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有哪些【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视角】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信息时代,电视新闻为了吸引受众,不得不改变原来呆板、迟缓的报道形式,从受众视角选择新闻,采用与民众“平视”的拍摄视角,运用贴近受众的语言,在后期编辑上用独特的手法进行人性化的处理,这样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受众视角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冲击越来越强烈,致使电视新闻报道不得不改变原来呆板、迟缓的表现形式,开始以受众化的节目定位和节目形态,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出发,注重与民众的交流,使电视新闻报道向平民化趋势发展。这样,使新闻媒体更忠实民众,更贴近受众。
一、选择身边的事,从受众平民化视角挖掘题材
电视新闻报道从民众的视角和民众关心的事件出发,用民众看待问题的眼光去报道新闻,实实在在的反映生活,与受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受众的视角挖掘新闻题材,站在受众的立场报道新闻。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说过,她“最怕的是电视受众手中的遥控器”,这说明接受信息的主动权在受众手里,一条新闻、一组节目如果不能给受众以吸引力,不能给受众留下思维、参与的空间,那就根本谈不上心里装着受众。由此可见受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2010年l1月《新闻周刊》栏目中播发了一条名为上海静安区居民楼失火的报道,内容是节能工程改造导致居民楼失火的新闻事件,由于这条新闻能够让市民了解到火灾的防范意识要加强,不但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还要具备遇到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常识,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在传播内容上,要注重选择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受众感兴趣的能够认知的素材和兴奋点,将视线聚集到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上来,抓住受众的兴奋点,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听懂的话。例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全力打造的《DV观察》,该栏目重点关注的对象是百姓身边的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和感人事,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让每一个都市人都能感到城市跳动的脉搏。从受众视角选题就应该“贴近百姓,贴近受众,贴近生活”,着重反映与民众生命、生存、生活和生计息息相关的内容,大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的内容。如果报道的选题策划比较简单,只是从地理上和心理上贴近受众,这样就容易导致新闻事件成了没有意义的报道,出现了新闻报道过分原生态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电视台过分关注民众生活,对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进行详细报道,结果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所以在选题时要有明确的思路,要选取对表达主题有丰富说服力和有强化主题作用的新闻素材。另外后期对素材剪接时要建立合理的叙事手法,组合字幕、图像、声音以强化信息。
二、尊重采访对象,采用与民众“平视”的拍摄视角
媒体从业者要以平等的采访视角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使双方情感得到共鸣。媒体从业人员要想从采访对象身上挖掘到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就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例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科学家也好,政府要员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他都使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采访对象。然而我们常常也会在某些报道中看到记者在采访中有意无意地用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提问,采访对象好像变成了被审问的对象;但当记者在采访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都较高的人物时就会因此显得毕恭毕敬、紧张拘谨甚至唯唯诺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在电视新闻平民化盛行的今天,要保住平民化报道的优势就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把视角转向社会大众,只有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才会有更好地发展。在拍摄方式上采用平视的拍摄方法,把更多的镜头留给受众,对准受众的喜怒哀乐,这样既增加了画面中受众的亲切感,也能让受众在电视新闻中出彩,同时这样做使报道内容更加充实,使新闻更有价值,也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三、贴近受众语言,运用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与报纸、杂志不同,电视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而报纸杂志则可以反复从文字上去推敲研究。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如果一篇报道没有弄明白,可以再看一遍,因此报纸可以使用相对繁杂的文言语句或长句子等。而电视新闻要想体现平民化视角,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写稿件时,要尽量使用观众耳熟能详的相对简单化的语言,甚至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常见的俗语和俚语,使得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明白。出于对受众接受习惯和能力的尊重,解说词要避免官话、套话、空话。平时在电视稿件中碰到的“其”、“乃”、“大致”、“该”等文言文形式,一般都改成“它”、“就”、“大约”、“这个”等相对白话的词,这样才能增加这条新闻的亲和力、接近性;如果稿件中出现一些技术性的名词,应该想办法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
例如《播报多看点》2010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的报道,在报道光棍节相亲这则新闻中,就用了大量幽默生动的语言,如“男有高矮胖瘦”、“女有黑白美丑”、“剩男”、“剩女”等等,再加上语气的调侃化,使观众一听一看喜笑颜开,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如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语言也是采用口语化的报道,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都喜欢用“张大哥”、“李大爷”、“赵大姐”、“老陈”等称谓来称呼采访对象,这样的称呼不仅让采访对象觉得亲切,同时也让观众听起来亲切,像是在叫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变传统的“播”新闻为“说”新闻,真正实现了与观众的平等交流,体现了新闻的平民色彩。
四、体现人文关怀,运用独特的手法进行人性化处理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符号。声音、画面在编辑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这也是平民化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次某电视台采访一条父亲多次强奸亲身女儿的新闻时,由于编辑的失误,没有对女孩的面部进行画面处理,节目播出后,女孩由于受不了旁人异样的眼光,多次企图自杀。原本是为了保护女孩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编辑的失误,反而给女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像这种侵犯被采访者隐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云南大理一家定于世界艾滋病日开张的男同性恋酒吧,在开业当天,因为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未能“开业大吉”。这家酒吧的初衷是在同性恋群体中推行“防艾”教育,得到了政府部门支持。开业前夕,当地电视台报道了这家酒吧,各路记者闻风云集大理,负责酒吧运营的12名防控艾滋病志愿者全都拒绝采访,他们都拥有家庭,担心曝光后被贴上同性恋标签。但是一些记者无法克制对“男同酒吧”的报道欲,在未经志愿者的同意下,公然曝光了他们的肖像。节目播出后,一些志愿者的妻子纷纷提出离婚,导致多数志愿者家庭破裂。
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传媒的优势在于有直观的画面,因此在画面语言的运用中,应当用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来表达新闻节目的主题。中央电视台《本周》栏目在介绍动物摄影集时,把照片按表情动作的逻辑变化串在一起,配以拟人化的解说词和歌曲《今天比较烦》,构成了一个都市青年的心情故事,极具娱乐效果。配合画面的解说词还应当人性化和个性化。安徽卫视节目《爱传万家》主持人陈鲁豫,常常在和嘉宾聊家长里短来开篇。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则是以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辛辣把本来严肃的话题用貌似玩笑的口吻来点评,嘲讽诙谐,入木三分,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思考人生。
如今新闻界已经掀起了受众化报道的浪潮,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一味地将新闻过分地还原,记者忽视引导,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记者有时还会在反映事实时加入自己的个人色彩、情绪化,以至于产生信息误导。还有甚者认为受众化就是平民化、庸俗化。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电视新闻的受众化视角已经成了一种风潮,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媒体从业者的努力下,电视新闻的受众化视角不但缩短了社会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电视新闻的受众化视角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理念,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处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夹缝中,肩负着为国家稳定,经济建设服务的任务,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也正在努力地寻求自己发展的出路。
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提高新闻信息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增强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真正帮助普通民众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同时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①朱羽君,殷乐:《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②张志君,《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③刘存宽,《论民生新闻发展的新趋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2008,(11)
(作者: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教师)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受众 浅析 新闻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视角 浅析电视新闻受众角色 浅析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