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新闻和受众分析: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新闻消费主义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媒体报道着眼于对公共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而失去了原有的独立与客观。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受众角色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消费者,媒体生产新闻以满足受众的消费欲望。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应该引起媒体人员和受众的重视。
【关键词】消费主义 大众传媒 受众 新闻价值
一、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新闻消费主义倾向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欧美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社会性质结构发生了极大转型,消费取代了生产,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消费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明确提出了“消费社会”这一概念。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个人和集体消费心态的转变,“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都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直的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他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他们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动机。”①也就是说,人们购买物品,注重的不是物的功能,而是物的符号意义,并且追求符号意义的完整。商品不再是单独的,而是链条上的一环,暗示人们去购买更多的与之相关的商品。
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支配人的消费行为的主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人不断的被刺激起各种欲望,它一方面推动个人和集体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构成了极大威胁。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也被消费主义重新包装加工,在此意义上,文化变成了消费品,和橱窗里面的衣服有了共同的性质。
2、消费主义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鲍德里亚提出人们消费的地点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平庸和重复使得人们需要外界的刺激使日常生活得以延续。于是,暴力、灾害、犯罪新闻频频出现在报纸上,明星隐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登上报纸电视。“我们大众交流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产生的眩晕”。②这种眩晕由符号和文字产生,媒体上的灾难新闻和花边新闻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庸和重复,形象、符号、信息成为人们消费的主题。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类新闻中的伪善煽情都用种种灾难符号(死亡、凶杀、强暴、革命)作为反衬来颂扬日常生活的宁静。而符号的这种冗长煽情随处可见:对青春和耄?的称颂、为贵族婚礼而激动不已的头版头条、对身体和性进行歌颂的大众传媒”。③传播学者将消费主义对新闻的影响称之为“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学界对新闻消费主义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观点基本相同,即新闻着眼于公共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及其意义的强调以及营造消费社会的氛围。④新闻消费主义重要特征就是奉行受众至上,满足受众的欲望和需求,对新闻价值的选择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从奥巴马访华看新闻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大众传媒研究学者李蓉在她的《论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一文中指出,新闻消费主义在中国最直观的表现是以凤凰资讯台为代表的卫星电视和国内地方台热播的民生新闻。卫星电视“利用了国内观众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了解的急迫心理和国内资讯贫乏延迟的尴尬局面,利用自己的评论团队,挖掘时事背后的新闻,全方位的为观众提供最新最快的资讯。”⑤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报道,注重百姓生活,让百姓近距离的接触媒体,参与媒体,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增强。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无疑是中国媒体的狂欢。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参选及上任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他的中国之行更是引起了媒体的报道热潮,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均以大篇幅或专题的形式给予报道。诚然,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环境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媒体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但是我们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夹杂着大量的软性新闻和花边轶事。最被媒体津津乐道的就是奥巴马登长城和会见弟弟、弟媳。奥巴马的弟弟马克和弟媳赶到北京,匆匆和奥巴马见了一面,5分钟的会面被媒体大肆报道,《奥巴马与弟弟北京会面:熊抱河南籍弟媳》、《奥巴马在北京获赠金玉虎符 会见中国弟媳》、《奥巴马透露访华期间曾与同父异母弟弟见面》。
除此之外,奥巴马的私生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从保镖、厨师到白宫医疗队,无不受到媒体青睐。《总统的交通工具》、《总统的随从们》、《胡锦涛四菜一汤宴请奥巴马》、《下榻总统套房标价近6万》等报道充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窥视欲。这种贴近式新闻让读者大饱眼福,媒体上的奥巴马不再遥远,读者可以了解到他的吃、住、行。人们关注的不是经济合作和民主政治,而是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还是“海军陆战队一号”?第一夫人和奥巴马的女儿们为什么没有来?奥巴马的血型是AB型吗?在新闻消费主义的驱使下,媒体费尽心思重点挖掘此类信息,这类报道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通过一系列花边新闻和软性新闻报道,奥巴马访华给人无比亲切和轻松的感觉,两国关系之类的重大事件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庄重,街谈巷议的是奥巴马的河南弟媳和帅气保镖。此时,被媒体工作者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而成的新闻作品成为读者的消遣,新闻成为满足普通民众感官刺激和欲望需求的消费品。在题为《欧媒称中美领导人全球最有力握手 奥巴马表现温顺》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硬新闻经过处理,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难以承担起“?望塔”的角色;《美方称愿意妥协解决贸易摩擦》、《中美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重要晴雨表》、《美欧亚三足鼎立格局形成》这种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被淹没在大量的软性新闻中。“这些看似新闻在利用受众至上的商业原则来拉拢更多的受众,以赢得更大的利润,创造新闻的繁荣与昌盛,实则是新闻的衰落与无奈,是新闻无能为力,是新闻屈从于受众的表现,使新闻丧失了客观与独立的高贵品质。”⑥
三、新闻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受众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受众的选择往往能左右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然而身处消费社会,受众自觉的接受了消费文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只能够听任大众文化的各种产品娱乐自己,大众文化不但是改变消费者主观性的强有力工具,而且能够在各社会阶层中构建统一的消费愿望和消费品位。”⑦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受众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新闻报道对新闻的选择着眼于满足作为“公民”受众的需要,新闻常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然而,消费社会的媒体对新闻的选择越来越着眼于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的欲望和需求,新闻报道具有更多的娱乐性而失去了社会意义。⑧
新闻消费主义奉行受众至上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众就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者。相反,受众在消费新闻的同时,也被新闻消费。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家长里短、奇闻轶事成为新闻素材最广泛的来源。“民众的视角、民众的参与、民众的语言讲述都让民众在这场民生新闻大战之中虚幻的扮演了一回社会和人生的主角,使民生新闻在这场插科打诨式的众声喧哗当中完成了对民众的俘虏,在貌似平等的参与对话中又使大众媒介成功地将民众当成了自己营运的资源。”⑨
然而,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大众传播绝不可能让那些真正象征性或说教性的过程发生作用,因为那将会损害这一仪式意义所在的集体参与――这种参与只有通过一种礼拜仪式、一套被精心抽空了意义内容的符号形式编码才能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是被媒体精心设计得以实现的,这种参与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运作上。作为个人,受众应该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自己的影响,不要迷失在媒体制造的虚幻的娱乐中,成为媒体实现利益的消费品。
结语
新闻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媒体和受众的距离,加强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动,但是却损害了媒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消解了新闻理性和新闻价值。媒体被喻为人类前行的?望塔,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警惕新闻消费主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有选择的报道,保持新闻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①②③[法]鲍德里亚 著 刘成富、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P2-3、11、86、114
④⑥宋方方,《警惕新闻消费主义倾向》,《新闻大学》,2008年11月
⑤李蓉,《论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P103
⑦[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P71
⑧肖俊、腾云,《消费主义思潮下新闻消费方式的转向》,《传媒观察》,2007年7月,P12
⑨李小溪,《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辨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12月,P89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09级硕士)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受众 主义 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新闻和受众分析 新闻消费主义 国内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反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