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保护主义 [保护主义会抬头并终结全球化吗]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美国下届总统,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贸易保护主义将抬头。 经济危机曾经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虽然自由贸易理论占据理论高地,各国在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时,却或多或少还是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对本国出口给予鼓励,对进口实施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尤其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不久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基本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的贸易政策。
一次大战后,西方各国试图恢复正常的贸易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于是一些国家试图恢复金本位制,并要求推进自由贸易。但是,更多国家是在要求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自己则千方百计对本国贸易实行保护。随1929年大危机爆发,各国都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结果,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元、英镑和法郎三个贸易和货币集团,集团间完全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并有严格的外汇管制,只是在集团内实现有限度的自由贸易。这种困境一直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的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在客观上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凯恩斯在大危机后掀起了经济学的革命,在凯恩斯那里,出口贸易是促进本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贸易具有乘数效应,因此他主张政府通过政策刺激本国出口,保持贸易顺差来刺激本国需求,并且借助顺差带来的货币供应增加来维持低利率水平。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但是其理论逻辑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二战后,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发生了变化。GATT建立后通过连续八轮的贸易谈判,将阻碍国际贸易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并且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将GATT升级为WTO,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改头换面,层出不穷,并且由一系列理论支撑。由于很多保护主义措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与历史上出现的保护主义有很大不同,因此也被称作“新保护主义”。又因为很多保护措施的目的不仅仅是本国工业,而是要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或者扩张海外的市场,又被称为“超级保护主义”。就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态看,主要是隐形保护方式、各种非关税壁垒,比如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可以被用来限制进口和保护出口。
从理论层面讲,二战后出现的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兰德、巴巴拉•斯宾塞和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由于战略性贸易理论否认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就否定了自由贸易政策,它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战略性贸易理论同时也在另一个维度上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比如关于规模效应和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就为贸易扩大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理由。克鲁格曼本人后来也从政府干预贸易可能产生扭曲的角度,修正了贸易保护的理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自由贸易
尽管保护主义并没有偃旗息鼓,但是改头换面的保护主义终究无法正面否定自由贸易的理论逻辑,也无法名正言顺地宣称保护主义的合理性。这得益于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战后建立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也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国自由贸易政策提出了要求。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自由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在战后确立了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以修正主义的方式对自由贸易理论作出补充和局部改进。
战后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特征,是世界市场空前扩大,世界经济整体性大大增强。一方面,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以自主形式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世界经济的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原来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原计划经济国家通过改革转型也都陆续加入到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也在客观上使自由贸易的力量得到增强,因为世界市场随着新兴和转型国家的加入日益扩大,贸易迅速扩展给所有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机会,各国福利的增长也从来没有像二战后那样迅速而惊人,尽管在利益分配中不平等、不均衡始终是一个困扰全球化的难题。
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自由贸易虽然不断受到形式多变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并且有增强的趋势,但是战后的贸易理论主流和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仍然是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扩大世界市场的同时,也通过产业的全球布局和转移,将原来存在的国家间的生产体系打破重组,改变了原来的商品交换体系和格局。尽管这种生产和交换格局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在生产和贸易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的本质。但是交换,也就是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毕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不再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而是将生产过程转移出去,并进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而变成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当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是整个价值链的主导者。但是原来发达国家内的利益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发达国家原来的制造业者和工会就成了这一改变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就演变成为商品自由贸易的反对者。同时,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利益集团由于其利益重点已经转移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其他领域,比如与贸易相联系的投资活动和金融活动,他们也不太在乎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他们需要在新的领域制定自由贸易的规范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贸易保护主义难成主导
历史上经济形势恶化时期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二战后保护主义也没有被完全克服,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衰弱,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利益趋向发生了变化,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增强,但是,还不能因此作出保护主义抬头并将压倒自由贸易、甚至将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样的判断。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是,贸易保护主义虽有所增强,但难成主导;经济全球化高潮已过,将迎来经济全球化在低潮中发展的时期。作出这一判断的基本原因如下:
第一,尽管美国民主党提倡“公平贸易”的主张属于“超级保护主义”的范畴,奥巴马上台后也一定会增强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但是美国对外贸的依赖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利益,使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法公开反对自由贸易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政策精神。美国在WTO和一系列国际组织中承担的基本义务,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利益也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美国全面地从原来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义务中后退,美国的霸权利益也将受到损害。所以,美国会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主义措施,加强双边和区域的互惠贸易安排,但同时会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在相对下降。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可能引起报复并最终损害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以邻为壑的特征,所以,美国已不具备实力大张旗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不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尽管各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存在意见分歧,但是世界各国采取了合作态度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并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这充分说明,共同的利益让大家不得不选择合作和共同的经济政策。
未来国际贸易分歧和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会有增强的倾向。但是,自由贸易不会被轻易否定,国际合作的基本方向不会逆转。在经济衰退背景下,世界各国还是需要通过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滞,而将是在低潮中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通过维护全球自由多边的国际贸易体制来保护中国国际贸易利益,因为,自由贸易旗手的责任早晚会落到中国这一制造业贸易大国的肩上。
(摘自2008年12月6日《文汇报》)
点评
全面退回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已不可能
贸易保护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居支配地位。19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学主流认识的传播和普及,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自由贸易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正确选择,故自20世纪之后,自由贸易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随之全世界贸易量也大幅度增长。这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然而,尽管从基本经济原理上来看自由贸易有很多优长,但每逢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贸易保护主义就不时抬头,成为西方各国政治家们选举拉票的政策选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目前美国经济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衰颓期。在此情况下,人们担心新当选的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后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不是没有理由的。
然而,笔者认为,在近些年经济全球化迅速扩展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全面退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尤其是像美国这样与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紧密整合在一起的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甚至部分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目前看来也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不必对美国新任总统上台后的贸易政策过多担忧。(作者韦森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自2008年12月6日《文汇报》)
相关热词搜索:保护主义 全球化 终结 保护主义会抬头并终结全球化吗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