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内容与版面特色] 抗战时期日军对滇西妇女的性暴行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全民族解放战争,广大中国妇女通过参与抗战救亡,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业,通过寻求全民族解放来实现个人解放。而在抗战期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的进步妇女报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妇女》(延安)期刊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中国妇女》版面编辑 妇女报刊
一、《中国妇女》的出版背景及概况
《中国妇女》(延安)期刊于1939年6月1日创刊于陕甘宁边区,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延安“中国妇女社”编辑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妇女期刊,它结束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没有妇女期刊的历史。
该刊从1939年6月1号创刊,到1941年3月终刊,共出两卷,22期。1939年6月1日至1940年5月,为第一卷,共12期,1940年6月至终刊,为第二卷,共10期。铅印版,拟定第一卷每月1日出刊,第二卷每月8日出刊(战争原因,个别的除外),延安新华书店发行,全国各大书局代售。每册定价:第一卷国币一角,第二卷第二期起国币一角五分。《中国妇女》期刊属于妇女时事类刊物。创刊时,毛主席欣然为杂志手书刊名,并两次为该刊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领导人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都是该刊的撰稿人。
二、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期刊的内容
作为妇女刊物,《中国妇女》在第一卷第一期的“本刊征稿条例”中写明:“指导妇女运动工作、研究妇女问题之论文;各地妇女运动、妇女生活等之通讯;外国妇女运动、妇女生活之介绍;模范妇女之记述与介绍:妇女医药卫生,日常切身工作之常识;文艺;木刻漫画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主要内容:
1、刊登中共中央、中央妇委对时局的宣讲,对妇女工作的决定、指示。
1941年2月5日《中共中央为三八节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强调“扩大妇运宣传――各级党委必须注意使各地方党、政、军、民的各种报纸杂志经常刊载妇女问题的讨论和材料,能出专门妇运刊物的地方应该出版专门刊物,同时须认真注意《中国妇女》及《新华日报》的《妇女之路》副刊的发行推销和转载翻印工作。”从中可见,中央领导人对《中国妇女》的重视程度。《中国妇女》一经出刊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重要舆论阵地,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因此,杂志发表过很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抗战的重要宣言,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妇女》上发表了《当前时局的最大危险》《团结到底》等重要文章。此外还有朱德《十月革命和妇女》、邓颖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等。
《中国妇女》每到周年或者节日,都会对抗战发出自己的声音。创刊一周年的时候,发表了《一周年》;1941年的“三八”节,发表社论《今年“三八”节的三个战斗口号》,1940年7月,发表文章《纪念七一和七七》,文中特别提到“抗战三年了”……文中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抗战三年了”,是因为抗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曾狂言只要用二三十万军队,在三个月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汪派汉奸们也散布“三日亡国论”,企图打击中华民族抗战的情绪和意志,“抗战三年了”的总结,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激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2、报道国内外妇女运动动态。
《中国妇女》发表了大量通讯,介绍全国各地妇女运动开展情况,鼓舞广大妇女的斗志。如《抗战二年来的华北妇女工作》《抗战中的内蒙妇女工作》等。邓颖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一文中,从妇女运动的概况、妇女运动观、妇女运动的环境和今后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对当时形势下中国妇女运动作了阐述。对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运动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该刊还刊登大量译文,介绍国外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情况。
3、报道国内外女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国妇女》几乎每一期都刊有各地妇女与敌抗战的情况,比如《晋东南通讯》《走向解放的冀西妇女》《唐县妇女自卫队的检阅》等,在题为《华北敌后的几个母亲》《怀念北方的妈妈》等通讯中,报道了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几位平凡女性,有的日夜操劳,全力支援前线;有的忍辱负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有的在战场浴血奋战,直至献出生命……这些巾帼英雄事迹激励着无数热血男儿与日寇誓死决战。
《中国妇女》还刊登了一些对抗战女杰纪念的报道,比如第二卷第一期刊登的《悼民族女英雄李林李桂芳等同志》等。这些文章对她们生前的事迹进行回顾,以此悼念这些民族女英雄。广大妇女读过这些文章,在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也深深的被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坚定了她们抗日到底的决心。
4、探讨婚姻家庭问题。
《中国妇女》积极倡导改革婚俗制度。在边区建立以前,旧的婚俗既剥夺了男女青年的婚姻选择权,更成为束缚广大妇女觉醒的最大精神枷锁。《中国妇女》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念,批判传统婚姻对人性的压制,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身心的摧残,如慰冰的《旧社会一角里的婚姻悲剧》,彭?中的《内蒙妇女生活之一角》等。此外,王乃夫的《谈谈中国的家庭婚姻问题》,史容的《论新女性的恋爱观》等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家庭性质和婚姻制度,夫妻相处的艺术等问题,使广大妇女更深刻地理解了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含义,对妇女冲破封建礼教,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介绍妇婴卫生常识,儿童保育知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妇女期刊,《中国妇女》不仅仅是鼓舞妇女抗战的号角,对投身抗战的妇女更有一份特别的贴心和关爱。它关心妇女的婚姻家庭和卫生健康问题,告诉妇女如何爱护自己,如何自我保健,给妇女以新生活的指导。
三、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版面编辑
1、版面的编排手段
《中国妇女》的编排手段比较活泼,首先,在线条运用上,重要的稿件借助线条使其突出,比如给整篇稿件加框、天地线等。如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就是整篇加框。在《对于妇女干部的几点希望》一文中,则把列宁的一段话加上了边框,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一些诗歌、启事、编者按、通讯等周围经常应用花线、花边,使整个版面比较生动。对于讣告性的文章饰以反线(黑边),使文章比较深沉,比如第二卷第一期刊登的《悼民族女英雄李林李桂芳等同志》等都运用反线,造成了凝重的气氛。
2、版式设计
第一任主编吴平同志为了办好刊物,专门请了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女作家丁玲同志设计版式。丁玲的版式设计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对纸张的利用率很高,有着延安时期的质朴气质。因为当局钳制以及出版环境艰难,又由于知识女性毕竟有限,因此《中国妇女》的版式结构十分简单,大多数封面采用单色满版间嵌一张木刻版画,旁印黑字体刊名和出版期号及日期。除了特刊外,《中国妇女》几乎都把目录印在杂志的封皮上(第二卷第八期――第十期除外),既节省了纸张又充分利用了版面空间,读者也通过封皮对内容一目了然。它的设计质朴,但新颖美观不足,文章一篇接一篇以一种形式排下去,标题也缺乏变化,连所用字号也相循成序。
该刊为16开本,自二卷第9期因印刷困难减少篇幅改为32开本,采用民国纪年(民国二十八年――民国三十年),文字由右至左竖排版,每期页数20至40页不等。
3、图片编辑
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油画和中国画所需要的制作材料很难弄到,而创作木刻的工具和材料则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当时来延安的美术青年,大部分精通木刻版画。
《中国妇女》内文有木刻插图,封面也几乎都有黑白木刻的作品装饰,每幅木刻都有独到的内容:《五小时:开地六分》《抗属春耕》《毛纺》等等。这些图片把抗战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支持丈夫参加抗战、保育儿童、积极参政参战等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充溢着真实而厚重的乡土气息。
结 语
《中国妇女》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把广大妇女动员组织起来,服务于民族解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向世人宣传了战斗在抗日根据地妇女的精神风貌和她们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为研究中国妇女运动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中国妇女》的诞生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进步。女性投身于报界活动,致力于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并与男子共同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体现了中国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传统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亮点。同时在维护妇女权益、反映妇女生活、指导妇女运动、传播妇女知识、调查妇女状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新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一卷:1―12期 第二卷:1―10期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一――一九四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3]《中国妇女》:中国妇女创刊60周年纪念文章之一――《在延安窑洞中诞生》
[4]《中国妇女》:中国妇女创刊60周年纪念文章之一――《创刊初期的艰苦时光》
[5]《中国妇女》:中国妇女创刊60周年纪念文章之一――《:见证抗战中的中国妇女》
[6]《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泛美艺术论坛,邹跃进,李小山
(作者单位:兰州市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助教)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时期 版面 中国妇女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内容与版面特色 抗战时期日本歼杀妇女 抗战时期鬼子轮奸妇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