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_文化报道的跨文化意识与趣味性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新闻报道在及时性、互动性、连续性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那么,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如何传播本国文化呢?我国在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我国的文化报道要有内外有别的跨文化意识。我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对报道的思路、主题、写作等方面进行调整。对外文化新闻报道虽然在篇幅上比较短小,但往往涉及到文化中的深层内容,因此要力求深入浅出,将新闻中的文化内涵或背景等解释清楚,在较短的篇幅中实现文化跨越。美联社在2011年中国春节期问播发了几篇报道,在这几篇新闻稿中,报道的主题、内容、写作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政治、经济或体育等方面的新闻有所区别,尤其是增加了很多简短的解释性文字。例如,美联社在2011年2月3日的发稿中有一篇报道题为:“中国新年――世界各地的民众庆祝中国兔年新年”(ChineseNew Year-Crowds around the world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yearof the rabbit)。新闻稿这样写道:
  从中国到古巴,民众在庆祝兔年。各种庆祝活动标志着中国阴历新年第一天的到来。
  兔在中国十二生肖中居于第四位,十二生肖的纪年方式在亚洲通行,以十二年为轮回。有一些算命者已经预测说,在2011年兔年中,全球股市可能会遭遇不确定性,中国还会发生自然灾害。北京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前往寺庙,在祈祷中度过新年。民众聚集在白云观,为来年的心愿祈祷。根据传统,人们在这天触摸这座道观中的幸运石,朝钟投掷硬币并焚香。
  美联社的新闻是发至全世界各国,其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其新闻报道必须要注重跨文化技巧。在这段新闻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文化细节都有相关的背景解释,这样才能便于不同文化中的受众理解。无论是“兔年”的来历,还是中国民众的过年方式,在短短数行的文字之中,都进行了必要的注解。对外报道需要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要意识到“受众不是中国人”,即使面向海外华人的节目也是如此。
  以上这条新闻中展示了我国民众过春节的一些庆祝方式,如逛庙会、品民俗、敲古钟、登山等与春节相关的活动,这其中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并不容易为外国受众所理解,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工作。但新闻节目不同于专题节目,不能过多地解释某个文化背景而让新闻的篇幅加长或新闻节奏变慢。因此,只能简单地说明活动与意义之间的相关性,或者说简单阐释文化符号的意义。在新闻中,“敲古钟”,表达“希望和憧憬”,因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文化活动。同样,新闻也简单说明了“登山”与“祈福”、“爆竹”与“辞旧迎新”等之间的关联。
  趣味性是海外受众在观看与异国文化相关的新闻时一个重要的心理预期,尤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新闻界的一个传统价值观就是注重新闻趣味性,他们甚至将趣味性等同于新闻价值本身。因此,对外文化报道的时候不可以照搬照用国内的新闻,而需要考虑国内与海外受众之间的差别,选择适合于对外报道的角度、内容和手法。例如,在2010年中国清明节前夕,美国美联社(AP)关于清明节报道的稿件标题是:“Taiwanese offerancestors paper Ferraris,iPhones"(台湾民众向先人孝敬纸法拉利跑车、纸iPhone手机)。文稿从西方人熟知的法拉利跑车和苹果iPhone手机切入,报道了中国人在清明节时烧纸质祭品给先人这一独特传统。文稿报道了清明节在台湾的最新潮流,也介绍了中国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习俗。对于西方受众而言,美联社的标题和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相比美联社关于清明节的报道,我国同时期播出的对外新闻多为:“清明:祭祖扫墓追思故人”、“清明:慎终追远文明祭祀”、“清明:不弃传统文明祭祀”、“清明将至重温传统习俗”和“长白山:文明祭祀低碳清明”等。这些新闻的报道角度和内容大多针对国内受众,不适合对外播出。因此,我国对外传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别,在传播文化的时候,选择适合于海外受众的内容、角度、手法,尤其注重具有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责编:贺潇潇

相关热词搜索:趣味性 跨文化 意识 文化报道的跨文化意识与趣味性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