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造与成功] 创造思维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只有成功,才是真实可见的事实,才是素质状况的综合体现,才是终极可检验的发展目标。成功素质教育是从综合性、实践性、可检验性的新视角,对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本位问题认识的又一次提升。成功素质教育既反映了教育过程,又反映了教育目标;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终极可检验性;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具有反观性,又具有前瞻性。有创造才有成功,成功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创造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思维;创造;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意义――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创新
  
  成功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反映了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性、终极性的目标,涉及到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教育以什么为本位的问题。
  教育应以什么为本位,人们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早在资产阶级思想先驱与上帝决裂、向神的力量宣战时,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当时的教育自然就强调以知识为本位。这是一次以知识的力量打烂神学枷锁,以“人本”战胜“神本”的思想大解放。
  随着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数次技术革命浪潮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人们又看到了“技术的力量”,以技术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也曾为很多人所认同。
  然而知识、技术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人,人们进而认识到,人自身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即“能力就是力量”,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被确立下来。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应试教育及高分低能现象的反思,人们深刻理解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代教育智慧,开始在教育中强化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基础教育中,历来强调“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但能力是受思想品质及人格制约的,思想正确、人格高尚,则能力越强,对社会贡献越大;思想错误、人格卑劣,则能力越强,对社会危险越大。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观念变革的当代社会,作为负面影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显现出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也显欠缺,尤其是马加爵等恶性事件更引起社会的震惊与反思。社会上普遍认为,“没有好的身体是‘废人’,没有才能是‘庸人’,而没有思想灵魂和基本人格,则是十分‘危险的人’”。教育界也深刻意识到,缺乏思想与人格的教育,往往会使学生成为书本的“长子”,能力的“矮子”;学习的“长子”,生活的“矮子”;应考的“长子”,创造的“矮子”; 知识的“长子”,人格的“矮子”;现代文化的“长子”,传统道德的“矮子”;学校生活的“长子”,社会适应的“矮子”。因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人格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人格就是力量”被认同,以人格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开始出现。这是在积极反思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本质及核心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从知识本位、技术本位、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是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教育核心问题不断深入的认识历程。不难看出,这个历程遵循着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人的认识轨迹,直至把教育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落实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
  但人自身发展的现实价值是什么?实践目标是什么?检验标准是什么?这里最好的、综合性、概括性的回答应该是――成功。只有成功,才是真实可见的事实,才是素质状况的综合体现,才是终极可检验的发展目标。无论是学业的成功、事业的成功,还是人格修养的成功,都是教育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这时提出成功素质教育,以成功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践目标和检验标准,是从综合性、实践性、可检验性的新视角,对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本位问题认识的又一次提升。
  从成功素质教育的特征看,成功素质教育既反映了教育过程,又反映了教育目标。因而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可检验性。而且成功这个目标是综合性的,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
  成功素质教育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其理论价值是改变视角,从综合性、终极可检验性的角度认识教育的核心问题,它的科学性不可忽视。在操作层面,成功素质教育可以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实践价值也显而易见。
  成功素质教育既具有反观性,又具有前瞻性。反观性是指把人们的成功作为一面镜子,从结果反观成功的条件或原因。和汽车后视镜的作用一样,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把车向前开,对人们成功或失败的反观与研究,知道利弊得失,就能更好地了解成功需要哪些素质和怎样培养这些素质,从而前瞻性地指导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成功素质的内容看,因为成功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所以包含的内容很广,划分方法也多。按学生学习状况,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主张大力推行非专业素质教育,在通过专业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又通过非专业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二者都是提高成功素质所必不可少的。按人的智能状况,成功素质也可以划分为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其中智能素质主要是思维素质,非智能素质主要是人格素质等等。这些素质都是成功素质的组成成份,都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成功遵循的过程看,成功离不开创造,成功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成功素质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创造素质。其中创造是过程,成功是结果,二者密不可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我们教育应不断地培养一批批、一代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因而创造力与成功素质的培养极其急迫且重要,成功素质教育的提出,极具现实与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思维与人格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的构成
  成功离不开创造,因而创新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其中创新思维属智能因素,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造与成功的根本;创新精神属非智能的人格因素,是创新素质的关键,是创造与成功的保证。创新技法是一种外在的方法知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可以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涵养,是创造与成功的促进因素,或曰窍门。同时培养这三种素质是培养创造与成功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思维、创造与成功
  就创新思维而言,尽管我们也曾强调在教材与教学中渗透各学科的思想方法,但因种种原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系统的思维知识的教育与训练,一直未能很好地进入教育、教学与教材的体系中。而思维科学本身又发展迅速,因而对思维科学的研究就出现了一种丰富而又纷杂的局面。仅思维科学系统的架构及类型、形式的划分就说法颇多、莫衷一是。尤其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热情高涨,怎样把创造性思维放到思维科学的整体构架中更是五花八门。有时甚至给人一种哪种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哪种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印象。
  我们认为:在创造、成功与思维科学被提到重要日程的现在,有必要对思维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弄清思维与创新的系统联系。
  首先,我们遵循划分标准的“同一性”原则,按照思维凭借物的不同,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与灵感等几种类型。又将凭借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分为几类:即凭借概念且遵循形式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逻辑思维、凭借概念且遵循唯物辩证法则进行的辩证逻辑思维、凭借概念且遵循系统方法进行的系统思维、凭借概念且遵循模糊逻辑规则进行的模糊思维等。而形式逻辑又分为演绎、归纳、类比等三种形式。
  对于人们常说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与迂回思维及思维的重组等,为了保持划分根据的“同一性”原则,我们暂时不把它们看成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把它们看成一种思维的方向性特征。和思维的品质特征一样,同思维的类型并列起来。
  这样我们就把思维分成了思维的类型、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思维的向性、思维的品质等几大方面来具体认识。
  在思维的创造性问题上,我们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些是创造思维,哪些不是创造思维,而是认为:每种思维类型都与创新相关联,每种思维过程都能参与创新活动,每种思维形式都能产生创新成就,思维的每种方向性特征都具有特殊的创造学意义。一切创新成就都是多种思维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思维形成了人的创新素质的核心。
  如关于演绎与归纳的问题。归纳可以创新知识这是共识。而演绎思维的结论包含在已知的前提中,好象它反映的只是思想的准确性,而不是创造性,因而不能创新。其实不然,演绎也是创新的重要思维形式。一是演绎的“证明”能发现或确认客观真理。二是演绎的“证伪”能推翻理论谬误。在“两值逻辑”的是非问题中,如能证得其一为伪,则其二必为真。这样就在推翻谬误的同时,随即也摆脱了局限、创造了真理、甚至导致思想的大解放。所以贝弗里奇说:“在科学的发展上,对严重谬误论见的揭露,其价值不亚于创造性的发现。”三是演绎还可能陷入逻辑矛盾而无法解释,造成人类认识史上的理论危机,这时就促使人们从新的范畴或层面来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正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次理论危机的出现,推动了人们认识领域的一次次大扩展,科学思想的一次次大解放,科学理论的一次次大跃变。可以说,这种理论危机是科学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科学从欧几里德几何进入非欧几何,从经典物理学进入相对论都借助了这种驱动力。现代科学仍然在这种矛盾与问题的驱动下,继续向“宏观无边,微观无限”的方向发展。
  关于思维的发散与聚合问题。发散有利创造已是共识。而聚合能不能创造呢?也能!思维的聚合是指集中一个方向、凝聚一个焦点、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思考问题。它是一种合众归一的思维进行方式,使思维具有最充分的集中性、指向性、明确性与深刻性。对人们论证假说、破解难题、创新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突破作用。如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的航天计划。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从“嫦娥奔月”到将来的载人登月等等。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全国相关部门的众多科学家,众多研究部门和生产厂家,多年乃至往后,可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关的人流、物流、知识信息流都往一处汇聚。其总体规划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聚合思维过程。可以说一切重大的科学创造都离不开聚合思维。
  关于思维的求异与求同问题。求异有利创造已成共识。而求同能不能创造呢?也能!一方面,消极的机械性求同,唯书唯上,只求思想符合某个常规及现成的结论,是缺乏创造与思想活力的。另一方面,积极的创造性求同,可以揭示事物的联系与共同点,进而上升为一般认识与普遍规律,从而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哥白尼把天地求同认为地球也是一颗行星,从而建立了“地动学说”。牛顿把天体力学和地球的自由落体定律及惯性原理统一起来,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统一“五电”,即摩擦电、化学电、温差电、电磁感应电、生物电,从而为研究电学的一般规律铺平了道路,等等。求同才能综合、才能概括。科学理论越综合、越概括,就越能反映事物的联系与共性,越能揭示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因而也越深刻,越接近普遍真理。所以门捷列夫实际上提出了“统一性在逻辑上高于多样性”的重要命题。在他看来,多样性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统一性则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其实,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求同与求异它们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无法分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发明与发现、创造与成功的有效的思想方法论武器。
  
  (三)人格、创造与成功
  人们对创造性人格较少矛盾意见。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包括创造精神,科学态度,创造性情感、意志、气质、性格、兴趣、动机、习惯、团队与协作精神等等。所谓“人格就是力量”,优良的人格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获取创造与成功的保证。
  创造技法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的经验性的创造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列举法”……等等。它给创造过程提供了程式化的经验方法,提高了创造思维的效率,加速了创造发现的过程,是创造与成功的促进因素。
  我们要展开创造与成功素质教育,就应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课堂内外、在专业教学或非专业的素质拓展活动中不断的实践推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创造与成功素质。这才是过硬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之群.思维与创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思维 创造 成功 思维、创造与成功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功利思维与幻想思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