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再别康桥感悟篇一:读《再别康桥》有感作文
读《再别康桥》有感徐志摩的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就连毕生追求的爱情也如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被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所吸引,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更是经典到极致,浪漫的情愫令人神之所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康桥,游于星辉斑斓的湖中! 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地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 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阳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近,走近,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你看河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柔波中它随着流动的河水飘荡,自由自在忘情地舞蹈。这时,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水底的小草,只要让我静静呆在康河水中,我便心甘情愿地只做一棵无名的水草。 云彩和霞光的余辉倒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仿佛是被打碎的七彩石一般,撒碎在海藻间,像是彩虹的梦境。 我多么想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用小船载满一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的河上放歌,但是我怕打破了今晚沉静的夜色,我悄悄的划着小船,在稀稀疏疏的月色中寻找着志摩当时划过的地方,听风儿轻轻在我耳边哼唱! 再美好的梦也有苏醒的时候,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康桥沉默了,夏虫也为我沉默,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了,康桥! 我就这样沉醉在康桥上,我就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已。徐志摩的浪漫情愫实在令人折服,简简单单的词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静谧的画面,令人神之神往,欲罢不能。 我喜欢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也爱《再别康桥》所描绘的浪漫景色给人带来的无尽享受。
再别康桥感悟篇二:高一语文-师评-再别康桥
听课内容:《再别康桥》
执 教 者:于春霞
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二(2)班
授课时间:2007年9月15日上午第2节
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07年9月16日
评课地点:高二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主 持:温长军
记 录:谭世珺
诗性阅读,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评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
温长军:我们昨天听了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在大家发言之前,我先说一点有关诗歌教学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不美,原本很美的文本被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分析解读,直到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哪还有美感可言?如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被分解成维生素A几许、维生素B几许,你还会食欲大增吗?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篇目尤其感性,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往往过于理性。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可分为文学性和非文学性两类,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篇目,所采用的教法理应不同。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作品,如果也是一味地解读、分析,便难免味同嚼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阅读》导言中说:“一直流行一种说法,语文不可教,语文中的文学篇目更不可教,文学篇目中的诗歌尤其不可教!”(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再别康桥感悟)这是因为,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潮涌,如果也用“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当然是无法完成诗歌教学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如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激发出来?让这些体悟与诗歌的基本构成(如意象、象征、结构、语言、叙事、反讽、视角)发生有机的联系?单纯的理论讲述是难以达到的,因为诗歌本身非常直感,是气象万千的生命的流动场,过多的理论会把一个神奇的生命抽象成木乃伊。”诗歌本身是一种集直觉想象、体验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空间更多的是需要读者去体会其诗性的特质,发现更广阔的审美意义。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和超现实性。
最可能具有“诗性”的阅读方式是体会、感悟而不是分析阐释。体会感悟是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
于老师这堂课让我看到诗歌教学的一个方向,觉得受益颇多。
现在请于老师先谈谈她的想法——
于春霞:徐志摩是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浪漫诗人,他的诗作是其个人灵性至真至纯的率真表现,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再别康桥》更是作者性灵与万物不分巨细的契合,是灵与肉的交融。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只有把全部的生命感觉放开,全身心去体验感悟,用直觉和想象力去捕捉语言在诗歌文本中本身的审美意义。我决定让《再别康桥》的教学突现“诗性阅读、整体感悟”的特点,抛开逐句逐段的分析阐释,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了解他的内心追求,为此,我把课题定为《轻轻地我来了——走近诗人徐志摩》。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别引入了自己和学生的习作,以说明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同学读诗写诗的热情,并以此作结:
读这么美的诗是给灵魂洗个澡,会觉得自己的心很干净;当你情感郁积时,不妨把写诗当作一个小小的出口宣泄一下。
此时全场情感达到高潮,执教者、学生与诗歌作者已心相通情交融,诗性阅读的快感早已随着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而产生。
整堂课基本按预想那样完成,自己觉得,在第一个环节中,读的基本可以,但是,对作者情感的变化的展示进行的过于快,这当然是为了赶时间,但是却把原本
属于学生的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给压缩掉了,作者情感变化的曲线是展示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在这一点上,老师导的成分过多、灌的成分比较多,而没有让学生自己真正的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石远琴:听于老师教的《再别康桥》,有以下感悟:
以精心细腻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切入点非常多,葛老师通过初读、品读、美读凸现诗歌的“三美”,从而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意义流从未中断,学生由初读的整体感悟到品读的体悟“三美”,到美读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活动至始至终不脱离诗歌审美,由浅入深,丰富了情感,充实了心灵。
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为了突破难点——诗歌的绘画美,引导学生分析品位意想“金柳”“新娘”,大量引用了各种描写美的诗词,如《陌上桑》、《登徒子好色赋》,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典故,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教师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语文。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初读后的感受出发,引领学生更深入一步的理解,领悟,而不是生硬的塞入某些知识,练习某些技能,而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融为一体,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学显得游刃有余,精心设计教学但有不露出设计的痕迹。
谭世珺:我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课堂的三个高潮所在:
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先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再者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对诗歌的“三美”的解读,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而且每个组只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筑美、音乐美比较顺利地完成后,最后一个小组在分析绘画美时,因为最后一个同学对动态词语的补充而使本课添色不少,说实话,我在备课时,只是考虑到了柳树、水草、青荇等意象上,而没有注意到“招摇”“揉碎”等动词,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点,确实使本节课增色不少。
三、结尾出彩。这几次课我都运用了结尾这一个特点,即落实到写上。用写来总结全课,用写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一节课也不例外,我觉得我的示例就已经初步使课堂达到了最后一个高潮,当然,本来是要学生写的,用学生的写作使课堂更完整、更出色,但是因为时间不足,就只能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这也不难不
再别康桥感悟篇三:《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学生分析
现处于九年级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皆有学过现代诗歌,并进行过现代诗歌的创作,基本掌握了赏析现代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课业压力较重。为此,学习本课应在复习巩固现代诗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应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缓解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达到的情感体验,通过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的不舍,进而生发出对即将离开母校的离愁别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说明中强调学习这几首诗“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七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已将这些方法渗透在了课堂上。所以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上,包括切入、学生活动、问题设置等应该更有创意。《课标》中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学习本单元,本首诗歌主要的方法还是在于设置各种“读”的活动和环节。
三、环境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在室内进行,室内空间相对封闭,利于达到朗读效果;在室内学生对意象和意象构筑的画面却有弊端,为了使学生达到对诗人情感理解的目的,可能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的媒介和更多的语言描述进行意境营造。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去体验、去感悟。
四、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徐志摩对剑桥不舍的思想感情,及面对剑桥不同景物时情感的变化;
2、体会诗歌通过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构筑的意境及拟人等表现手法;
3、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大致的了解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现代诗歌应包含“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4、学会区分朗读和朗诵的不同,并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同时能试着用贵州方言朗读,体会地方方言的魅力;
5、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创意的现代诗歌。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竞争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示范朗读法、情境感悟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老师示范朗读《再别康桥》。
学生活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及字音的准确。
3.品读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语言。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朗读,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明确: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解说:在诗歌的语言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4.共赏结构:
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知道近体诗也叫格律诗除了讲求平仄韵律外还有对仗工整,那么这首诗的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5.同析意象
找出文中出现的景物,并通过这些景物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这些画面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6. 理解情感
作者身处在不同的画面意境中,其内心情感是不同的,那么随着画面的转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示例: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重现背景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学生齐读课文。
8.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这条线,一起了解了通过这首诗贯彻的“三美”原则,走进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康桥景色,体会了作者在游历校园时情感的变化。相信即将要离开的你们,对母校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
9.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写给母校的诗”。
10.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建议可从课堂达到的效果、课堂环节设计思考意图、课堂教学过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今后课堂教学操作思考、可增加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性知识、有关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课标》和教材的研究等等)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画面描述、情景感悟等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示范朗读,“三美”讲解逐步推进朗读,学生竞争朗读等。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体会文字的生命力。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这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较大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第四,在讲授“三美”原则的过程中,讲得比较复杂,没有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今后的教学思考:
1.加深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解,不多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讲要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承接性?
2.教学环境分析的要点
(1)分析现有的教学环境
包括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以被描述为物质环境、软件环境、潜件环境。
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设备等; 软件环境:资源、工具、材料等;
潜件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