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将格式塔心理学中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心理学原则作为对视知觉认识的基础。引用现代物理学中“场”、“力”等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将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方法,应用到美学批评中,对视觉的效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为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强调“形”的本质是从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一种抽象关系,强调了视知觉的格式塔性质,在知觉尤其是视知觉领域具有新意。
  第三,以力的组织结构来说明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性,提出了注重艺术作品表现性的方法。指出一切知觉式样都是能动的,张力是表现性的惟一基础。提出了各艺术门类中的“隐喻”问题,为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使意识经验摆脱元素主义束缚;它通过对行为主义的有力排斥,使意识经验成为心理学中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反对神经系统机械观,提出知觉过程中的“一一对应”是指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而非刺激与知觉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
  然而,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同样有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它将人的视觉、知觉的结果归结为大脑的反映。这一观点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核心观点“部分之和不等同于整体”的体现。考夫卡在讨论知觉与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时,提出“为什么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样”,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人观察事物的知觉过程,在心理过程和事物环境同时作用时,他强调主观因素的调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事物所引起的刺激知觉出发,这是一种唯心主义。
  其次,现象学实验缺乏客观性,不够严密。格式塔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但许多格式塔实验缺乏量化的控制,导致非数量化的实证资料大量涌现。虽然格式塔的许多研究是探索性和预期的,对心理学领域的新课题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操作性,但是,定量分析能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
  最后,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局限于“知觉”经验,隔离了知觉与实践,很少考虑到社会实践因素,常常混淆动物与人的界限,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难于概括社会实践和文艺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编辑/杨小平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美学 概述 批评 格式塔心理美学批评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是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