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偏向力 微博的统合与偏向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本文在媒介环境学视野下,首先梳理了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微博的传播特征;进而从传播方式的统合、传播内容的偏向两个方面重新审视这一具体媒介形态,探讨其对整个媒介环境的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 媒介环境学 统合 偏向
作为Web 2.省略的数据显示,2010年9月Twitter的本土独立访问者已超过了2800万。①2006年微博被引进中国,先后有超过30家互联网站参与运营或者添加了微博功能。目前各大门户网站都先后推出了相关产品,凭借已有优势抢占新兴市场,如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同时,许多聚合类社交网站也逐步增强了微博功能,如开心网、人人网等。
目前来看,研究者们多关注于微博的传播内容和特征分析,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与变革。而在媒介环境学的视域中,媒介被视为复杂的讯息系统,揭示其隐含的、固有的结构,及其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就成为了重要命题。因此,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微博对媒介环境的变迁存在怎样的作用?它又如何影响人对媒介环境的认知的呢?
一、传播方式的统合
媒介即环境,是媒介环境学内含的重要命题。在界定人类传播的性质、结构、内容和结果方面,作为人与人的中介,不同的媒介为人的传播提供不同的结构,就促使人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②由此看来,每一种传播媒介都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环境,进而是一种感知环境;人则通过媒介去感知、过滤以及构建现实。如果说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一度将人与现实相剥离,那么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等新媒介则体现了强烈的统合作用。
首先,微博有助于传播向人的主体性回归。维基百科将微博定义为一种多媒体的博客形式,它允许用户及时更新、公开发布简短的文本或多媒体文件(如图片、影音片段);具有多样化的发布方式,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 或网页等。较之传统博客等网络应用形式,微博操作不仅更加便捷,而且覆盖了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用户能够通过网页、IM(如QQ、MSN、Gtalk)、手机等多种渠道发布消息。微博与手机短信、IM等相互关联,构建了一个即时信息世界。在这个新型的互联平台上,网状传播的信息交换频率更快,信息扩散效果更强。这一过程正是由技术回归到内容,回归到传播主体的人的过程。
其次,微博体现了整合不同层次的传播的能力。微博用户通过“追随”逐步建立自己的内容关系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较为亲近、或者较为关注的人群。通过这种途径获取的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看,微博进一步强化了对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的整合。
无论是Blog、RSS、SNS的普及,或者是个人论坛、个人电台的走红,不同的媒介应用,成就了人的全方位的延伸和参与,即所谓“自媒体”③、“个人媒体”等概念。以微博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加深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渗透,改变了人与人互动的结构方式,这才是媒介环境变迁的实质。
二、传播内容的偏向
在媒介环境学的视域中,媒介即环境的命题又预示着这样一种假设――传播媒介具有偏向性。即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认为,一切媒介都有思想情绪的偏向、政治的偏向、感知的偏向、社会的偏向和内容的偏向。④
正如19世纪初电报诞生后,电子媒介时代带来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伴随微博的迅速发展,其内容与感知的偏向,也逐步表现出来。这种偏向成就了微博的优势,但也决定了它的不足,因而不能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保持过分乐观。
微博的优势,在于即时消息的传播。这可以归功于微博兼具时效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多种优点,也是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在这一方面不乏经典案例。2008年11月印度孟买遭遇连环恐怖袭击,近20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引发严重社会恐慌。在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中,微博Twitter等社会化网络平台被广泛应用,发布了大量来自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以及寻人启事、人道救援等信息。CNN也引用Twitter上的消息进行实时报道,并刊登多篇报道和评论,承认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⑤随着传统媒体纷纷将微博作为推广和沟通的渠道,微博又成为政治传播的平台。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将Twitter作为自己竞选、获取民意支持的媒介后,进一步将其运用到推动医疗改革计划等施政举措中。此后微博的应用迅速蔓延美国、英国,也扩散到了中国。
但是,微博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偏向,也表现出种种难以克服的不足。
这首先表现为文本的碎片化、意义的易逝性。“微”迎合了网络时代日益强化的“快餐式”、“碎片化”传播的趋向。传播文本既可以一针见血、言之有物,也可以唠叨罗嗦、自说自话。总体来看,微博的文字、图片或影音片段往往是松散无组织的,使信息的呈现方式繁冗而琐碎。与这种文本呈现相伴随,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明显提高,用户生产内容行为的强化带来内容更新的强化。信息的繁冗琐碎会导致意义的易逝,加剧网络信息泛滥的现状,并可能降低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其次,微博的传播内容更为个体化、私语化。微博用户发布信息所处的环境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包括用户发布信息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因素。微博用户发布信息不需要深思熟虑,因此难以摆脱私人话语的痕迹。透过国内传统博客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特征。总体看国内的博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表现为专业化、专栏化的特征;而另一种则表现出“私人日志”式的特征,即以个体生命的感悟、个体经验的传达为主,呈现出鲜明的私人性和个性化特征。⑥可见,虽然微博可以就某些公共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和积极影响,但就整体而言,微博的传播特征更倾向于常态化的私语表达。
第三,传播内容的个体化可能进一步导致受众的高度细分。无论是微博、博客,还是播客、维客等应用,媒介不得不面对一个高度分化、乃至个性化的受众市场。对于大多数受众,千篇一律的、被动接受的传播模式已成为过去,他们需要更为互动、更有个性的节目。如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言,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真正的个人化”。⑦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尴尬的现象:用户既可以结合成巨大的网络,又往往局限在小范围的人际关系圈内。
第四,微博的信息流动更加复杂。上述三个特点可以归结为用户创造内容(UGC),⑧这一阶段是用户公开性、创造性的信息生产。与以上三点不同,微博的信息流动问题,更加关注信息在生成之后是如何扩散传播的。相对于信息生产,用户回复、转载信息的成本更低。经过不断转发后,信息得以快速扩散,其真实性、客观性难以查证。因此,从传播伦理角度看,微博的出现为信息把关带来了更大的困境。尤其当传播内容触及政治敏感言论、扰乱社会治安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势必会引发更为复杂的信息监管问题。
可以认为,传播内容的偏向是对微博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概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各种虚拟网络应用的概括。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一切媒介都是隐喻,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偏向。这种偏向透露出的信息就是有关我们自己和我们时代的信息。⑨综合看来,传播方式的统一与传播内容的偏向,共同反映出传播的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博弈。微博既加深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渗透,也强化了人们对媒介环境认知的技术偏向。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审视微博,既需要看到这种媒介所引发的媒介环境的变迁,也需要正视这种媒介偏向所施予的影响并加以平衡。
参考文献
①http://省略pete.省略, 2010-10-20
②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③Dan Gillmor.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2004.省略/catalog/wemedia/book/
index.csp
④托马斯?金卡雷利 著,何道宽 译:《尼尔?波斯曼与媒介环境学的兴起》,《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2
⑤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国际新闻界》,2009(1)
⑥朱丽丽,《从播客、维客等新现象重新审视网络传播的话语空间》,《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3)
⑦尼葛洛庞蒂 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⑧http://en.省略/wik-
i/User-generated_content,2010-10-23
⑨尼尔?波斯曼 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统合 偏向 微博的统合与偏向 微博的偏向 微博的统合与偏向 视角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