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1040宏观调控三大目的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会议也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遇到了CPI居高不下、出口增速下滑、企业陷入困境、资本市场低迷等诸多难题,而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宏调政策是进是退?中国经济将如何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步伐?
  为了解决这些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难题,7月初短短6天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等4位中央领导相继出动,分别带队奔赴苏、沪、粤、浙、鲁等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深入企业考察调研。与此同时,商务部、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也纷纷出动调研。
  “此次调研地域之广、时间之密、高层人物之多,自建国以来实属罕见。”权威人士认为,“中央高层通过大量一线调研,评估国内外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为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谋篇布局。”
  
  经济运行稳中有艰
  
  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在他看来,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极为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宏观经济仍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运行。
  经济增速在高位适度回落,有效缓解了总量矛盾,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符合保持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能保持较好形势,各方面工作还出现了新进展,来之不易。”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告诉记者,“这是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也再次证明决策层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准确、有效,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对此,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者都表示认同,从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更趋均衡,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6.3%和21.4%,投资与消费增幅的差距由过去几年一直在10个百分点以上缩小为4.9百分点。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1.9%和30.6%,顺差990亿美元,同比下降132亿美元。特别是“两高”行业生产和出口放缓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和机械工业分别增长17.6%和21.6%,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3%的增长水平。
  但同时,权威人士也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仍很多,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发展。美国经济有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低速调整阶段,欧盟、日本经济的内需动力较弱,一些周边国家经济也面临较大困难,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还在不断暴露。总的看,我国发展的外部需求可能会继续减弱,对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
  张立群说,“下半年面临的大事多、难事多、不确定因素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较为突出。”
  价格上涨压力仍在不断加大。6月份CPI上涨7.1%,涨幅连续2个月回落,上半年平均上涨7.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6.6个百分点。结构性上涨特征仍然明显,下半年,尽管影响CPI上涨翘尾因素有所减弱,但是新涨价因素较多。
  一方面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加深。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上半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我国进口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9种产品,就多付汇548亿美元。目前,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原油价格可能继续冲高,进口铁矿石价格再度攀升,这都会进一步推升国内价格。
  另一方面,成本推动压力持续加大。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逐月加快,上半年上涨11.1%,其中6月高达13.5%。土地、资金、用工、环保等方面的成本也在较快上涨,加上近期调整成品油、电力价格也会相应带来一些影响,下游产品价格还可能继续上涨。此外,灾后重建会集中增加对钢材、水泥等物资的需求,加上运输条件的制约,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也会较大。
  “而在国内外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各方对物价上涨预期明显增强,再加上对初级产品需求较旺,这都增加了价格调控的难度。”张立群说。
  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重大自然灾害使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汛期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病虫害呈偏重趋势,重大动物疫情风险仍存,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今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7%,涨幅较一季度高出3.2个百分点。由于煤炭、硫黄等化肥生产原料价格目前仍在继续攀升,进口钾肥价格大幅上涨,遏制农资价格上涨任务艰巨。
  金融领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本外币利差较大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仍较强等因素驱动,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增多,不仅加剧流动性过剩矛盾,也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集中流出冲击经济的风险。同时,股市大幅度下挫也需引起关注,上证指数比年初已经下跌了45%左右,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融资等功能减弱,部分企业资金链条趋紧。
  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外部环境趋紧、成本提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今年前5个月,纺织、家具、橡胶行业利润增幅分别回落18.4、16.5和4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32.5%、78.1%和52.7%。企业效益下降,自有资金不足,加上缺少多元化融资渠道,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国际油价、国际煤价仍在上涨,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矛盾突出。炼油、发电企业亏损较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小煤矿整顿、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使一部分煤炭、电力生产能力暂时无法发挥。目前,一些地区电力缺口仍较大。
  
  稳定政策适时微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此,张立群分析说,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稳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又要着力将物价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在常修泽看来,当前的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目前经济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出现增长减速。“这种情况如果发生,调控难度将会更大。因此,当前需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要防止通胀、防止过热,也要防‘冷’。”
  “下半年的重点工作首先就锁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同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调控政策,规范房地产秩序,稳定预期。执行好供地、税收、信贷等政策,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供应。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
  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建议,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
  着力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处在突出位置。有关人士认为,将通过扩大市场供给、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价格和收费监管等措施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并将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为了实现经济走稳、抑制物价的目标,下半年应通过微调把握好从紧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要继续控制流动性过快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统筹考虑社会融资规模。合理把握人民币贷款投放进度,改进信贷管理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公司)债规模。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银行信贷原则,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等贷款,加大对有订单、有信誉企业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项目的信贷投放。
  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严格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监管,落实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做好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的应急预案。
  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上市公司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润分配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平衡股市供求关系,防止限售股解禁后的集中出售冲击市场,同时将加强监管。
  采访中,研究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所作为”。
  “财政政策将向更加积极的方面转变。”张立群分析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CPI已经出现走稳趋势,而生产资料价格仍居高位,这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但是,如果企业难以承受的话,压力将进一步向消费者传导,应通过减税增支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下半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积极。
  
  处理好六大关系
  
  采访中,权威人士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要使经济在宏观调控的预定轨道上平稳较快运行,还需处理好六大关系。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握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点。常修泽分析认为,2003~2006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2007年则表现为“高增长、中通胀”,今年有可能是“高增长、高通胀”。目前最需要防范“低增长,高通胀”情况出现。因此,要在增长率10%~10.5%与通胀率6.5%~7%之间实现均衡。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努力解决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当前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由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造成的,不合理的需求使本来已偏紧的能源资源矛盾更加突出。这不仅影响到当前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加大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难度,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痼疾”,消除运行中的短板。
  处理好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缓解总量矛盾,切实增强结构调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感。我国经济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和经济结构性调整两个因素“叠加”的现象,这使得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当前应该在总量上稳住需求继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充分利用此时推进结构调整、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的有利时机。
  处理好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消费作为推动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社会财富增长很快,但分配格局仍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虽然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增长明显,但居民、政府、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不一样。居民占比下降,政府、企业占比增加。
  比如,1996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9.3%,而2003年则下降了4.5个百分点,为64.8%。再如,在社会总储蓄中,上世纪90年代居民平均占比为50.4%,政府是13.6%,企业占36%;到2006年,居民只占社会总储蓄的38.5%,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对此,要扩大消费,就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维护宏观调控的权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的实际问题。此次中央高层集体调研就传递出将因地制宜地把握调控力度和节奏的明显信号。
  处理好发展和改革关系。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展中的障碍有很多正是来自制度性障碍,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就企业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推动企业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深化改革,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要有‘三个跳出’。”常修泽告诉记者,要跳出中国看国际,跳出短期看中期,跳出经济看技术革命,“风物长宜放眼量,应从更宽阔的视野上把握与调控中国经济。”
  (《?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0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7月PPI创12年来最大涨幅
  国家统计局8月11日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这也是PPI涨幅首次达到两位数。
  由于PPI处于消费的上游环节,所以PPI上涨会对CPI产生一定的传导作用。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在当前我国供求总量关系大体平衡、消费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此次PPI上涨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对CPI的传导作用非常有限。
  “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不会很快向CPI传导。”张立群认为,PPI涨幅提高不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难度,其结果既可能导致困难企业增加,也可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升级改造。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付立春认为,6月19日晚国家发改委宣布提高油电价格,是7月份PPI上涨的直接和重要原因。但是,目前PPI内部传导尚未达到充分的地步,此时担忧PPI对CPI的传导似乎为时过早。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传导过程约需半年左右,在此期间,政策面、市场面都存在可操作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乐观来看,PPI迅速传导到CPI的可能性很小。“压力会有一点,但市场普遍预期食品价格会持续回落,CPI在今年下半年下降的可能性大于上升。”(马文婷、李英辉、张帆)
  (摘自8月12日《京华时报》,作者分别为该报记者及实习生)

相关热词搜索:增效 宏观调控 改善 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 中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