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往事_流水浮沉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上海流行这样一句话:“一百年的历史看外滩,一千年的,历史看七宝。”这“七宝”就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七宝镇,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今天,前往七宝镇的游人还能看到一条横贯全镇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拱桥。这条河就是蒲汇塘,它自西而东流经七宝镇,是全镇的“母亲河”。虽然现今的蒲汇塘看起来既狭且浅,类同溪流,但昔日却是一条大河。据史料记载,明代时蒲汇塘宽一十四丈(约合今46.2米),深二丈,可以想象当年水量之宏富。
  清代以前,七宝镇“西接九峰之秀,东通大海之潮”,不仅蒲汇塘蔚为大川,镇左的横沥塘亦北接吴淞,南连黄浦。由于河道深阔,水运便捷,七宝镇成为“商贾必由之地”,舟帆如云,橹歌声声,车马喧阗,商贾骈集。当时沿蒲汇塘两岸有四条商业街,店铺鳞比,买卖兴隆。
  然而,清代以后,蒲汇塘却时常淤塞,河身日趋浅狭。据晚清时修撰的镇志《蒲溪小志》中说:“自入国朝以来,蒲汇大塘犹且通塞无常,而一切支河小港间,桥梁虽存,尽为平陆。”河床壅塞,舟楫无法畅通,这对于七宝镇可谓攸关兴衰,因为这个江南小镇“凡舟楫往来,商贾贸易,田间灌溉,皆于水是赖”。
  在这种情况下,蒲汇塘河道每5年就要疏浚一次,以利通航。但是自乾隆朝以来,吏治日益败坏。官员借河工之名,往往乘机横征暴敛。疏浚过程中,胥吏又与承办工程的“包工头”相互勾结,上下其手。虽然关于蒲汇塘疏浚中的作弊花样,史料中缺少具体的记载,但参证当时其他河工的情形,不难想象其中的大概。
  清代时黄河堤防每年都要大修,谓之“岁修”。但就是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作弊名堂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如“螳腰”、“戴帽”、“架肩”等等,不一而足。据史料载,其“所筑坡身,不能饱满,略带微洼,名日螳腰。加高之工,顶宽下削,外坡丈尺虽足,而里坡有陡立之势,名日戴帽。堤顶两边加高丈尺,虽与原估相符,而堤心咯带微洼,名日架肩”。正是通过这些挖空心思的手法,胥吏和“包工头”们偷工减料,中饱私囊。作为朝廷重点工程的黄河岁修尚且如此,蒲汇塘疏浚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蒲溪小志》指斥道:治河之资“中饱于吏胥泥头者六七,实用于河者才十之三耳”。如此治河,自然“随浚随淤,徒竭膏血”。而且每次开浚,官长都以监修河工为名吃住在镇上,一切供应费用皆出自民间,“其费动以千计”。
  尽管蒲汇塘时常疏浚,可由于官吏贪腐,成效甚微,反而淤塞日益严重。到了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新任上海知县黄冕决定再次开浚蒲汇塘。黄冕,字服周,湖南长沙人,此前一直在江南一带担任基层官员。
  疏浚河道固然造福地方,但毕竟耗资不菲。黄冕一反前任“父母官”的做法,率先捐出了自己的“养廉银”。清代初期,官员的薪水并不高,以文官为例,一品官年俸为银180两,米180斛。品级最低的从九品官,只有银31两,米31斛。所以,康熙后期,官场上贪污纳贿比比皆是。到了雍正时期,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黄冕是正七品的知县,虽然每年的正俸不过45两银子,可却能拿到1000多两的“养廉银”。他就把这笔钱拿出来,用作治河的工程款。
  除了自捐廉俸,黄知县还遍访本县绅商,让他们为河工款项醵资。虽然这多少有些“劝捐”的色彩,但黄知县并没有向普通老百姓强制摊派,更没有借机敛财,所以还是获得了绅商巨富阶层的理解,纷纷捐资。施工期间,黄知县更是“不辞劳瘁,日逐查工,无间风雨”,杜绝了以往河工中的种种弊端。尤为难得的是,他在工地监修时从不向乡民索取用度,吃住自理,“其公馆一切尽行自备”。由于官员的勤勉尽职,在士民绅商的捐助和共同努力下,蒲汇塘这次疏浚比较彻底,自西向东“一律深通”。
  疏浚蒲汇塘的这年夏天,七宝镇迎来了一位更大的“清官”,这个人就是林则徐。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这天,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亲临视河”。视察中,他赞许说:“上海黄令倡捐筹办,各绅董皆能踊跃从事,经理得宜,深堪嘉尚。”
  按照施工程序,河道开浚前,要在河口修筑一处拦河大坝,这样便于疏浚;工程结束后,再扒掉拦河大坝。但是“蒲汇塘东通黄浦,浑水内灌,开后易于淤塞”,于是七宝镇民众向巡抚大人联名具呈,“恳留大坝”。林则徐循镇民之请,当即批示永留大坝,以防黄浦江泥沙内灌淤塞河道。
  就在疏浚蒲汇塘的同时,距七宝镇不算很远的宝山县(今上海宝山区)正在进行一项更大规模的工程――修筑海塘。而主持这项工程的,正是林则徐。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秋之际,由于强台风登陆,造成海潮内侵,宝山县境内的海塘多处被冲垮,农田受淹。林则徐决意修复海塘,加固堤防。为筹措工程款项,他也和黄知县一样,采用了“官捐”和“绅捐”相结合的办法。久在官场的林则徐,自然清楚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不在少数。于是他带头捐出“养廉银”,迫使下级官员也纷纷认捐,如苏州知府汪忠增捐银3000两,宝山县知县毛正坦捐银6000两,还有那位上海县知县黄冕也捐了3000两。“官捐”之外,林则徐多次召集地方富绅,晓以兴修海塘的利害,劝谕大家捐资助工。最后在修筑海塘的全部工程款中,官捐占10%,绅捐占43%。官、绅两项捐银共计13万两。
  此后,经过两年栉风沐雨的修筑,宝山县新筑士塘5259丈,加砌石坦坡1094丈,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月,终于宣告完工。
  宝山县海塘竣工的这一年,国内的社会形势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鸦片之害已北侵内陆,日趋严重。其害之烈,连小小的七宝镇也未能幸免,“不肖子弟食之,往往始而倾家,终为窃贼”。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道光帝予以严禁。黄爵滋的题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大事――虎门销烟的开场。道光帝最终决定授予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职权,厉弭烟害。林则徐离开京师南下广州的日子,正值这年的隆冬――道光十八年冬月,公元1838年12月。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悠久的慈善传统,尤其是国家作为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承担社会慈善工作的主体。由于历史久远,很多史实已经不可考,但是从早期的一些文献中,可以大略看出当时政府进行社会慈善工作的情况。

相关热词搜索:浮沉 流水 往事 流水浮沉的往事 从来风花雪月动人是什么歌 淌过我心的流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