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从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理论解读“纸馅包子”事件】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新闻场” 纸馅包子
  
  一、“纸馅包子”事件回放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纸馅包子”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成为2007年度中国新闻史上的又一丑闻。
  2007年6月初,訾北佳在《透明度》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当时引起栏目制片人的兴趣,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訾北佳深入调查此事。然而,调查结果令他十分尴尬,因为始终没有发现包子里有纸屑。但是,栏目专题已经确定了,台里在催,他却没有找到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他自编自导自拍了一出假新闻。他化名“胡月”,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并以为民工购买早点的名义,要求来自陕西省华阴市的卫全峰等人为其制作包子。6月底的一天,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邀请其朋友、无业人员张某假扮工地老板,在朝阳区康家沟市场购买了肉馅、面粉等物后前往13号院,要求卫全峰等四人做包子。由此,便开始了自制“纸包子”。拍摄过程中,訾北佳要求卫全峰等人将其捡来的纸箱经水浸泡剁碎掺入肉馅中,制成包子喂狗。因效果不佳,便随机找到一名农民工,授意其编造了有关“肉和纸比例关系”的谎话,并编造使用火碱的台词,以增加视觉、听觉效果。7月8日晚,《纸做的包子》节目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7月18日,北京电视台称该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报道,并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中国记协就《纸做的包子》虚假报道发出通报。相关人员受到了惩罚。
  
  二、从“新闻场”分析这一事件
  
  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假新闻的制造者,高声呼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同时,笔者不想过多地重复新闻的真实性、媒介的公信力、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话题。而是从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理论来解读这一登峰造极的假新闻。
  (一)从新闻及“新闻场”的定义解读“纸馅包子”事件
  “新闻场”,来源于布尔迪厄学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场域”――“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场域这个社会空间是有结构的;第二、场域中有冲突的力量并存,而且构成了不平等的关系;第三、这些力量并非静止的,而是处在不停歇的争斗中。
  众所周知,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鲜和真实。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和原则。这是众多新闻工作者深知的道理,可是,为何每年总有假新闻的丑闻出现呢?关键在于新闻与经济的联系。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天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新闻工作者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加工成新闻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选择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第二、选择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新闻。新闻价值由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五个要素来构成。而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一般来说,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价值越高,经济效益越明显。所以,媒体才会聘用如此之多的“民工记者”去找有价值的新闻,而一旦找到,则给予不菲的物质回报。在这里面,收视率则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通过收视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媒体施加影响,而通过媒体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文化生产场,同时,由于“新闻场”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经济场,新闻本身就不可避免将发生重大转变。当利润、收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时,新闻就会泛滥,假新闻也就出现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假新闻的出现不应过多地遣责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造假者固然可恶,但他们也是场内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从布尔迪厄的定义结合本案例深入分析,第一、“新闻场”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在这个场里面,我认为,统治者是新闻的原则性和经济性(利润),被统治者是新闻从业人员及他们制作的新闻。本来,统治者应该是以新闻的原则(真实和新鲜)为基础的,但是,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和媒体以收视率为生命线的宗旨的指导下,“新闻场”陷入了一个误区,即以经济性(利润)获得了相当的统治权。这也是假新闻屡禁不止的表面原因,只要能提高收视率,能产生经济价值,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也在所不惜。第二、“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媒介要生存发展,就得有市场,收视率就是市场,媒介之间进行的就是为争夺眼球而进行的战争。谁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者和控制者――是受众。媒介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失范,根本原因是受纵于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受众的需求。而受众最爱看的是什么呢?法国心理学家勒朋认为,人处于集合行为之中,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体心理朝某一个方向发展,极易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于是,偷窥心理、暴力倾向、审丑心理纷纷出现。受众爱看的是欲望扩大后的一夜情,名人的出轨;子虚乌有的“人咬狗”;政界商界的隐私,光鲜的背后居然是蛇蝎般的丑陋;人前名导人后瘾君子。所以,媒介造假也好,媚俗也罢,无非挖掘“眼球经济”。而一味地追逐受众的消费需求、吹捧商家的谋生之道往往把自己拉上失范之路。媒介在商业利益经济场的控制下往往显得弱不禁风,利诱则失范。
  (二)“新闻场”图解的提出及“纸馅包子”事件原因剖析
  新闻是一种文化产品,“新闻场”与文化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场”是文化场的一部分,但是场域与场域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紧密,因此,“新闻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的影响。简言之,“新闻场”是围绕着“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之间的基本对立建构而成的。而在市场经济的逻辑支配下,经济所起的作用更大些。而“新闻场”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存在多种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与阶层、新闻原则、利润、受众需求、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媒介素养……(如图)
  
  在这个社会空间中,有统治者,有被统治者,文化让位于经济,新闻的原则受控于经济利润。上文曾提出,利润是表面上的统治者。利润是假新闻产生的表面原因。表面上看,好像经济利润是“新闻场”的统治者,收视率是隐匿的上帝,但深入分析,根本原因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受众及受众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场”的真正统治者是――受众。而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受众的需求。受众的需求导致了公众议题的选择。新闻从业人员有时不得不随着受众的浮噪、庸俗的心理特性和暴露欲、审丑欲及偷窥欲去追求轰动、奇特、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闻场”中,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他们受到“新闻场”的控制,受到由经济场支配的“新闻场”的控制,不得不受控于市场逻辑。他们的行为有时也陷于一种狂乱,往往为了追求新鲜、奇特的新闻事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
  笔者认为有两种策略可以避免假新闻泛滥:第一、受众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精神道德建设以提高受众自身素养。第二、媒介引导。受众及受众的需求本身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媒介应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受众讨论高尚的、理性的、文化的内容,而不是以低级的、庸俗的、无聊的内容来迎合受众。丹尼尔?贝尔尖锐地指出:“传播媒介的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新的形象,颠覆老的习俗,大肆宣扬畸变和离奇行为,以促使别人群起模仿。”失范的媒介产品之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从文化层面上看,是因为媒介利用大众文化的非理性东西,受制于市场,但是,只要设下美丽的“陷阱”,自然就会有受众“自投罗网”。
  
  三、结语及引发的思考
  
  “纸馅包子”这一事件的真假变幻,令整个新闻界蒙羞。审思之余,发现,新闻工作者捕风捉影甚至有意造假不是偶然,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这些都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是媒介失范,但归根结底,是“新闻场”的影响。是经济利益占统治地位的“新闻场”的影响。深入思考,假新闻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众。公众需求导致了公众议题的选择,从业人员不得不选择符合公众需求能提高收视率,产生经济效益的新闻。如不改变这一场域的内在结构及关系,将会有更多的媒介失范,更多的从业人员因制造假新闻而身败名裂。
  因此,如何改变“新闻场”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及范围,如何保持“新闻场”中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决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提高职业道德和操守就能够改变的,它需要整个新闻界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http://news.省略/legal/2007-07/20/content_6402769.htm新华网
  ②孙玮,王丽好.新闻场解密,读布尔迪厄,关于电视[J].新闻记者,2006,(5)
  ③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④于德山.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新闻知识,2005,(5)
  ⑤徐文策,郭义富.纸馅包子为何出笼――兼对媒介失范的反思[J].声屏世界,2007,(9)
  ⑥罗德尼本森著,韩刚译.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闻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
  (作者:冷运军,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05级学生;蔡立媛,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布尔 包子 解读 从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理论解读“纸馅包子”事件 解读布尔迪厄 新闻理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