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深入浅出】 民生社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关键词】民生新闻 言论 2005年8月,《深圳特区报》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改版,将原来的带副刊性质的B叠改头换面成社会新闻版块。当时正值民生新闻开始在各报走火走旺之时,也是党报受都市报冲击最厉害的时候,《深圳特区报》顺势而为,将原来夹在A叠之中、淹没于时政新闻中的社会新闻提将出来,并做多做强,单独成叠。两年多来,在数次读者调查中,社会新闻版块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笔者从改版至今一直在社会新闻版块做编辑,两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民情、民生、民意”的民生新闻已渐次上升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但是,假如只是简单地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件视作“民生”,其结果只能使民生新闻陷入了重重琐事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会让读者生厌。
民生新闻,应该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因此,日常琐事是百姓生 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是 “民生”的全部内涵。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是读者真正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出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聚焦舆论热点、难点,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一直备受读者推崇的《南方周末》,其民生版坚持三大选题“第一,有损民众利益的问题,要揭露、调查;第二,民众困惑的内容,要解释、答惑;第三,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一些制度执行方面的难题,要讨论、解决。”这样一个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定位无疑是值得其他媒体借鉴的。
报道题材方向确立后,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浅入深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新闻报道题材的深化和延伸。
有了好的选题,需要加工深化,使其能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深圳特区报》鹏城今版2006年曾推出“黑豆腐”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最初的新闻切入点是有市民投诉某居民楼里暗藏一“黑豆腐”制造窝点,接到这个新闻报料后,鹏城今版编辑部没有将它简单化处理,而是派出几路记者进行蹲点或跟踪报道,摸清了“黑豆腐”制造窝点的进货、制作及销售网络后,再与相关执法部门一起端掉“黑豆腐”窝点,这样一番“深加工”后推出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读者又给本报打来电话举报“潲水油”制造窝点、“黑塘色鱼”养殖场……于是多个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又出笼了,引起市领导高度关注,专门下文责成有关部门认真查处。这一系列的民生报道为什么引起了市民和市政府的双重重视呢?首先就是民以食为天,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又是近年来政府下大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就是对一个小题材的深度延伸挖掘报道,让市民和政府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以小见大、浅入深出是民生新闻的一种最常见的报道方式。除了准确把握新闻眼外,窥一斑见全貌的功夫要有。如,采写的社区狗患问题、物业管理问题、食品安全、城市管理和文明问题、银行排长队问题等,都是从小、由浅入手做大、做深来反映民意。
第二,民生新闻报道也要紧盯时政新闻,才能做好报道的浅入深出。
“国计民生”,没有国计哪来民生?两者不可分割。民生新闻报道必须也必定要和“?计”相连。许多民生新闻为凸显其民生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似乎把政策之类的东西做成新闻就不是为老百姓说话了,就不受老百姓欢迎了。其实不然,对大多数百姓来说,看病贵不贵、能否享受公平教育机会、能否解决住房问题等,是他们最着重关注的问题。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民办若干件实事好事。如何宣传好这些政策举措、宣传好这些实事好事,各类新闻媒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果我们做民生新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能及时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然能引起百姓关注。同时又可以让民生新闻报道确实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作用。
2007年10月以来,为防止房地产过热,打击炒房,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随之而来的是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冬天,很多中介公司陷于风雨飘摇中,首先是中天置业老板卷款逃跑,跟着出现了多米勒骨牌效应,一些中介清盘,一些减少店铺。《深圳特区报》对此作了一系列跟踪报道,把政府政策融合在新闻报道中,在注意反映百姓心声的同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并通过新闻报道促进了一些事件的解决。
民生新闻在采集市民生活故事时,绝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复制器,作为民众参政、议政重要渠道的民生新闻更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善于沟通社会信息、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正确地解读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积极、稳定的舆论环境。
第三,处理好言论,让其与新闻报道相得益彰,深化报道主题。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尤其是对于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而言。言论可以显示报纸的水平,张扬报纸的个性,锁住较广泛的读者群。
民生新闻也缺少不了及时而有力的言论。一篇民生新闻配上400字或千余字长度不等的言论,其产生的阅读效果是单单的一篇民生新闻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这篇新闻可谓刚刚下线,读者刚刚知晓,正处于理解、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意见的开始阶段,此时配以言论,能够抓住读者对此新闻的新鲜感,剖析事件,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就使新闻得以深化和延伸,加重了新闻报道的分量。
2006年6月,一块从30多层住宅高楼上坠落的玻璃块砸死了过路的一位小学生,《深圳特区报》和同城媒体同时报道了此事,但在报道事件的同时《深圳特区报》在新闻发表的同版报眼位置配上了发人深思的社会评论。这则言论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新闻报道的社会内涵的作用,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万民签名决不高空抛物”的活动。
2007年11月,《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版发表了《贤孝媳妇谱写新时代人间孝道》的报道,内容是:来自重庆、现在深圳打工的李传梅15年如一日的照顾既聋哑失明又瘫痪的婆婆。因家贫,当她不得不到深圳打工时,没有带女儿在身边,而是寄养在了亲戚家,但她却背着婆婆出门打工。丈夫远在云南务工,她一个人边打工边照顾老人,却没有一句怨言。这则看似平常的百姓生活故事,引起编辑部重视,李传梅身上闪烁的正是这个时代缺乏的爱老、敬老、护老的传统美德。编辑部决定给这个新闻配发言论,当天发表了题为《值得弘扬的孝道》的社会评论。这则新闻及评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市委及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圳市妇联专门发出《关于开展向李传梅学习活动的决定》。由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言论能让民生新闻内容得到升华或深化,由一事一人推而广之。
媒体不仅要向受众传达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也不能例外。因此民生新闻应在照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理念、社会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民生公仆的形象。■
(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深入浅出 民生 新闻 民生新闻的深入浅出 民生新闻的深入浅出pdf 论新闻编辑的深入浅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