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民意调查: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肯定意见仍是 两国民众的主流判断 首先,对于国家关系好坏的基本判断。关于今后的两国关系走向,中方认为将会“非常良好”的为8%,“会好一些”的为46%,总数达到54%。这一数字低于2008年的74.6%高于2007年的41.4%,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持平。
日本方面认为将会“非常良好”的为5%,“会好一些”的为29%,总数达到34%。这一数字略低于2007年的34.9%和2008年的37.5%,但高于90年代中后期(1996年28.7%)水平。这种情况说明肯定意见仍是两国民众的主流判断。
互信增加复杂而艰难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对于国家关系而言,这个“心”在很大意义上体现为民心,即公众对对方国家的认识、理解和相互间的信赖感。
对方国家是否可以信赖?日本受访者对中国的信任自1988年起一直在下降――“可以信赖”的回答从76%,一路下滑到2008年的19.1%。2009年回升近9个百分点,达到28%。
而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看法自1988年的48.5%以来也呈下降态势,上世纪90年代稳中有降-――1995年44.6%,1996年38.4%。小泉执政时期中国人对日本的信赖骤降,尤其是日本首相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立场后。直到2007年,“可以信赖”才开始缓慢回升到15.2%。
2008年,随着胡锦涛成功访问日本,中日缔结了第四个政治文件,将“战略互惠”定义为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后,中国公众对日本的信赖感一路飙升到56.4%。2009年,日本政坛出现朝野双方对调,第一次执政的民主党联合政权增加了中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的疑虑,同时前一年的政治热度也有所回落,所以2009年的数值降低到34%。
目前,双方认为对方“不值得信赖”的判断,中国为63%,日本是69%,倒是令人感受到中日深层关系的复杂与艰难。这让人想起蒸汽机车发明者斯蒂芬逊的一句名言:我的目的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要在不败中不停地前进。
中国对日科技合作期待升高
关于“今后两国应当开展的合作领域”,中国方面的排序为:科技57.7%、经济50.4%、教育文化46.4%、环境43.3%、政治外交38.1%、新型流感防控33.1%、资源与新能源开发31.5%、安全保障28.0%;日本方面的排序则为:经济52%、环境49%、政治外交48%、资源与新能源38%、安全保障35%、教育文化和新型流感防控同样为14%、科技仅为11%。
从排在首位的领域看,中国方面对“科技合作”的期待2008年为54.5%,呈现上升态势;日本方面对“经济合作”的期待2008年为44.8%,呈现下降态势。在比较敏感的“安全保障合作期待”方面,中国2008年为25.8%,呈现上升趋势;日本2008年为37.0%,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可能成为
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
在经济意义重要性的问答中,认为中国经济会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比率略有下降,2008年的数据是38%,2009年是31%,相应地认为带来好的影响的比率在上升,从2008年的23%增加到29%,上升了6个百分点。但同时。选择“正负面影响一样大”的日本人也在增加,从2008年的32%增加到37%。
经济问题的回答耐人寻味,与经济合作的现实有正相关性。中日经济关系总体健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首先,相对于中国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中日双边贸易高位徘徊。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在新世纪里逐年降低,2001年为17.2%,到2007,2008两年,这一比蘑均在10%左右,2009年甚至有跌破成的势头。
方面,日本至今尚未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两国间FTA(自由贸易协定)和EPA(经济合作协定)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另一方面,中国很可能在近期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
从长远观点看,中日两国关系若要健康平稳,就离不开“草根”层面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政治高层间的信任,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无一不需要民意的理解和滋养。而且,与国家制度属性、政治信仰等政治性意识形态的要素相比,同为东方民族的中国和日本更容易在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方面寻求一种可以共同接受的东方文化体系。这就是我们重视民意调查的原因和动力所在。(注:文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查数据,来自《读卖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晴雨表 中日关系 民意 民意调查: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中日关系民意调查 中日关系民意调查解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