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_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中的五个“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他们树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信念,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史论的有机结合,国情与世情的有机结合,成就与挫折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结合以及课内和课后交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成功素质;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学生成功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国史、国情,使他们树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信念,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切实做到以下五个“有机结合”。
一、史论的有机结合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培养方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并反过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但客观实际不可能自发地上升为理论,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并取得实际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例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既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和中国人民的切身体会,也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要使学生从理性上接受它,必须与这一理论产生的时代氛围有机结合,即中国近现代史来阐述:自从西方列强依靠“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加深、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后,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在长达80年历史中把目光转向西方,企图通过老老实实向西方学习,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目的。然而,他们的美梦却屡屡失败,因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封建势力反对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无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全体中国人民不愿选择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制度,而共同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列主义作指南,并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相结合,以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就是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即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这一时期的全部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全部实践表明:党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领导人民只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开创出了一条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由于党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先进性,才使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意志和利益的忠实代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种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弄懂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信念。
二、国情和世情的有机结合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无一不受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曾有一度领先世界长达一千多年的辉煌史,但是当西方学者还在宣传中国文明昌盛之时,中国封建社会却进入了停滞期,当中国统治者隐约感到外界一些变化和压力之时,他们不是去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寻求自强的良方,而是采取最愚蠢的政策――闭关锁国,使东西方历史开始走出了巨大反差。因为,正是在中国闭关锁国的两三百年间,西方文明有了跳跃式巨大发展。直到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驾着中国人发明的炼铁术制造的铁壳船,扛着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洋枪洋炮打进中国,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人才大梦方觉,才开始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在探索了近8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的痛苦之中选择了马列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组建了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打出了新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又长期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也就是冲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世界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不受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借鉴发达资本主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促使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经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总结我国及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之基础上形成的。再如,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同当今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异常复杂的大背景紧密相连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做到立足中国,了解外国,借鉴世界。
三、成就与挫折的有机结合
掌握成就与挫折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综观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的迂回前进的:成就举世瞩目,挫折不少。关键在于我们的党敢于并且善于从挫折中认真总结并真正吸取经验教训。例如,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在会议之前,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连续统治了党中央长达8年之久,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而遵义会议系统总结了这种历史教训,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此后我们党从全局上真正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的领导革命,使革命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再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转折点,是因为党在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加上苏联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党一而再地犯“左”的错误甚至发生了十年文革那样全局性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本次全会果断地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决策,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实际上,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就是把当年毛泽东同志做错了的事改正过来,把他想做而又未做成的事继续做下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对待党的历史上的错误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之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只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启发学生:错误固然损害了党和人民,但另一方面又很好的教育了党和人民;人民清楚地看到,错误是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探索中所犯的,也是由党在人民的推动下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和对人民负责的伟大勇气纠正的!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四、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结合
“今天”的中国既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也预示着“未来”的中国的前景。回顾“昨天”:若不是中国封建晚期近三百年的闭关锁国,中国不会从1840年起挨尽西方列强的“打”;若不是西方列强用中国古代发明的技术成果制造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国的仁人志士就不会梦想通过“西学”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若不是近代中国在近80年“西学”的抗争中屡屡失败,中国先进分子就不会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再看“今天”:若没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一系列初步探索,那么就没有今天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往开来”。这一伟大事业经过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全面继承、创造性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目前正在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推向前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我国各族人民正同心同德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国和平崛起。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已经使全世界人民欣慰的看到: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连极端仇视共产主义的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失败》中也无可奈何地说,今天的改革预示着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这一结果对中国、对共产主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将加入世界强国之列,从而恢复自己的泱泱大国的地位。为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此这样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信念,另一方面使学生真正弄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塑造铁肩担重任的成功素质,把自己的命运同党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孜孜不倦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忠尽智,贡献青春!
五、课内和课后交流的有机结合
这是提高学习主体自觉性、加强教学互动性的最好方法。所谓课内交流,就是师生之间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以及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和辅导答疑,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和条件,使学生心灵获得开启,自信不断增强。所谓课后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师生之间就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课后借助互发手机短信、网上对话或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我校倡导的“读一百本好书”活动,通过这一途径拓展知识,自我解答自己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刻苦钻研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能使教学内容既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就一定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郑义总编.21世纪教育视点[J]. 21世纪教育期刊社出版,2007年下半年各期.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李军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相关热词搜索:近现代史 浅析 培养学生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中的五个“有机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热点文章阅读