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之路 缅甸:艰难的民主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没有狂热的选民,没有反对党集会,也没有国际观察员,缅甸的11月7日,和任何一个周日一样,波澜不惊。这一天是缅甸的国家选举日,全国共有37个政党,超过3000多名候选人参加。按照缅甸官方的说法,选民投票率达到了“60%以上”。最终,由缅甸现任总理吴登盛组建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表示,该党取得了80%的议会议席,赢得大选。
  这次选举不仅是缅甸在经历了20多年动荡之后的首次大选,亦是缅甸军政府七步民主路线图中的重要一步。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形容的那样,“这场选举可能开启了缅甸政治转型的关键一步”。
  “至少现在它有这样一个民主的形式了,民主的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孕育出新的力量,这种可能性,就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对此,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范宏伟教授告诉记者。
  也许缓慢,但缅甸正在以自己的节奏前行着。
  
  政治动荡之殇
  
  作为当今世界寿命最长的军人政权之一,缅甸军政府不仅在缅甸政坛长期存在,并且拥有相当广泛的民意基础。
  “20世纪50年代,缅甸人非常尊敬缅甸军队。缅甸人普遍认为,缅甸军队是他们所崇敬和爱戴的民族大英雄昂山将军缔造的。在民族独立斗争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使缅甸军队在缅甸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对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王士录撰文分析道。
  在广泛的民意以及民族热情的支持下,奈温将军建立了一个完全颠覆前任的政府。据北京大学东南亚史专家梁英明教授介绍,奈温政府上台后,成立了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该委员成立了单一政党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并下令取消该党之外的其他一切政党。
  
  苦难之中寻出路
  
  但是,缅甸的经济形势一直未见好转。农业停滞、物价上涨等危机日益显现,1988年,不堪忍受经济危机的缅甸民众在仰光举行大规模示威。迫于压力的奈温只能黯然下台,9月,以国防部长苏貌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同时废除宪法。
  这些改变,似乎在昭示着新的选举的开始。1990年5月,经过协商后的缅甸政府举行多党制民主大选。虽然事先做了“精心准备”,但代表将军们的政党最终意外败给了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由于不愿接受后者的领导,军政府不通过选举结果,宣布在新宪法实施以前,将继续治理国家。
  “军政府的这个决定,拉开了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与缅甸军政府之间长达20多年的斗争序幕。与此相应,为了表示对昂山素季和其领导全国民主联盟的支持,美国和欧盟也不断加大对缅甸的制裁。”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王子昌表示。
  由于少数民族武装与军政府的冲突此起彼伏,加上美国和欧盟不断加强对缅甸的各类制裁以及上世纪90年代后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为了维护政局稳定,缅甸军政府开始作出调整。
  1992年,丹瑞大将接替苏貌执政。1993年,军政府开始召集国民大会,启动制宪进程。并于2003年8月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包括恢复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草案、进行全民公决与举行全国大选组建新政府等。
  2008年,缅甸全民公决通过《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根据新宪法规定,2010年举行多党制大选。
  军政府之所以不辞辛劳推动选举活动,除了希望能够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以“文官政府”崭新面目示人,更希望能够由此改变外界的评价,最终突破外界封锁,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正常交往。
  
  转型前的精心准备
  
  为了这次大选,已经执政20年的缅甸将军们提前进行了精心准备。
  缅甸军政府于1993年9月主导成立了缅甸联邦巩固发展协会,至今已发展了2167万会员,接近缅甸总人口的40%。“巩发会”通过大量吸收青年人,将组织铺向全国城乡,为军政府执政奠定了群众基础。
  为了配合党派参选工作,缅甸现任总理登盛及22名部长在2010年4月宣布以文官身份参加大选,军政府第三号人物、总参谋长瑞曼等15名军官也在8月宣布辞去军职,参加议员选举。
  军政府同时也在继续着收编各地少数民族武装的步伐,希望解决地方武装割据的问题。除了克钦新民主军、克耶邦部队等数支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军队表示同意,其他数支诸如果敢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和佤邦联合军等武装则不同意改编,或者希望与政府讨价还价。渐渐失去耐心的政府军去年8月寻机武力击溃了果敢同盟军,但与其他民族武装仍然处于军事对峙阶段。不过,地方民族武装也没有机会和能力影响大选的进行。
  曾经在缅共人民军中服役的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大部分少数民族武装都愿意与缅政府谈判并接受改编。不过缅政府也不是来者不拒,比如对于军事力量最强大、且态度反复无常的佤邦联合军,武力彻底征服的可能性就很大。”
  
  转型之路不轻松
  
  11月7日的多党制全国大选是缅甸军政府2003年8月宣布的七点民主路线图的第五步,尽管不被西方舆论看好,但不能否认军政府确实在向前推进着自己的承诺。
  虽然军队在各级议会中仍然将拥有25%非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席位,但是从数据上看已经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即另外75%的议席开放给各政党竞争,传统的军人政权力量要想掌握接力棒,也必须通过政党、议席来实现,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可以随意发号施令了。
  曾经抵制大选的缅甸民主派领袖昂山素季也对大选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公众关注大选的政治程序感到欣喜”。显然,虽然其他政治力量仍然不能与军政府势力抗衡,但他们正形成除军政府、民主联盟之外的政治新势力。
  而外界仍指责军政府“不民主”的声音其实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缅甸各地方民族武装力量目前的各种“独立”、“高度自治”等利益诉求,即便是“民盟”等民主力量上台执政也不可能妥协,因此恐怕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很难达到国际社会的“民主标准”。
  “不能让缅甸军政府对目前国家的混乱承担全部责任,各种一意孤行的民族武装、民主势力也应负部分责任。”缅甸密支那的一名华裔商人说。
  显然,缅甸军政府目前背负的历史债务和需要面对的现实矛盾都异常复杂,不过尽管还存在诸多限制,或者说还有着很多挑战,但缅甸军政府能够迈出这一步着实不易,真正关心缅甸的国际舆论或许可以表现得宽容一些。
  
  “东亚能源政治中心”受各方垂青
  
  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让缅甸的战略价值尤为凸显。缅甸的天然气储量约为2.5万亿立方米,它已经成了印度、泰国、中国等周边国家的能源走廊,是东亚能源政治中心,也是印中相互平衡的重要因素。印度曾经是第一批谴责缅甸镇压民主活动的国家之一,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因担心把缅甸推向中国的怀抱,担心失去缅甸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印度已将批评搁置一边,转而寻求与缅甸加强联系,以抵御中国对孟加拉湾地区的影响力。一位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专家表示,“缅甸已经成为反华势力扼制中国能源通道的重要砝码。”
  最近一段时间,西方持续向缅甸施压,指责大选不公正。在“挥舞大棒”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近年来也不断向缅甸投去“胡萝卜”。在东亚峰会期间,虽然希拉里在人权问题上向缅甸施压,但她表示,美国将再次向遭受风灾的缅甸提供援助。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题为《缅甸选举,美国利益在哪》的文章中说,虽然距离遥远,但美国自1990年以来就对缅甸越来越感兴趣,美国曾领导了对缅甸的经济和政治制裁,但制裁和“扩音器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奥巴马开始采取实用接触政策,希望缅甸加入到亚洲的“民主阵营”,而不是充当中国和印度竞争自然资源的地方。
  仰光大学政治学教授吴奈温11月2日表示,大选后西方解除对缅甸制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缅甸并没有按他们的要求释放所有政治犯。不过,像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可能会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展与缅甸的关系。吴奈温说,印度现在在缅甸加大影响力的举措非常明显,比如在两国高层交往上的主动性以及对缅甸的军事援助等。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表示,缅甸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友好邻国,它还是中国的西南屏障。现在许多外国投资借助中国进入缅甸,但中国对如何利用好投资的规划还没有形成系统,“中国对缅甸应该有更加长远和更有分量的战略考虑。”
  (综合《时代周报》、《国际先驱导报》、《环球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缅甸 民主化 之路 缅甸:艰难的民主化之路 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 中国文化都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